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新建议》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7 13:59: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写议——红岩读后感

思修读写议之《红岩》读后感

一曲纯净的英雄赞歌

——读《红岩》有感

第一次翻开《红岩》,原以为会是严肃乏味的历史书,结果却看到了一种不同的世界。不同于以往看过的革命教育书籍,《红岩》朴实的语言如同淳朴的向导,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使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即使有许多令人痛心的牺牲,但跟随着那群革命烈士,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黑暗不是背叛,而是一曲纯净的灵魂赞歌!

《红岩》记述的是1948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小说的主要情节集中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在这样的魔窟里,避免不了对酷刑的描写,但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对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敌人尽管可以进行严酷的肉体摧残,然而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信念面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凶残的表现也显得更加可笑。在伟大的革命精神之前,革命最终赢得了胜利。

不同于其他小说,《红岩》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人公,而是围绕革命斗争塑造了许多的人物形象。像勇敢的许云峰,坚强的江姐,传奇的双枪老太婆,可爱的小萝卜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它的主角是一群人,是所有为中国解放事业献身的烈士。作者善于运用细节刻画,通过细致的描写,又将这许许多多的人物特色描写出来,使角色鲜明而生动。其中,江姐是我最喜爱的角色之一。她稳重干练,有亲切细心,拥有纯洁的党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是成熟的共产党员的代表。同时,作为一个妻子,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然而,在亲情与革命事业冲突时,她毅然压抑住自己的情感,冷静克制,始终以大局为重。尤其在读到她在城墙边看见自己丈夫的头颅那段时,“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至亲离世,对一个女人来说该是多么深切的痛啊!然而坚强的她在瞬间的崩溃后,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收拾好所有的悲伤,毅然上路了。路途中的描写也很生动,作者以旁观者华为的角度描写江姐一路上的变化。从一开始急促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却浑然不知,极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变为渐渐地坚毅的目光。她把所有的痛深埋心里,化为对抗黑暗的不竭动力。江姐的伟大,还在于她的坚忍。在渣滓洞里,连日的严刑拷打没有使她屈服,竹签子钉进指尖的锥心之痛,她一声不哼,以宁死不屈的精神给予战友无穷的鼓励。即使是就义前,她依然从容面对死亡,平静的告别,那种风度让人读来,不禁声泪俱下。

尽管硝烟已经过去,安然享受着当年革命成果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我们,却不该忘记历史,忘记那些英雄。而红岩精神更应该被一代一代传承发扬下去。想到即使身在囹圄,每天面临死亡威胁的小萝卜头依然刻苦的学习,而我们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师,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依然浑浑噩噩,不知珍惜,心中不免羞愧。而理想对于安逸的我们来讲,更是一个遥远的词。读罢《红岩》,体会到理想的重要,更明白了要不畏艰难,勇于面对挫折,勇敢的追寻自己的梦想。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顽强、坚贞。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淡忘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现在我们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更要铭记着这背后无数革命烈士的付出。感谢《红岩》,它让我 1

思修读写议之《红岩》读后感

领略了人性的崇高,为我树立了生活学习上的榜样,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与认识,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将先烈的事业继承广大!“红岩”精神将生生不息!

第2篇: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读《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感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以上是我读《教师的信息素养》的一些感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将这些先进理念落到实处,在爱中实施教育,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3篇:《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建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1

烈日炎炎的六月,每当在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就会让我很快被书中一条条看似普通实际上却反映着教育本质的建议所吸引,心也随着慢慢沉静,身体也就慢慢感觉不到周围炙热的空气了。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儿童学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给教师的新建议》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给教师的新建议》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