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杨尚希原文及译文
杨尚希原文及译文
杨尚希,弘农人也。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范阳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服。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宣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迟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遁。及明,迥方觉,令数十骑追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领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文帝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岁余,出为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加银青光禄大夫。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所谓人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用则易得贤才。”帝览而嘉之,遂罢天下诸郡。后历位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二尚书。
尚希性惇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临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人赖其利。卒官,谥曰平。
子旻嗣,后封丹水县公,位安定郡丞。
(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阳卢辩见而异之异:奇异
B.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视:眼神
C.帝览而嘉之嘉:赞美
D.尚希素有足疾素:向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国家则不亏粟帛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周文王以忧勤损寿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尚希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一岁时,他辞别母亲到长安求学,后来范阳卢辩送他进太学学习。
B.杨尚希机警过人,行事谨慎。在为皇帝发丧时,发现尉迟迥表现反常,断定他会谋反,于是连夜逃离相州。
C.杨尚希认为当时天下州郡过多,给朝廷和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于是上表建议合并州郡,宣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杨尚希有脚病,皇帝很关心他,让他担任蒲州刺史,因为蒲州出美酒,利于养病。到蒲州后,他做了许多惠民的政事。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6分)
(2)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4分)
参考答案
4.A(异:对……感到惊异)
5.D(D“因为”;A表示比较/“对、对于”;B“就、便”/表示假设,“就算”;C与“所”连用,表被动/“替、给”)
6.C(采纳了他意见的是文帝,不是宣帝)
7.(1)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或、领、日、租调”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希望陛下总领要点,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自去处理的。(“举、宰辅、亲”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尚希是弘农人。杨尚希童年时就失去父亲。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接受学业。范阳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学习,杨尚希专心钻研,孜孜不倦,同辈的人都很佩服他。宣帝的时候,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迟迥在驿馆发丧。杨尚希出来对身边人说:“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们不离开,将遭受灾难。”就连夜逃跑。等到天亮的时候,尉迟迥才发觉,命令几十个骑兵追赶,没有追上,杨尚希就回到京城。高祖因为杨尚希宗室的声望,又背离尉迟迥到京城,待他很优厚。等到尉迟迥在武陟驻兵,高祖就派杨尚希率领宗室兵马三千人镇守潼关。不久任命他为司会中大夫。
文帝继位,任命杨尚希为度支尚书,爵位升为公。一年后,离京担任河南道行台兵部南书,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杨尚希当时看到天下分的州郡太多,就上表说:“从秦代统一天下,停止封侯,改设郡守,汉代、魏朝到晋代,邦邑设置多次更改。我看现在郡县数量,比古代多出一倍多,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地,(却)几个县并列设置;有的地方户数不到一千,(却)两个郡分开管辖。配备的官员又多,资财耗费一天天增多,官吏士卒成倍增长,征收的粮食赋税一年年减少。这就是所说的人口少官员多,十只羊九个人放牧。现在要保存重要的去除空闲的(职位),把小的(郡县)合并为大的,国家就不会缺少粮食布帛,挑选任用官员就容易得到贤能的人才。”皇帝看了奏表赞美嘉奖他,就废除了天下诸郡原有的设置。后来杨尚希历任瀛州刺史,兵部、礼部两部的尚书。
杨尚希生性敦朴淳厚,又因为自己精通学业,有很好的声望,被朝廷重视。皇上常常在太阳起来时上朝,太阳西斜仍不感到疲倦,杨尚希进谏说:“周文王因为忧愁勤政而缩短了寿命,武王因为安闲快乐而延长了寿命。希望陛下总领要点,责成宰相去负责。繁杂琐碎的事务,不是适宜皇上亲自去处理的。”皇上高兴地说:“您真是关爱我的人啊。”杨尚希向来有脚病,皇上对他说:“蒲州出产美酒,足以用来养病,委屈您到那里去任职。”于是杨尚希离开京城担任蒲州刺史,兼任本州宗团骠骑。杨尚希在蒲州,有很多惠民的政事,又引来瀵水,建堤坝防洪,开垦稻田几千顷,百姓依靠这些得到好处。杨尚希在任上去世,谥号“平”。
儿子杨曼继承爵位,后来封为丹水县公,位至安定郡丞。
第2篇:杨津原文及译文
杨津原文及译文
【原文】
北齐任城王湝领并州刺史,有妇人临汾水浣衣,有乘马行人换其新靴,驰而去。妇人持故靴诣州言之,湝乃召居城诸妪,以靴示之。(边批:如妪多安得尽召?悬靴为招可也。)绐云:“有乘马人于路被贼劫害,遗此靴焉,得无亲族乎?”一妪抚膺哭曰:“儿昨着此靴向妻家也。”捕而获之,时称明察。
杨津为岐州刺史,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使者到州以状白津,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若有家人,可速收视。”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自是合境畏服。
【译文】
北齐时任城王高湝担任并州刺史,有位妇人在汾水边洗衣时,被一位骑马而过的路人换穿了她正要刷洗的一双新靴子。那位路人留下旧靴后,骑马扬长而去。妇人于是拿着这双旧靴告官。高湝招来城中的老妇人,拿出那双旧靴要她们辨认(边批:如果老妇人多怎么可能都召来?把靴子挂在外面招领就可以了),接着骗她们说:“有位骑马的过客,在路上遭抢遇害,尸首难以辨认,只留下这双靴子,你们中间可有谁认识这靴子的主人?”一名老妇捂着胸哭道:“我的儿子昨天就是穿着这双靴子到他妻子家去的'呀!”高湝立即命人将其子追捕到案,当时人称高湝明察秋毫。
北魏杨津担任岐州刺史时,有一名带着三匹绢的武功人在离城十里处遭人打劫,当时正有一名朝廷使者骑着快马经过,遭抢的商人便一口咬定这个使者是劫匪。使者到官府后将事情经过告诉杨津,杨津于是命人贴出告示说:“有人穿某色衣服,骑着某色马,在城东十里处被人杀害,由于不知死者姓名,若有谁亲友中符合以上特征者,可尽速至官府指认。”有位老太太哭着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死者是她的儿子,于是杨津便派官兵前去追捕,结果人赃俱获,从此全境再无盗贼。
【注释】
①绐:假称。
②武功:地名,在今陕西。
③白:告诉。
第3篇:《墨子尚同上》原文及译文
《墨子尚同上》原文及译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亨,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_,立诸侯国君。诸候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