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代文化常识(四)宗教和礼俗 中考复习指导
古代文化常识(四)
宗法和礼俗
【宗法和礼俗】
(一)宗法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长儿子。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儿子。
【考妣】旧时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论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礼俗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一般在20岁。
【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子到了成年又叫“及笄”“笄年”。
【合卺】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姬】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
【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用一头。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拜佣哭泣的礼节。
【稿葬】庶人死了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布衣】即平民穿麻衣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吴嘉仪
第2篇:古代文化常识(1)姓氏和称谓 中考复习指导
古代文化常识(1):
姓名和称谓
(一)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
(1)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4)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shěn由也?
2.称字,号,斋名,谥shì号
(1)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2)称号:五人者,盖当蓼lio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jī。
(4)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3.称官名,爵名
(1)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2)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4.称籍贯
(1)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二)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1)王侯自称:孤/寡人不度德量力
(2)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
(3)一般人自称:愚以为宫中之事
2.敬称
(1)称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
(3)称师长:夫子哂之
(4)称朋友,尊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3.贱称
(1)竖子不足于谋
4.特定关系的称呼
(1)加从字表示叔伯关系: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
(2)加太字表示长一辈:候太公,太母起居
(3)加先字表示逝世的尊长:先王
PS:
1.名,字,号
名:一般指认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男子20岁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
友称呼
号:号是名与字以外的称号
注意:名和字一般字意义上存在联系,意思相近或相反,如屈原,名平,字原
2.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谥号。谥号是对逝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按性质分三类:表扬性,批判性,同情意味。
如:表扬性:威强睿德曰武汉武帝;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表批判:乱而不损曰灵晋灵公;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里曰炀
表同情:慈仁短折曰怀
3.皇帝死后,在太庙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太宗,高祖等
4.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三)年龄称谓
1,襁褓: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2,孩提:二三岁的儿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3,龆龀tiáochn: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5,豆蒄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6,笄年:女子十五岁
7,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
8,冠,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
9.而立之年:三十岁
10.不惑之年: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期颐:一百岁
吴嘉仪
第3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
第4篇: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中考复习指导(九年级)
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名词解释部分: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