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维《相思》诗歌鉴赏
王维《相思》诗歌鉴赏
相 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 “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 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第2篇:王维《相思》鉴赏
王维《相思》鉴赏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王维的这首名著,欢迎阅读!
王维《相思》鉴赏
原文: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作爱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
“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首句“红豆生南国”,落笔不俗,指出所咏之物及其生长环境,同时向读者托出了一颗由古代传说所凝成的爱情珍珠。它借遥远的南国与久远的传说,将人们思绪带到恋人所在的海角天涯。
第二句“春来发几枝?”,这句发问,明为对相思木的关切,实则是诗人对对方爱情发展的关切。春天相思木适逢甘霖,新枝兢秀,爱情之花不也是在此时成长、开放的吗?这里尽管是发问,但一个“发”
字却带有相当肯定的语气,充分表现了爱情的纯洁和蓬勃发展。
一首咏物诗,仅有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并不能表达主题,由此诗人由物及人地展开了心灵的刻划。“劝君多采撷”一句承上转入,希望恋人多多采撷殷红鲜亮的相思豆,让象征爱情的红豆充满衣兜,暗示他们的爱情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一个“劝”
字胜过千言万语,一下子拓宽了诗境,为下句的飞跃作好了铺垫。
末句“此物最相思”,笔锋陡转,点出相思主旨,意思是这颗颗红豆最能代表和传递我对你的相思。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
字词解释: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采撷:采摘。
背景:无
王维人物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第3篇:王维《相思》鉴赏
王维《相思》鉴赏
王维《相思》鉴赏1
相思
【原文】
红豆生南国①,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②,此物最相思。
【注释】
①南国:古代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后来也用来泛指我国南方。
②采撷:摘取。
【译文】
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又发了几枝新芽。希望你多多采摘,这红豆最能寄托相思。
【赏析】
这首绝句语词清浅动人。早在唐朝时期,就被谱成歌曲广为流传。据说天宝之乱后,王维在江南遇到著名的乐人李龟年,心中感伤而作此诗。后来李龟年在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很多人听到这首诗,追思往事,唏嘘不已。
红豆产于南方,大约在9~10月结果,果实鲜红浑圆,可以串起来作装饰品。为什么说红豆能够寄托相思呢?相传,汉朝时期的闽越国,有一个男子被强征戍边,妻子每日每夜地盼望他归来。后来,同行的那些乡邻陆续
第4篇:《相思》唐诗鉴赏王维
《相思》唐诗鉴赏王维
导语:《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整理收集的语录,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白话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