第1篇:那些与吃有关的浪漫随笔
那些与吃有关的浪漫随笔
【1】
一天里有两个时候,如果被街上的声音吵醒,心里也有巨大的安定,并不烦躁。
一个是深夜。喝了酒的人,大声从临街的窗外经过。被吵醒过来时,他们已经远去,夜更静了。夜色的寂静,正如身处童年的人对时光的感受:取之不竭,让人笃定。
另一个是很早很早、天还没亮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末,城门外的早晨,是从各种小贩摆摊子的声音开始的。猪肉贩子把手风琴一样的半扇猪,响亮地甩在案板上;卖粿条汤的、卖猪血汤的大灶呼呼烧火的声音。摊子与摊子之间肆无忌惮大声说话的声音。
有好几次,我确实被吵醒过来,看着天色不可思议地想:“这么早,会有顾客吗?”
一个念头尚未转完,已经像一块石头一样,飞快地沉到睡眠的底部。
因为知道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睡觉,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做一切事。那时候的光阴,确实悠长得有如永生。
【2】
有段时间,母亲在每天早上6点把我叫起来跑步。隔壁邻居的广播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它庄严地重复,但音量被调得很小,听起来特别诗意,还有轻度悲壮。
母亲带着她提前起来煮好、装在保温瓶里的粥,以及我的书包。她骑着单车,我跟在旁边跑——已经忘记当时她为什么要求我早起跑步,但这不奇怪,如果她活到今天,微信运动上居于榜首的必定有她。
她认定一件事有益,就会千方百计做到,也会这样要求我。
我家住在城市的最南端,学校在城市的最北端,我们跑了全城最长的一条路,到学校附近,找个地方吃完她带来的早餐,然后我去上学,她去上班。
有时候我被强行叫醒,心里生气,跑跑歇歇。
她在前面生气地骑车,我在后面生气地跟。有时候我声称不吃早餐了,这戳中她的软肋。她打开饭盒时,愠怒的脸色已经消失无踪,改成她自己都没有觉察的、希冀甚至恳求的表情。
我妈做的早餐具体是什么?也忘了。基于对她的'烹饪水平的了解,想必是高度营养但味道欠佳的。
比如有一段时间,她听说喝鱼头汤有助于智商发展,于是她便每天炖个鱼头令我吃下。又听说加盐不好,于是她非常有创意地加了牛奶和糖。那甜鱼头奶,腥得我的大脑几乎停止发育。
所以,关于每天晨跑和自带早餐的做法,也许是母亲无数创意中的一种。母亲的日常生活充满即兴节目,她的浪漫都是原创,信手拈来,既草根,又大气。
【3】
可口可乐刚在家乡小城出现的时候,有天晚上,她做完家务,用一种“跟我走,有好事”的表情把我招了出去。
我们先在某个小卖部前面,买了两瓶可口可乐。
然后又来到胡荣泉夜市。这是城里吃夜宵最繁盛之处。人们多数蹲在地上做买卖,旁边点着煤油灯。
有卖狗肉的,食客坐着矮小的竹板凳,就着昏暗的灯光,啧啧有声地呷着,似乎是昏暗的煤油灯光使狗腿肉更美味了。
卖牛肉丸的,一锅肉丸在汤里浮沉,旁边除了食客之外,还有人不吃,背着手在观赏,仿佛看着人吃也能过瘾。
母亲不知从哪里买到(或者变出)一个鱿鱼干,在某个她相熟的店子里,用煤油灯烤了起来。很快,鱿鱼身卷起来,发出触及灵魂的浓香。
鱿鱼之香,带着哺乳动物肉类无法比拟的穿透力,在夜市各种食物的群香之中,脱颖而出。
这才知道母亲买可口可乐的原因。在她的指导下,撕一小片烤鱿鱼,慢慢咀嚼,再一大口可口可乐畅饮而下。
平生第一次喝这种浪漫的饮料,热烈的气泡噎得直打嗝,打的嗝又带烤鱿鱼浓烈的腥香。
我被这神奇的体验弄得又享受又狼狈,母亲则在旁边笑吟吟地看着我,仿佛我是一个初尝烈酒,就展现了惊人海量的男人。
【4】
多年以后,对各种食材的任性搭配和大胆尝试,仍是我与小儿家居生活中重要的乐趣。当我们制造出各种可怕的食物效果,像水泥一样的“面泥”、硬得可以砸狗的鸡蛋糕、足以诱发密集恐惧症的芝麻炒饭,小儿拍掌而呼,我得意扬扬,我总觉得,母亲在我身上部分复活了。
那是她留给我的好东西之一。草根式的浪漫,百无禁忌的想象力和行动力,那自己都没有觉察的、日常的幽默感。直到她病重,去世前不久,留在我记忆中的,仍有她独特的幽默。
有次在病房里,我在看一本画册,叫《中国一百儒士》。她要过来,仔细翻了很久,最后她把书一丢,不屑地闭目养神:“那里面怎么没有你啊?”
还有一次是在老家,舅舅打来电话,问我们在哪里。妈妈那时连说话都有点困难,但她仍然气喘吁吁地、尽量清晰地回答:“我们在法国,巴黎。”
说实话,我没有多少往事可以回忆。我的童年事件稀薄,那个混沌又懵懂的小型的自己,既记不住情节,也觉察不出任何故事。那个小型的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就如半夜被喊醒过来时看到的夜色,静止,空茫,悠长,没有尽头。
然而某个瞬间,当我带着我的孩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即兴的节目,像我妈曾经对我创造的那样——我意识到,我头颅里有些内容,是她在尘世上剩下来的不多的东西。
第2篇:那些与吃有关的浪漫的生活随笔
那些与吃有关的浪漫的生活随笔
【1】
一天里有两个时候,如果被街上的声音吵醒,心里也有巨大的安定,并不烦躁。
一个是深夜。喝了酒的人,大声从临街的窗外经过。被吵醒过来时,他们已经远去,夜更静了。夜色的寂静,正如身处童年的人对时光的感受:取之不竭,让人笃定。
另一个是很早很早、天还没亮的时候。
20世纪80年代末,城门外的早晨,是从各种小贩摆摊子的声音开始的。猪肉贩子把手风琴一样的半扇猪,响亮地甩在案板上;卖粿条汤的、卖猪血汤的大灶呼呼烧火的声音。摊子与摊子之间肆无忌惮大声说话的声音。
有好几次,我确实被吵醒过来,看着天色不可思议地想:“这么早,会有顾客吗?”
一个念头尚未转完,已经像一块石头一样,飞快地沉到睡眠的底部。
因为知道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睡觉,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做一切事。那时候的光阴,确实悠长得有如永生。
【2】
有段时间,母亲在每天早上6点把我叫起来跑步。隔壁邻居的广播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它庄严地重复,但音量被调得很小,听起来特别诗意,还有轻度悲壮。
母亲带着她提前起来煮好、装在保温瓶里的.粥,以及我的书包。她骑着单车,我跟在旁边跑——已经忘记当时她为什么要求我早起跑步,但这不奇怪,如果她活到今天,微信运动上居于榜首的必定有她。
她认定一件事有益,就会千方百计做到,也会这样要求我。
我家住在城市的最南端,学校在城市的最北端,我们跑了全城最长的一条路,到学校附近,找个地方吃完她带来的早餐,然后我去上学,她去上班。
有时候我被强行叫醒,心里生气,跑跑歇歇。
她在前面生气地骑车,我在后面生气地跟。有时候我声称不吃早餐了,这戳中她的软肋。她打开饭盒时,愠怒的脸色已经消失无踪,改成她自己都没有觉察的、希冀甚至恳求的表情。
我妈做的早餐具体是什么?也忘了。基于对她的烹饪水平的了解,想必是高度营养但味道欠佳的。
比如有一段时间,她听说喝鱼头汤有助于智商发展,于是她便每天炖个鱼头令我吃下。又听说加盐不好,于是她非常有创意地加了牛奶和糖。那甜鱼头奶,腥得我的大脑几乎停止发育。
所以,关于每天晨跑和自带早餐的做法,也许是母亲无数创意中的一种。母亲的日常生活充满即兴节目,她的浪漫都是原创,信手拈来,既草根,又大气。
【3】
可口可乐刚在家乡小城出现的时候,有天晚上,她做完家务,用一种“跟我走,有好事”的表情把我招了出去。
我们先在某个小卖部前面,买了两瓶可口可乐。
然后又来到胡荣泉夜市。这是城里吃夜宵最繁盛之处。人们多数蹲在地上做买卖,旁边点着煤油灯。
有卖狗肉的,食客坐着矮小的竹板凳,就着昏暗的灯光,啧啧有声地呷着,似乎是昏暗的煤油灯光使狗腿肉更美味了。
卖牛肉丸的,一锅肉丸在汤里浮沉,旁边除了食客之外,还有人不吃,背着手在观赏,仿佛看着人吃也能过瘾。
母亲不知从哪里买到(或者变出)一个鱿鱼干,在某个她相熟的店子里,用煤油灯烤了起来。很快,鱿鱼身卷起来,发出触及灵魂的浓香。
鱿鱼之香,带着哺乳动物肉类无法比拟的穿透力,在夜市各种食物的群香之中,脱颖而出。
这才知道母亲买可口可乐的原因。在她的指导下,撕一小片烤鱿鱼,慢慢咀嚼,再一大口可口可乐畅饮而下。
平生第一次喝这种浪漫的饮料,热烈的气泡噎得直打嗝,打的嗝又带烤鱿鱼浓烈的腥香。
我被这神奇的体验弄得又享受又狼狈,母亲则在旁边笑吟吟地看着我,仿佛我是一个初尝烈酒,就展现了惊人海量的男人。
【4】
多年以后,对各种食材的任性搭配和大胆尝试,仍是我与小儿家居生活中重要的乐趣。当我们制造出各种可怕的食物效果,像水泥一样的“面泥”、硬得可以砸狗的鸡蛋糕、足以诱发密集恐惧症的芝麻炒饭,小儿拍掌而呼,我得意扬扬,我总觉得,母亲在我身上部分复活了。
那是她留给我的好东西之一。草根式的浪漫,百无禁忌的想象力和行动力,那自己都没有觉察的、日常的幽默感。直到她病重,去世前不久,留在我记忆中的,仍有她独特的幽默。
有次在病房里,我在看一本画册,叫《中国一百儒士》。她要过来,仔细翻了很久,最后她把书一丢,不屑地闭目养神:“那里面怎么没有你啊?”
还有一次是在老家,舅舅打来电话,问我们在哪里。妈妈那时连说话都有点困难,但她仍然气喘吁吁地、尽量清晰地回答:“我们在法国,巴黎。”
说实话,我没有多少往事可以回忆。我的童年事件稀薄,那个混沌又懵懂的小型的自己,既记不住情节,也觉察不出任何故事。那个小型的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就如半夜被喊醒过来时看到的夜色,静止,空茫,悠长,没有尽头。
然而某个瞬间,当我带着我的孩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创造了即兴的节目,像我妈曾经对我创造的那样——我意识到,我头颅里有些内容,是她在尘世上剩下来的不多的东西。
第3篇:我与吃随笔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做什么,我务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吃”。的确,吃是我最大的爱好。
从我记事开始,印象最深刻的永远是吃,我还记得小学时,在我校门口五毛一个的糯米团,又圆又大,买上一个加上两勺酸萝卜泡菜吃了就能美滋滋的过一上午。我记得初中时,在14中学的后门,那两元一碗的燃面,麻辣劲道,百吃不厌。还有涪高中的烧白炒饭,肥而不腻。大学里的冒菜,甚至是家里楼下那一份老咸菜回锅肉……我已经在吃货的天地里越走越远。此刻,我或许吃的不是最多,吃到的不是最好,甚至种类也没有别人多;我吃东西能吃到吐,也有过把东西吃进肺里的经历,可这也不能阻止我爱吃。我会在无聊时吃,在激动时吃,在忧愁时吃,在兴奋时吃……
不论是零食、小吃、点心,还是馒头、面条、正餐都让我体会到了吃的乐趣,让我体会到生活,还有什么比吃更能体现幸福、
第4篇:我与吃随笔
我与吃随笔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做什么,我务必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吃”。的确,吃是我最大的爱好。
从我记事开始,印象最深刻的永远是吃,我还记得小学时,在我校门口五毛一个的糯米团,又圆又大,买上一个加上两勺酸萝卜泡菜吃了就能美滋滋的过一上午。我记得初中时,在14中学的'后门,那两元一碗的燃面,麻辣劲道,百吃不厌。还有涪高中的烧白炒饭,肥而不腻。大学里的冒菜,甚至是家里楼下那一份老咸菜回锅肉……我已经在吃货的天地里越走越远。此刻,我或许吃的不是最多,吃到的不是最好,甚至种类也没有别人多;我吃东西能吃到吐,也有过把东西吃进肺里的经历,可这也不能阻止我爱吃。我会在无聊时吃,在激动时吃,在忧愁时吃,在兴奋时吃……
不论是零食、小吃、点心,还是馒头、面条、正餐都让我体会到了吃的乐趣,让我体会到生活,还有什么比吃更
第5篇:吃杂文随笔
吃这个字,是有说道的,你看一个口,会意字,从体外到体内的过程,借助什么呢,用口,也就是咱们大家都称呼的嘴,从嘴里进,然后经过五脏大小肠地消经化,挺复杂的过程;这个乞,形声,但若是细想呢,音同的字不说,为什么不用器,不用七呢,乞,从外部求得,人体不会自己产生,如此,从大自然中索取,再经过或粗或细的加工成食物,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种所用,名为乞。合起来呢,称之为吃。
一般吃东西,按时令,按季节,遵循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习俗,不能乱了套的。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就很有意义,冬季干燥,吃点萝卜可补充水分保肺护心,活动量少,常发生积食,吃了萝卜呢,就顺气了;而夏吃姜呢,则是夏季虽热,但人们贪图凉爽,和冬天趋暖和的室内一样道理,贪凉的后果呢,就是湿气重,脸上痘痘此起彼伏,浑身没力气,吃块辛辣的生姜或喝碗姜糖水或煮粥,
第6篇:吃货随笔
吃货随笔
“你还记得咱们在秦皇岛的旅游吗?”“记得记得!那晚的海鲜真是好吃极了!贝肉、蛏子……”我强忍着口水一一数着。“那四川呢?”我又换上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吃了十几天的米饭,真快吐了!真没想到十几块一碗的鸡蛋清汤面会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除了吃的呢?”“呃……”我尴尬地努力想着。
说我是一个“吃货”,真的不过分。每当订阅的杂志新到时,我首先翻开的就是“行走的餐桌”一栏,从八宝饭到马蹄糕,从台式奶茶到锡兰红茶,几年来书上介绍过的美食我还能数得清清楚楚;我上课最喜欢的就是英语课本,为什么呢?因为每册书上都会有一个单元介绍食物,当我在课桌上饥肠辘辘时,就会默默拿出英语书吞口水,以至于导学案背面被我写满了“墨西哥鸡肉卷”“香蕉奶昔”“佛跳墙”“红烧狮子头”等等几十种四处搜刮来的菜名。
而我得天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