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石门岩上宿古诗赏析
石门岩上宿古诗赏析
石门岩上宿
[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乌呜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①?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唏发②。
【注】①芳醑(xu):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成池,唏汝发兮阳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唏发,晒干头发。
1.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前四句通过运用“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的手法,(2分)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适、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3分)
2.“朝”一“暝”表明诗人整日徜徉于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超越尘世的悠闲隐逸生活的喜爱;“搴兰”“宿云际”“弄石上月”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巾间四句表现诗人对山中夜景的欣赏和感悟;“谁与伐”“徒唏发”表明无人和自己一起欣赏此种美景,因而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遗憾。(答对3点给满分)
赏析
开头四句,便有许多精彩。欲写夜宿,先说朝游,笔调来得舒缓。劈头而下、突兀而起,也是一种写法,但那比较适合激烈冲荡的情绪。像这诗要表达幽深情趣,便需缓缓引入。好似游山先渡水,才觉得味道悠长。但前二句不仅是个入题的铺垫,也是诗情的动因。“朝搴苑中兰”,语出《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这是隐喻的写法,包涵着珍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的意味。谢灵运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贬出永嘉,辞官暂隐,在于他是很难接受的人生挫折,难免有才智之士不能为世所容的怨艾与自怜,这情绪便在“朝搴苑中兰”的形象中表现出来。因此乃有暮宿石上、流连光华的举动。倘无前二句,全诗就变单薄了。后二句中,“云际宿”一则略带夸张地写出石门别墅所在之高,又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诗意,透出孤独无侣、似有所待的怅惘。归结到“弄此石上月”,一个高洁多情,极富美感的形象。“石上月”不是天上月,那是流动着的如水如雾的一片,那是轻柔宛曼的乐章。石的清凉,诗人的忧郁,都写在这音乐中了。
将四句诗连贯起来,可以发现一、三句同二、四句,均是松散的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时间趋近;“畏彼”与“弄此”对应,方位趋近。你单是读,未必要多想什么,自会觉得有一种风姿、一种韵调轻轻摇曳、回环飘荡而来,恰与月华的流动重合。总之,这四句诗的语言具有相当丰富而又完整统一的功能,是真正的诗歌语言。
接着四句,是对夜景的欣赏。——但又很难说是夜“景”,很难说是“欣赏”。这是用听觉在感受夜,并由感受而渐渐潜入自然的`深处。张玉谷《古诗赏析》说:“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这“神理”指什么,他却没有讲清楚。首先应该说,夜景不是不能用目光观赏,也不是不能写好,古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描绘视界中的夜景,非着力不可,人和自然容易处在分离的状态,其效果与此诗所追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先看前二句: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这二句已经很好地写出了山夜的气氛。因为声音是变动着的,时生时消,起伏不定,它比山林沟壑等固定的形体更能体现山夜的情趣,体现万物在根本的虚寂中运化的节律。这也许就是张玉谷所说的“夜宿神理”吧。
但后二句却是更深入的体验。这二句互文见意,是说: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所谓“异音”、“殊响”究竟来自何处?是鸟儿的鸣叫,枯叶的飘落,还是不息的山溪,断续的虫吟?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诗人称那些声音为“异音”、“殊响”的时候,已经不是说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起的人的奇异感觉。正因为这是一种感觉,那些声音也被改变了,放大了,成为“俱清越”的音调。换句话说,在诗人凝神静听山夜中各种声响的时候,那些声响唤起了人心深处的某种幻觉;以这幻觉感受那些声响,它们也变得与平时不同。这样,似乎在人的生命的深处与自然的深处形成某种神秘的沟通。确实,人们对人和自然,都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因而常常凭借着神秘的感受力去体验自然。像谢灵运这样敏锐的诗人,他的体验也比常人来得丰富。
按照通常的写法,谢灵运的诗在描摹景物之后,总有一段哲理性的议论。此诗的最后四句收结,却不是如此。他只是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最后两句仍是用《九歌·少司命》诗意。原诗说:“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谢诗中的“美人”,指情意投合的佳侣。“阳阿”,向阳的山阿。诗人说:心中盼望的“美人”终究不会来到,我只是白白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这里面其实有双重的内涵:一方面,诗人确实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这秋夜景色;另一方面,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恰显示了自己不与凡俗同流的品格,表达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心情。以谢灵运的性格而言,后者是更重要的。
魏晋南朝,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时代。而自我意识加强的必然结果,就是孤独感的产生和强化。于是,投向自然,谋求个人与自然的沟通,又成为从孤独感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之一。谢灵运这首诗,就是把孤独感,以及孤独中人与自然的感通和追求志同道合者的情绪,构造成美好的意境。尽管他的其它山水诗也有类似的表现,但都比不上这首诗单纯而优美。所以,在诗史上,这也是一首很有意义的作品。它可以说明:诗歌是怎样随着人的感情生活的丰富复杂化而变得丰富复杂起来的。
第2篇:石门岩上宿阅读答案
石门岩上宿阅读答案
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都会阅读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门岩上宿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石门岩上宿
[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乌呜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①?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唏发②。
【注】①芳醑(xu):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成
池,唏汝发兮阳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唏发,晒干
头发。
8.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案:
8.本诗前四句通过运用“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的手法,(2分)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适、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3分)
9.“朝”一“暝”表明诗人整日徜徉于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超越尘世的悠闲隐逸生活的喜爱;“搴兰”“宿云际”“弄石上月”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巾间四句表现诗人对山中夜景的欣赏和感悟;“谁与伐”“徒唏发”表明无人和自己一起欣赏此种美景,因而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遗憾。(答对3点给满分)
第3篇:石门岩上宿阅读答案
“刘尾巴”为你分享10篇“ 石门岩上宿阅读答案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石门岩上宿阅读答案
[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乌呜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①?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唏发②。
【注】①芳醑(xu):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成
池,唏汝发兮阳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唏发,晒干
头发。
8.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6分)
答案:
8.本诗前四句通过运用“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的手法,(2分)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
第4篇:石门岩小记500字作文
石门岩小记500字作文
家乡的美景有许多也很迷人。初秋时分,我和父母,细细品赏了似乎就在身边的石门岩。
石门岩在九龙江西溪上游的梧宅境内。那里连绵的群山耸立着一座直刺蓝天的山。据说唐代的僧人禅苑,从江西化缘至此,一看这里碧树逼人,便在山间建亭修庙。如今梧宅人缘于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虔诚,便也修了一新庙,构成三宝佛庙。
刚进去,迎面而来的是一尊立在桥上的巨大观音石像。面容慈祥,披着石雕成的白纱,怀抱一小孩,显得格外和蔼可亲。再进去,绕过环形桥,便到了悠久历史的三宝佛庙。由于柱子,屋顶全用红色漆成,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宏伟。我却对庙前的“万年”石龟像情有独钟。就是觉得它扁扁的头,滑稽得可爱,可爱得庄重。随着未褪去的雾,蒙蒙地走进了一片石林。一尊极大极高的大佛像“坐”进了眼帘。它腆着大肚皮,满脸笑颜,
第5篇: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
孟浩然《宿建德江》古诗赏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面称建德江。
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烟渚:雾气迷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日暮:傍晚。
客:指诗人自己。
新:增添。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是说,原野广阔,放眼望去,远处天地相连,天似乎比树低;江水清澈,人在船上,月映水中,月光返照,似乎月离人很近。诗句借对景色
第6篇:《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翻译赏析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翻译赏析
《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前言】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