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求知》课文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6 08:08: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论求知》课文教案

《论求知》课文教案

《论求知》课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求知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学习本文精炼有力的语言。

4.学习摘抄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学习摘抄名言警句的方法。

2.难点:学习本文精炼有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

弛惰:松懈、懒惰。

炫耀:夸耀。

梗概:大略的内容。

狡黠(xia2):狡诈。

掩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

挑剔(ti1):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加以指摘。

高谈阔论:指言谈高妙广博而不切实际。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博学多闻:学问广博,见闻丰富。

2.朗读课文,画出名言警句,加以理解。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十二岁入剑桥大学,毕业后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晚年,受宫廷阴谋的牵累,被逐出朝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论说随笔文集》,最初10篇短文,书出后风靡一时,后扩大为58简文章。他非常重视知识和科学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是他说的。

2.导语。

“求知”的话题十分广泛。本文的写法比较少见,分段很细,谈了有关知识的许多方面的'问题。语言精炼有力,警句较多,有的已相沿成为名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辟的语言。

2.提问:本文的标题“论求知”如果改为“论知识”或“论求知的目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文章的标题恰当地概括了全文的论述内容。若改为“论知识”则范围过宽;若改为“论求知的目的则失之过窄。

3.提问: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论述求知的目的。

第二部分(6~9段):论述求知的方法。

第三部分(10~11段):论述知识作用,鼓励人们去求知。

4.提问:第一部分有哪些警句,各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并归纳:

(1)“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演,也可以增长才干。”三个排比句,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

(2)“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三个排比句紧承上文,分别论述“消遣”“装潢”和“增长才干”这些目的。重点放在第3句,阐述了知识与才干的关系,它使人联想到培根那句流传很广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3)“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推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三个排比句分析不同的人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

5.提问:作者为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了哪两个比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2)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切的;

“修剪移栽”是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当。

“野生的花草”是可以“修剪移栽”的,两个喻体之间配合得恰当,用来比喻“求知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天性”也是很恰当的。运用比喻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生动形象。

6.提问:第二部分写求知有几种方法?

讨论并归纳:

(1)对粗糙的书,只须浅尝、粗知、读别人的笔记摘要。

(2)对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做笔记、讨论。

7.提问:第二部分有哪些警句,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并归纳:“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三个排比句分析了读书、讨论、做笔记的不同作用。

8.提问:第三部分有哪些警句,告诉人们什么?

讨论并归纳:“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用排比句列举六门学科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最后归纳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9.提问:第三部分用“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列举这些例子论证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列举四个例子说明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同样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也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

10.提问:本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样写使相同或不同的观点更加明显,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气势也更贯通。

四、小结

本文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发表了对求知的种种看法。主要论述了求知的目的、方法以及知识的作用等,鼓励人们去求知。本文运用排比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使观点更加鲜明,语气更加贯通强烈。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还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这过运动来弥补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辨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法。

1.第1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其作用是____。

2.第2段开头“不仅如此”,“如此”指____。

3.第2段举运动的例子证明了____。运用的的论证方法。

4.请模仿第1段的句式,写一段文字.

第2篇:论求知教案

《论求知》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2.难点: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谈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_

是:对,正确。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l.作者简介。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宁乡人,长期担任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工作。曾同叶圣陶、郭绍虞等合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2.导语。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课文标题揭示了全文议论的中心。

三、正课

1.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2.提问:第2段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钥匙?

讨论并归纳:把事物的道理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发问的精神比作钥匙。

3.提问:运用比喻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来说理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讨论并归纳: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边牟尼、孔子因好问终于取得伟大成就的事例来论证正面论点的。在列举事实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列举事实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作到论据和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5提问: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牛顿、瓦特)是“大科学家”,后两位(释迎牟尼、孔子)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的时候接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6.提问:你觉得课文第2部分选用这四个例子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很妥贴。因为列举事实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本应选用“古今中外”的事例。但是,课文举例只有古、中汐p的例子,没有今人的事例。

7.提问: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例子吗?

四、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第二部分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正面论点:“发问精神的可贵”。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释迎牟尼()()2.潜心静想()

3.钥匙()()4.佛教()

(二)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不足介意日益敏锐潜修静想万世景仰

A值得有益秘密地风景

B.足够增加不声张景象

C.值得更加心静而专佩服

D.足够有好处隐藏情况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写法与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例,最后归纳论点。第二部分的论点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论点却是反面的,是错误,需要你去证明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三段怎么提出反面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用“也许有人会说”假设了一个批评的靶子“何必多问”。

2.提问:课文哪些段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讨论并归纳:第11、12.13段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课文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这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分三层逐步递进地进行分析论述。思路缜密,层次分明。

3.提问:第11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讨论并归纳:先正面讲道理世界天天在变动和进步,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再从反面反诸,假如墨守旧说,不能发问的后果是文明不能进步。

4.提问:第12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讨论并归纳:先正面讲道理,知识和道理由于各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再从反面反洁,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用“再说”再补说一层意思。

5.提问:第13段是怎样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讨论并归纳:先论说求知明理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再进一步论述怎样贯穿,最后总结出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6.提问:第14段的三个问句是什么问?它们分别承接哪些段落?

讨论并归纳:是反问句,分别承接第11、12.13段。

7.提问: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请从课文中找出,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2)“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3)“壶水滚沸,谁不常常看到?”

(4)“那怎么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进步呢?”

(5)“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以及第14段3个反问句。

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8.提问: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讨论并归纳:“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8.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阅读提纲。

四、小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

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

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上面语段提出的反面论点是____。

2.这个反面论点的漏洞是什么?

3.上面语段用____、____、____这些词语把这几个指出漏洞的段落串联在一起。

4.上文最后一段的三个问句是____问,其作用是____。

5.“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万”强调了 ____。“那把钥匙”指____。

第3篇:论求知教案

《论求知》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求知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等。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学习本文精炼有力的语言。4.学习摘抄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2)学习摘抄名言警句的方法。

2.难点:学习本文精炼有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

弛惰:松懈、懒惰。炫耀:夸耀。梗概:大略的内容。狡黠(xia2):狡诈。

掩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挑剔(ti1):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加以指摘。

高谈阔论:指言谈高妙广博而不切实际。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博学多闻:学问广博,见闻丰富。

2.朗读课文,画出名言警句,加以理解。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论求知》教案

《论求知》教案

《论求知》教案

《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论求知》课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求知》课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