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6 08:03: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第2篇:所见_小学语文_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7个字,会写“林、童、立、闭”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板书:古诗)

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二、初读古诗、识字

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图后说话:

画面上有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师范读课文)

(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出示课件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看,它们来了)

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所、牧、捕、蝉、闭、立)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吗? 师生交流方法。

自由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

5、写一写:(出示课件:把我们写漂亮:诗、林、立、童、黄、闭)

(1)、师重点范写“林”、“童”、“黄”三个生字,生书空。然后生在书上描1个。

(2)、同学间互相评价。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师:生字学会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好。

1、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坐在黄牛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声歌唱,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出示第一、二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引导学生读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 齐读)

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1)学生自由练读一到两次──(2)指名读后,师:“牧童的歌声响亮吗?他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所以振字要读得重些”。(出课件解释:传遍了树林)──(3)师范读──(4)齐读──(5)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6)(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么牧童骑在牛背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男生读(7)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一、二行古诗,)有感情、配以动作齐读。

2、师:牧童唱歌这么高兴,他有没有一直唱下去?(引出课件古诗: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学生齐读

师:牧童唱着唱着,他的歌声突然停止,“嘘!他想干什么?”

(1)你从第三行诗哪一个词哪个看出来牧童很想捉蝉?(师:对,“意欲”就是心里想要的意思。并出示课件解释:“心里想要”)

(2)指导学生读好此句:意欲捕鸣蝉 师:要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3、师:我们读第四行时要小声点,千万不要惊动树上的蝉。引导学生读好第三、四行古诗。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配动作齐读

4、师:你们能根据古诗描述的画面,说说诗意吗?

看图,指名学生说说诗意--师再引导全体学生看诗句说说诗意。

5、想像说话:

牧童有没有捉到树上的蝉呢?

6、课件出示全诗(师:你们喜欢这个小牧童吗?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把这首古诗读熟)

(1)师范读

(2)两人一组互读

(3)齐读

7、背诵古诗:

1、师:看来小朋友把古诗读懂了,现在老师读前一句,你们接后一句好吗?(结合板书,师生合作背诗句)

2、引导看图,练习背诵。引背--自由背--齐背

四、知识延伸:

1、为课文编个小故事。

2、学唱古诗。

(师:你们为课文编了小故事,真了不起!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回快乐的小牧童,听着音乐做做动作吧!)播放课件视频。

3、搜集有关夏日的古诗。

(板书)

所见 袁枚 牧 童 骑 黄 牛,歌 声 振 林 樾。意 欲 捕 鸣 蝉,忽 然 闭 立。

第3篇:小学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一年级《所见》语文教学设计

一年级《所见》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所见》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6个生字:所、牧、捕、蝉、闭、立。

2.会写3个生字:立、童、黄;写好这3个字的占位和字形。

3.学习猜字谜和编儿歌的记字方法,了解汉字的由来。培养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清代大诗人袁枚,他在郊外游玩时,把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所见》。现在,老师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你们来当诗人来写诗好不好?

我看见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牧童骑黄牛。

牧童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歌声振林樾。

他想要捕捉树上的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所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所见》教学设计1

教材:书画版《美术》第六册。

课型:绘画(国画)。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树的结构造型,用富有变化的国画笔墨画出自己所见到的树。

2、过程与方法:欣赏图片资料唤起学生记忆,用干湿浓淡的墨色通过轻重快慢的方法画出自己对树独特的感受,并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添加景物。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回忆我所见到的树,感悟其独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通过画树感受国画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毛笔画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一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所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所见》教学设计

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师:那你们知道农村的小朋友在夏天爱干些什么吗?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你们看,(课件出示图)农村的孩子喜欢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喜欢在小河里游泳打闹,喜欢到荷塘去采莲蓬,摘荷叶,还喜欢和牛儿玩耍。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

师:在古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袁枚,他就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把自己所看见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古诗《所见》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课题。师: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课题?(指名读题)

师:注意“所”是平舌音,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师:要想把古诗学好,就得先过生字这一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9页,借助拼音自由读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语文所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所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