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有关语文课文《芙蕖》练习题
有关语文课文《芙蕖》练习题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多多少少都会接触一些语文练习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语文课文《芙蕖》练习题,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补全词语。
(1)芙 qú【】之可人
(2)群 pā【】当令时
(3)自夏cú【】秋
(4)与翠叶并qíng【】
(5)荷花之异fù【】
(6)互芬齿jiá【】
(7)dài【】至hàndàn【】成花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事
A.其事不一而足
B.在花为分内之事
(2)备
A.请备述之
B.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3)实
A.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
B.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4)秋
A.后先相继,自夏徂秋
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5)可
A.芙蕖之可人
B.学不可以已
3.下面每个句子都有三种译文,请选出最合适的一种。
(1)先享无穷逸致矣。()
A.先享受无穷的闲适情趣了。
B.先享受无穷无尽的.情趣了。
C.先享受没有穷尽的情趣了。
(2)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A.丸这之前之后都属于无人观赏的了。
B.花开之前和花开之后都无人过问了。
C.在这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4.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5.说说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3)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4)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二、课文理解
1.填空。
从说明对象来看,本文是一篇【】的说明文,从表现方法来看,是篇【】的说明文。
2.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说明主旨:芙蕖之可人
使用材料:
1
2
3
4
说明顺序:
3.说明事物要有重点。课文详细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4.本文采用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试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2篇:芙蕖2
教学目标: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
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教学设想:理由
(一)、此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学生尚能自译,个别
难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亦能弄懂。
理由
(二)、此文虽以说明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
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
律。如果仅把他当成一般说明文来上,停留在文字和结构 的处理上,则将索然无味。
构 思:以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为教学的主要 内容,以李渔的创作理论为线索,以朗读为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在实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结构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情感起伏为重点、难点,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特 点:此设想线索清楚,知识点形成块状而又衔接自然,符合由
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认识规律,并和单元知识《诵读的要
领》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课文《自读提示》中对李渔创作
理论的介绍,容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速: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并熟读之,完成课
后练习一。
二、制作投影片。
1、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一张。
2、课文内容提示投影一张。
三、准备课文配乐朗诵带一盒(配古筝曲为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半节课的翻译,半个小时的朗读后,今天我们来上《芙蕖》这
篇文章。
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
“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初中我们学过周敦颐 的《爱莲说》,请同学背出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一句。
《芙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作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他的创作理论,这节课,我们将结合一下李渔的创作理论,从结构、语言、立意上来欣赏这篇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1、①学生听配乐朗读,问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
和“埋伏”在哪里?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可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
②出示投影:写戏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
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它的人只是
“陪宾”。
③本文中“主脑”为何?“陪宾”为何?
2、①读第二自然段,问“主脑“”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
明确: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8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这些虚问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
②在细心体会虚词作用的同时,找出本段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其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则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学生回答有可能会把反衬当对比,可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反衬一主一宾,以宾衬主,对比一个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不同方面,无主次之分)。
③出示投影:“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要求语言要
清新、活泼、平朴自然。
④教师小结如下: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高潮。
⑤下面请同学听朗读,并轻声跟读,仔细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动。(放配乐朗读录音)
3、以上我们感受到本文的结构之新,语言之新,这正如作者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那么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
明确: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来比较两文不同。从立意上看《爱
莲说》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则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从表现手法来看,《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则采用一般性描述。
4、出示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作结束语。
投影内容:“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xiao相似;像)于今,下不觊(ji希图)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
结束语: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 3
和新,同学们还将有更深的体会。
三、出示课文朗读内容提示投影。听录音,合上课本学生轻声跟
读。接着关上录音机,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背出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
段。
四、布置作业,巩固背诵。
附:课文内容提示投影
群葩当令时,只 之数目,前此后皆属。芙蕖则不然:自,及其,则又。
有风既作,无风亦呈,是我于花之未开。
迨至,自夏徂秋,此则在花,在人,及 乃复,,犹似,与翠叶,不至 而。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荷叶之,荷花之,避暑,纳凉。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 而 者也。只有,乃,又备。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无一物一丝。有,兼,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附:
板书设计:
群葩
荷钱出水──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飘飘之态
可 目 袅娜之姿,便,亦
(主脑)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可 人 可 鼻 花之既谢──亭亭玉立
(主脑)可 口 与翠叶并擎
可 用
感情起伏:
便
及 则又 迨至 此则 乃5
乃复
自
第3篇:芙蕖教案
《芙 蕖》教案
一、知识结构
(一)字词
颦 葩 妍 迨 菡萏 徂 擎 馥 颊 擎 菅
(二)语法
1.介宾短语后置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二、[疑难辨析]
一、“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当令时”即“当令之时”。当:值,遇到,在。令:美好。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
二、“菡萏”应如何解释?
“菡萏”课本上未加注解。有的书则注为“荷花的别称”,这不妥当。菡萏应当解释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三、课文解析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①有根无树,一岁②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③夏季倚④此为命者,非故⑤效颦⑥于茂叔而袭⑦成说于前人也,以⑧芙蕖之可人⑨,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