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巧对春联的相声
巧对春联的相声
甲 您辛苦。
乙 您辛苦。
甲 您认识我吗?
乙 我眼拙,不敢认。
甲 我是干什么的,能看出来吗?
乙 看不出来,您是干什么的?
甲 我是个学者。
乙 就您这模样还是学者呢。
甲 看不起我?你好好看看,我这满腹的.经纶,口似悬河,问十答百,对答如流,目识群羊,走马观碑。
乙 要说别的我不知道,走马观碑我可知道,列国有个苏季子能走马观碑。
甲 苏季子他是骑着马观碑,那算什么能耐,我是坐电车观碑。
乙 坐电车观碑?
甲 电车比马车快呀。
乙 在什么地方观过碑?
甲 昨天我坐电车由北京前门过,一抬头我看到了一个碑,电车刷一下过去啦,我把碑文也背下来啦。
乙 碑文上都写的什么?
甲 “打倒帝国主义!”
乙 你走吧,二尺多见方的一个字谁背不下来。
甲 这不也叫观碑吗?
乙 那算什么观碑呀?石碑上刻着核桃大的字好几千个,骑马跑过去把碑文全背下来,这才叫走马观碑呢。
甲 那你找苏季子去吧。
乙 你怎么样?
甲 甭说念碑文,我连数都数不过来。
乙 不行吧?
甲 您别看这个我不行,要讲对个对联我行,可以说对答如流。
乙 对对联有规矩,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云对月,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楼台对殿阁,古木对苍松,佳人对才子,和尚对圣僧。
甲 这个我懂。
乙 我出个上联?
甲 我给您对个下联。
乙 我这上联俩字“笔筒”。
甲 我下联一双对“剑囊”。
乙 这“笔筒”是文的。
甲 我这“剑囊”是武的。
乙 我出“马牙枣”。
甲 我对“羊角葱”。
乙 我“马牙枣”是八月生的。
甲 我“羊角葱”是二月长的。
乙 我出“上清膏”。
甲 我给你下“下疳散”。
乙 我上清膏治头痛。
甲 我下疳散医腿疼。
乙 我出“热面茶”。
甲 我对“冷火汤”。
乙 我出“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 我对“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 我这上联有讲。
甲 我的下联有批。
乙 十五月半月不半,是一个月三十天,由初一到十五为半月,这叫十五月半。
甲 月不半呢?
乙 每月到十五天,天上的月亮就圆啦,不是半拉的这叫月不半。
甲 我这个二九年终年未终,凡是阳历年都在二九,是阳历年终啦。
乙 年末终呢?
甲 还有一个阴历年还没过呢,这叫年未终。
乙 我再出个上联是“南柳巷,北柳巷,南北柳巷无柳巷”。
甲 我给您对“东安门,西安门,东西安门没安门。”
乙 我这南柳巷北柳巷并没有柳树,有名无实。
甲 我这东安门西安门东西安门没安门,就是东华门那年着火烧啦,到现在还没安上门哪。
乙 “三座塔前三座塔塔塔塔塔。”
甲 “五台山后有五台台台台台。”
乙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酒。”
甲 “二更鼓双面锣当当当当。”
乙 “鹭鸶戏水找银鱼,鱼白水白鸟白白白白。”
甲 “印度唐山去挖媒,煤黑洞黑人黑黑黑黑。”
乙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甲“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乙 “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
甲 “妞妞撵牛牛拧妞妞拧牛。”
乙 “姥姥问姥姥,姥姥问老姥姥。”
乙 “回回拜回回,回回拜回回回。”
甲 “劝同胞出苦海别吸毒。”
乙 “我不抽实难受骨头生疼。”
乙 我说上联。
甲 我说下联。
乙 我说南。
甲 我对北。
乙 我说东。
甲 我对西。
乙 我是“北雁南飞双翅东西飞上下”。
甲 我对“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乙 “红粉佳人鬓边斜插一枝嫩海棠。”
甲 “白面书生腰间倒挂半段硬山药。”
乙 我能添俩字。
甲 我能加俩字。
乙 “红粉佳人鬓边斜插一枝连叶嫩海棠。”
甲 “白面书生腰间倒挂半段带毛硬山药。”
乙 “红粉佳人鬓边斜插一枝连叶嫩海棠垂落海棠花瓣三片。”
甲 “白面书生腰间倒挂半段带毛硬山药耷拉山药豆子两枚。”
第2篇:相声《对春联》台词
相声《对春联》台词
甲 做一个相声演员也不容易,首先说得有文化。
乙 那是呀!你看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嘛!
甲 你念过书吗?
乙 我念过两天。
甲 什么学校毕业?
乙 嗐!我念的还是过去那个经书哪。
甲 “五经”、“四书”、“十三经”啊。
乙 是呀!
甲 那些书我也念过,什么“三字文”、“百家经”、“千家姓”„„不是„„三眼井儿(北京地名)。
乙 还三里河儿哪!
甲 对啦!三里河儿(北京地名)。
乙 什么呀?“三百文”“百千姓”„„我也乱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甲 对啦!你说念完这几部书念什么?
乙 念念《大学》。
甲 念完大雪念小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
乙 叫你在这儿背历书哪!
甲 你不是说念大雪吗?
乙 我说念《大学》。
甲 对„„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嘛!念完《大学》念什么? 乙 《中庸》。
甲 念完中用念不中用,等你念到废物点心就算毕业啦。
乙 那我就没用啦。我说念《中庸》。
甲 念完《中庸》念《论语》、《孟子》、《礼记》、《春秋》。
乙 对了。
甲 这些书光念不行,得会讲,不会讲就不能开笔做文章。比如你吟个诗,对个春联,都要从书中寻章摘句才行。
乙 那倒是。
甲 你看我这个人没了事儿最喜欢对春联,最近在家中我搜集到几副绝对儿。
乙 绝对儿?
甲 就是有上联没下联,谁也对不上来,我走过多少个地方,访问过多少个大文豪,结果一个对上来的也没有,这几副绝对儿太好了,我准备登报。
乙 登报干吗?
甲 征求下联儿。
乙 你这绝对儿是什么词句呀?
甲 怎么?你打算对呀!
乙 我不是打算对,我想听听。
甲 大文豪都没对上来,就阁下您听了有什么用啊?
乙 你可不能那么说,绝对儿碰巧了对得才妙呢!
甲 好,我说一说你听听,你可别胡对呀!
乙 当然啦。
甲 不明白就问我。
乙 当然向你请教。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第一副,“买卖兴隆通四海。” 完啦!啊。
我当什么绝对儿呢?(故意假谦虚)我给你对对行吗? 我这儿正找不着下联呢? 可我对得也不一定恰当。没关系你对吧!你那上联是什么? “买卖兴隆通四海。” 我给你对“财源茂盛达三江。” 哎呀,高才。
这也不是我的高才,过去我们家对过儿煤铺就贴这么一副对联儿。好,你再听这第二副,“根深叶茂。” “本固枝荣。” 嗯。“开市大吉。” “万事亨通。” 你听最后这一副。你说。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无可奈何)我完啦。
就这个呀,这叫什么绝对儿哪?满都是对子本儿上的。甲 这是开玩笑,我真喜欢对春联。
乙 对春联的规矩你懂吗?
甲 那我懂,对春联讲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开市大吉对万事亨通。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苏东坡有一句话:“天下无语不成对。”
乙 当什么讲。
甲 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做对联,只要你对得恰当巧妙,那再好也没有了。
乙 是是!
甲 譬如有这么两句俗语就是一副对联。
乙 哪两句?
甲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就是上联。
乙 下联呢?
甲 “上梁不正底梁歪。”哎!你听这两句虽然不够工整(摇头),可是很好玩。(读玩念重音,表达出文诌诌的)
乙 咱们两人联联句怎么样?
甲 可以呀。
乙 我出个上联儿。
甲 我对个下联儿。
乙 譬如我说“上”。
甲 我对“下”,有上就有下嘛!
乙 我说“天”。
甲 我对“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开市大吉,万事亨通。”
乙 “言”。
甲 我对“醋”。(甲把“言”误为“盐”了)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醋?
啊!油盐酱醋,五味调和,你那是咸的,我这是酸的。“好”。
我对“歹”,好好歹歹得清楚。“事”。
我对“炮”。(甲把“事”误为“士”了)炮!那对得上吗?
你支土我拨炮,你跳马我出车。咱们这儿下象棋来啦!联句有什么啊!
这五个字凑在一块儿是对子的上联:“上天言好事。” 那我给你对:“回宫降吉祥。”
你等等,你刚才不是这么对的。我说“上”。我对“下”。我对“天”。我对“地”。我说“言”。我对“醋”。我说“好”。我对“歹”。我说“事”。我对“炮”。
乙 我就是:“上天言好事。”
甲 我这是:“下地醋歹炮。”
乙 你这当什么讲啊?
甲 谁叫你不一块儿说啦?你要说“上天言好事”,当然给你对“回宫降吉祥”。你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我可不给你对“下地醋歹炮”吗?
乙 这还怨我啦。
甲 当然啦。
乙 好,你听这两个字的:“笔筒。”
甲 在桌上放的笔筒。
乙 对啦。
甲 我给你对:“箭囊。”
乙 就是装宝剑的那个。
甲 不!那是剑匣,我说的是拉弓射箭的那个皮囊子。
乙 我这笔筒是文的。
甲 我这箭囊是武的,一文一武咱们二位文武全才。
乙 我可不敢当,再听这个:“羊肉。”
甲 我给你对“萝卜(luo bo)”
乙 那对得上吗?
甲 羊肉汆萝卜焖干饭„„
乙 这位没吃什么哪!“绸缎。”
甲 “萝卜。”
乙 萝„„我们这是绸缎你也对萝卜? 甲 啊!绸缎包萝卜。
乙 没听说,我那是穿的绸子和缎子。
甲 是呀!我说的也是穿的,绫罗绸缎的罗,呢绒布匹的布。“罗布。”
乙 噢!罗布听不出来就是萝卜,再听这个:“钟鼓。”
甲 “萝卜。”
乙 我说是撞的钟打的鼓。
甲 我是敲的锣打的钹,“锣钹。”
乙 行了行了!你再听这个。
甲(顺口而出)萝卜。
乙 我还没说呢?
甲 我先说下搁着。
乙 急性子。“马牙枣。”
甲 “大萝卜。”
乙 我这是仨字的啦。
甲 我这也仨字。“大萝卜。”
乙 我要四个字呢。你”好大萝卜“,我五个字,你”好大个萝卜“,你这筐萝卜全卖给我啦?不行。重对。
甲 你刚说的什么?
乙 “马牙枣。”
甲 我给你对:“羊角葱。”
乙 我这儿有“马牙”。
甲 我这儿有“羊角”。
乙 “枣”。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葱”。我能加字。我能添字。
“马吃马牙枣。” “羊啃羊角葱。” 我这儿吃。我这儿啃。
好哇!我这马牙枣是八月当令。
我这羊角葱是二月当令。二八月春秋题,“虽不中不远矣!” 你就别犯酸了。怎么样?
行!听这个:“山羊上山。”两头儿山。我给你对:“水牛下水。”两头儿水。我能加字。我能添字。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碰脚啦? 不!犄角。
“水牛下水水没(mo)水牛腰。”没腰啦。我还能加字。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学羊叫)咩呀!” 这是怎么回事儿?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乙
甲 碰疼啦。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学牛叫)哞儿!”(学羊叫)咩呀!咩呀!(学牛叫)哞儿!哞儿!咱们到屠宰场啦。谁叫你叫唤来着?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五台山后五层台,台、台、台。”(学打小锣声音)他又开戏啦。“大大妈大模大样骑大马。” “老姥姥老夫老妻赶老羊。” “姥姥喝酪,酪落(lao)姥姥捞酪。” “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妞妞轰牛,牛拧(ning)妞妞拧(ning)牛。” 啊!绕口令也来啦。你说什么我给你对什么。我说“南”。我对“北”。我说“东”。我对“西”。我说“上”。我对“下”。
乙 你听这个:“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甲 你怎么都给占上啦。
乙 这叫抻练抻练你。
甲 好!你听下联:“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乙 你对得上吗?
甲 当然对得上。
乙 “北雁南飞。”
甲 “前车后辙。”
乙 “双翅东西。”
甲 “两轮左右。”
乙 “分上下。”
甲 “走高低。”高低即是上下,上下即是高低,“虽不中不远矣”!
乙 嘿!这份儿酸哪。
甲 这叫气气你。
乙 咱们不定谁气谁哪,听这个:“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
甲 嗬!我给你对:“林内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乙 好!你再听这个:“空树藏孔,孔进空树空树孔,孔出空树空树空。”
甲 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乙 这是个孔子的典故,又是个对子上联儿。
甲 还有这么一个典故哪!
乙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天走到某处,忽然天降大雨,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没处躲,可巧道旁有一棵树里面是空的,孔子一想这里可以藏藏躲躲,这就叫空树藏孔。甲 孔进空树呢?
乙 孔子进了空树啦,孔进空树。
甲 空树孔?
乙 空树里面有孔子,空树孔。
甲 孔出空树?
乙 雨过天晴,孔子由空树里面出来啦,孔出空树。
甲 空树空?
乙 空树里面就没有孔子啦,这就叫:“空树藏孔,孔进空树,空树孔,孔出空树空树空。”(做喘不上气来的样子)我差点儿没放炮。
甲 听我的:“柔(rou)、叭哒、当、哗啦、扑腾腾、哎哟哟、嗖嗖嗖、吱吱吱。”
乙 我说你这是什么呀?
甲 你那是什么呀?
乙 我这是列国典故。
甲 我这是本人实事。
乙 典故可以对实事,可是你那有多少字啦?
甲 你那多少字啊?
乙 我这是十八言。
甲 咱们数数。
乙 “空树藏孔,孔进空树空树孔,孔出空树空树空。”十八个字儿。你呢?
甲 我这也十八个呀。
乙 我听着有三十多啦。
甲 不信你数着,“柔、叭哒、当、哗啦、扑腾腾、哎哟哟、嗖嗖嗖、吱吱吱”。
乙 也十八个字,可是当什么讲啊?
甲 那年北京打仗,我正在床上躺着哪,就听柔„„飞过来一个枪子儿。
乙 叭哒?
甲 撞墙上啦,叭哒。
乙 当?
甲 落院里一个炮弹,当。
乙 哗啦?
甲 房塌啦,哗啦。
乙 扑腾腾?
甲 我由床上掉下去啦,扑腾腾。
乙 哎哟哟?
甲 碰了我腰了,哎哟哟。
乙 嗖嗖嗖?
甲 当时掉了三根头发。
乙 吱吱吱哪?
甲 压死仨老鼠。
乙 嘿!
(中央广播说唱团相声组整理)
第3篇:相声:巧串红歌歌名
相声:巧串红歌歌名
(方明玉)
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业、学校、社团都在搞建党90 周年庆祝活动,听说你们单位的庆祝纪念活动搞得不错。
乙:是的!书法、摄影展览,纪念征文活动,唱歌比赛等等活动,我都参加了!甲:那您可是太有才了!还是个全才呀!
乙:不是我吹牛,吹拉弹唱、舞文弄墨的事,真没有我不会的!我在单位的文体活动中,大小也算得上是个腕儿!
甲:是吗?那我考考您,中宣部推荐传唱的100首红歌,您都会唱吗?乙:没问题,随便点哪首,我张口就来。
甲:来一首《英雄赞歌》。
乙唱:《英雄赞歌》(刚唱两句即被甲打断)。
甲:再来一首《祖国颂》
乙唱:《祖国颂》(刚唱两句又被甲打断)。
甲:好了,好了,估计是真难不倒您。这样吧,我再考考您能连续报出多少首红歌? 乙:倒背如流,您听好了!有……,
第4篇:巧记成语的相声范文
巧记成语的相声范文
甲:(打量乙)怎么,刚一上台,就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乙:(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甲:这都唱起来了,还有什么烦的?
乙:(继续唱)“熟记成语”记起来实在是难,实在是难……(装哭)呜呜呜……
甲:(拨弄乙,唱)“熟记成语”看似很难,其实简单。只要你掌握了规律,那便是————(诵读)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谈笑风生/眉飞色舞/追本穷源/滚瓜烂熟/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乙:(像发现了救星似的,模仿小品明星范伟的腔调)哎约,我的妈呀!原来你对“熟记成语”还真有研究,(握手)大哥,缘分缘分啊!
甲:怎么一会儿叫妈一会儿叫大哥的?都整差辈了!
乙:大哥,你看,这课本里的“熟记成语”,两个一行,四个一串,八个一嘟噜,十二个一草帽篼子———记起来实在是难哪……
甲:什么一嘟噜一串一草帽篼子的,这成语都成
第5篇:巧对对联
巧对对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
第6篇:对春联
对春联((推荐12篇))由网友 “Gloria”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春联,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春联对对子拦路虎对什么
春联对对子拦路虎对子
拦路虎 缩头龟
其他成语对对子
白纸黑字 红花绿叶 因陋就简 以逸待劳 珠联璧合 纸醉金迷 以邻为壑 因地制宜
目无余子 口若悬河 目空一切 口出狂言 目不识丁 口无遮拦 耳提面命 口诛笔伐
面不改色 目不转睛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眉开眼笑 心旷神怡 面面俱到 口口相传
手急眼快 耳聪目明 面面相觑 头头是道 手足无措 唇齿相依 神采奕奕 大腹便便
一叶蔽目 二世为人 骑虎难下 倚马可待 因人成事 以卵投石 以身作则 因材施教
牛鬼蛇神 狐群狗党 人丁兴旺 神采飞扬 少见多怪 小题大作 牵肠挂肚 披肝沥胆
拦路虎的植物形态
拦路虎,藤本。茎细长,有纵条纹。3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