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山娃娃趣事散文
山娃娃趣事散文
在无数个夜晚,童年深刻的记忆悄然映入脑海,熟悉的一幕幕在脑海中巡回放映。那些散落在童年的光阴,历历在目,现在拾起,依旧是那么温馨。我的童年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有趣,又是那么的难忘。我是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一推开门就能见山,路无三尺平,抬头见树林,低头见鸡鸭,天亮听鸡啼,傍晚闻犬吠,那是一个小山村既诗情又有画意的全景。
山村的孩子们很会玩,那玩物都是现存的,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玩法。那是城里人根本想不到,也是玩不着的。那种玩才叫有意思,才叫有意思的玩。难忘的童年,会在岁月中沉淀,变得愈加深厚。
美好的童年时光,那些熟悉的影像,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会让人热泪盈眶。还记得那时候过家家,这大概是许多孩子玩过的,只是我们玩的过家家有模有样,来得更真实,更有看头。过家家的孩子会是一群,一群孩子里肯定需要有一个孩子王,孩子王大多是“历史”形成的,一旦形成后,这个孩子王就会得到其他孩子的信任,而孩子王本人也会主动“挑起”重担。我们小时候的玩过家家,至少也得有五、六个人,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事情。角色清楚,先是安排谁做爸爸,谁做妈妈,爸爸妈妈定下来,就按照年纪大小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分工明确。
小时候过家家还是很有内容的,房子、灶台、锅碗筷盆,样样不能少,孩子们要分工搭房子,搭灶台,拾柴火,“采购”粮食,准备锅碗筷盆等等。都会有人做,年龄小的孩子是不用做事的。搭房子可以捡些小木棍,大点的木棍直接插地上作为柱子,小的就放在柱子上面作为梁,上面盖些草,房子就搭成了。灶台也方便,拿个小锄头在地上挖出一个不太深的沟,在沟的上面放上捡来的破盆什么的,灶台就有了。锅碗盆一般也是捡来的破旧品,筷子可以就地取材,弄些小木棍即可。过家家用的粮食一般是就地采的野菜。我们小时,玩过家家的所有用品是不会从家里拿的,只会有个别逃气的孩子才会从家里拿有用的东西出来玩,既是这样,也会被孩子王骂的。过家家,从搭房子、起灶台、拾柴火、准备粮食、煮饭炒菜,最后孩子们开心地围在一起吃饭,整个过程才结束,最少也得一两个小时,过家家后,会把用过的物品整理好放在那间搭好的房子里,以方便第二次玩。
对于出生在农村的我,捕鱼捉泥鳅,是最喜欢,也是最有趣,最有成就感的。山区水库多,水库里大多是养鱼的。到了夏天,许多水库会放水,放水的时候会有许多小鱼冲出来,孩子们知道哪个水库放水,就会到哪个放水的下游去抓鱼。
在农村,水库放水一般是为了灌溉,或者是因为雨天多,水库容不下。水库一放水,库下的水沟里,水田里,肯定是有鱼的。水库放水冲出来的,一般是小鲫鱼,在水沟里的会容易抓到,水田里因为面积大,抓到就不太容易,有些孩子为了抓到那一条小鱼,弄得全身泥巴,但也是开心,只是回家少不了一顿骂。抓泥鳅就不一样了,先前的农村,环境才叫完整。记忆中,家门口所有农田都会有泥鳅。可以说是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泥鳅。抓泥鳅是农村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事情。我也是这样,抓来的泥鳅一般都是给父亲下酒的。抓泥鳅需要智慧。泥鳅喜欢活水,水沟里的泥鳅总是向着来水的方向会多一些,今天抓了,过几天又会有。泥鳅大多是钻在泥里的。小时候抓泥鳅很有办法,先是把一段泥沟两头堆成小坝,再把里面的水弄干,泥鳅一旦没有水,行动就变得很慢,抓起来很容易。水弄干后,就把那些泥巴一块一块用手翻起来,泥巴翻起来后,泥鳅就会跳出来。我们一般会选择烂泥巴稍深一点地方,那种地方泥鳅多而且个儿大。抓住一条大的泥鳅那会高兴得叫起来。有时候,费不上多少工夫,会抓到很多。那个时候,因为泥鳅太多,只有大一点的泥鳅,会煮着作为菜肴,大多是成为鸭子的美餐。
抓黄鳝,就更有意思了。老家山区位于高山深处,因为季节冷,水田只种一季水稻,到了五、六月份,水田泥巴大块大块地被翻过来,到了晚上,因为天气热,那些黄鳝就会从泥里面钻到外面来透气,我们就是在夜间抓黄鳝。抓黄鳝需要有专门的工具,工具都是自己做,用三根毛竹片,大约两尺长,一头是光滑的,用来抓手的,另一头竹片做成锯齿状,是用来钳黄鳝的。三根竹片做好后,一组是两片,另一组是单片,锯齿相对,把单片的夹在两片中间,三根竹片的中间用铁钉固定,合拢时成为1字状,打开时成为X状。夜间抓黄鳝最重要的照明材料,那个时候家里有个手电筒恐怕是最高档的家用电器了,就是有,一般也是两节电池的.那种,亮度不高。夜间抓黄鳝需要有足够的光线。我们一般是用山里找来的已经死了的松树,因为死去的那种松树一般松油多,容易燃烧。我们把松树弄成小块的,用铁丝做一个斗,到了夜间,把点燃的松树放在铁丝斗里,那样烧起来就会很亮。夜间的黄鳝只要不直接碰到它,是不太会跑的。我们会是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拿着工具钳黄鳝,另一个人负责照明,事情就解决了。有时候,一个晚上会有十几斤,抓三五斤是不需用多长时间的,吃黄鳝的人比较多一些,大一点的也有人拿出去卖。
童年时期比较贪玩,到了冬天,遇上下雪便是最适合捉麻雀。鲁迅先生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就说过这件事,那说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事情。那个时候,家乡的冬天是必下雪的,有些年份会下雪成灾。在冬天里,那些麻雀,因为雪天时间长,会找不到食物,总是到房前屋后飞来飞去。我们就找一处平坦一些的雪地,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竹筛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麻雀就会来啄食,当麻雀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麻雀了。捉麻雀,最重要的是需要耐心,性子太急,来不及等到麻雀走到中间去就拉绳子,麻雀就不太会被抓住。捉麻雀稍会困难些,但因为冬天,大家闲着没事,只是好玩,有时,也会有大人们一起玩。
难忘的童年,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那是最为珍贵的记忆。往事如昨,浸染在童年时光上的旖旎,成了一辈子的追忆。几十年后,回到家乡,想起童年经常做的这些事,不禁感慨良多。现在的孩子们没得这些玩法了,捉泥鳅,抓黄鳝更是成为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化肥农药,还有锄草用药水,自然环境完全被破坏,根本见不到泥鳅黄鳝,许多水库也没有了鱼,山林里麻雀也是少得可怜,这让我们更加怀念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些藏在深处的童年记忆,值得我们穷极一生去怀念,细细回味。
第2篇:娃娃书散文
娃娃书散文
我的童年在乡下度过,那时没有电灯,就更不用说电视、电脑了,童年最喜爱的读物,自然莫过于娃娃书了,是娃娃书陶醉我的精神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村里学校旁边有一个小卖铺,摆放着很多娃娃书,恰巧小卖铺的那店员是我家亲友,在那儿看书方便,一有时间就到那儿看书。有时沉浸在娃娃书里,半天也不会挪动半步。现在想来,徜徉在书海里,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让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趣味。或许后来我对文字的兴趣,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娃娃书即连环画,因书内有许多人物是娃娃,读者大多也是娃娃,故名娃娃书,也有人叫小人书。娃娃书虽然只有成人巴掌大小,可古今中外的名著都囊括其中,而且雅俗共赏,令人心动。娃娃书不厚,有头有尾的故事不到半小时就可读完。尽管书中有好多字不认识,可那精巧别致的款式,黑白分明的画面,有趣的故事情节,让人品味其中的喜乐哀乐。如能看到一本没有见过的娃娃书,好像比吃一顿肉还高兴。一本好的娃娃书,我看了再看,看完后精心地收藏,有机会再和同学交换阅读。我留念那时晚上伏在煤油灯下,白天依偎在父母身边,冬天趴在暖烘烘的被窝中,夏天躲藏在凉爽的树荫下里看娃娃书的情景,它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可不现在娃娃可以体验的。
娃娃书是童年的影子,是那个年代娃娃们的精神财富。忘了我是从几岁开始迷上娃娃书的,如今想起来,我的第一本娃娃书《闪闪的红星》是当时在公社当文干的财叔送给我的。我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娃娃书图画生动,文字简洁,叙述着引人入胜的故事。那个年代,战争故事广为流传,男娃们都有一种英雄情结,希望自己也是保家卫国的英雄。这种愿望,在娃娃书中得到了实现,我沉浸在《闪闪的`红星》的故事中,觉得书中的潘冬子就是自己。
那时小伙伴在一起,经常是以娃娃书交朋友,以其中的内容为话题,“谈书论英雄”,评判好人和坏人,有时争得脸红耳赤,可从心眼里感到痛快敞亮。有时就以娃娃书为剧本,模仿其中的故事情节,玩好人和坏人的游戏,可大家都想当好人,最后只好用划拳来决定角色分配,赢者就装正面人物。那场面往往会把人逗得前仰后合,笑得肚子疼,还有的开心地流出了眼泪。那是简单的生活,那是无忧无虑、有滋有味的氛围,几十年后那些小伙伴再相聚,也会将那场面娓娓道来,开心一笑。
渐渐地我不再满足去小卖部看娃娃书,我们想真正地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娃娃书。可是,父母给的零花钱非常有限,我们拥有的娃娃书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多。后来,我们几个有娃娃书的同学就将所有人的娃娃书集中起来,放我家里木箱子里。每次抽屉打开,映入眼帘便是各式各样的娃娃书,有神话的、历史的、有幽默搞笑的,看到的人无不充满艳羡。当然,除了自己阅读,对于别人借阅的要求,我们也非常爽快地回应。或许收藏娃娃书的快乐,不仅在于自己的珍藏过程,还在于和朋友一起分享。
我生在那贫穷的年代,想买一本娃娃书也不是容易事,有时实在想看书了就找婆婆要几个铜钱到小卖铺里买了上一本,可这也不是长远之计,就想办法挣钱。如上山摘金银花、采五倍子,砍些黄荆条;收牙膏皮、废纸等到供销社卖点钱。
记得有一个暑假,见几个小伙到一家附近的一个砖瓦厂搞农副业挣钱,一看是背黄土,结果几天下来,肩膀磨破了皮,却只挣了一块五角钱,当然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仍是非常高兴的事儿。日积月累,有了五块钱,就跑到十几路外的小镇上的新华书店里去买书。书店里娃娃书丰富,如《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林海雪原》、《雷锋的故事》……,让人看花了眼,一头钻到娃娃书里面,不停地翻阅,每一本都爱不释手,每一本都想买。当时就想,如果书店里有我的亲戚多好!要是能送我一本那该多美!可那些营业员有些不近人情,看到我拿了这本拿那本就训斥,即使遭了训斥,也不在乎,继续翻阅,最后我买了五本娃娃书,当时不知有多高兴,生怕把新书弄坏了,就找一些牛皮纸给它们包上书皮。
可能是从那时起就养成爱惜书的习惯,包括后来读大学,很少用笔在书上做记号,重点都记在笔记本上,让书始终保持原始的美观。
后来父母见我喜欢读书,到了镇上偶尔带上几本。爷爷在做家具时,还请木匠帮我做了个书箱,从此我就有了藏书的地方。四十年过去了,那些书箱和娃娃书还在,这些尘封多年的娃娃书重新出现在我眼前时,真是还有一种与故友重逢的欣喜之感。现在我喜欢写点小东西,或许就源于童年的娃娃书!每次发表一点小文章,都觉得是儿时看娃娃书的功劳!
如今,这些娃娃书已经泛黄了,成了文物,可上面印有太多流年的痕迹,昔日情景仍历历在目。
第3篇:童年趣事之打山枣的散文
童年趣事之打山枣的散文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上飘浮的每一朵云,云彩又染红了江里的每一滴水,家乡小城沉浸在红艳艳的温馨里,漫步在河堤边的人脸上充满了开心、满足、惬意。
散步中碰到一位儿时的老乡朋友送给我一块山枣(又称酸枣)糕,说是乡下亲戚送来的,好吃。呈褚色香又薄的长方块山枣糕拿到手里温软溢香,撕下一小条放在嘴里慢慢咀嚼,香、甜、酸、辣,儿时的乡味一下子涌上心头,非常开心。
好久好久没有领略到这样正宗的乡下小吃了,一边散漫的聊天,一边随意的走路,大家的话题回到了当年的那段时光。
那些年,我们也就八九岁吧,按乡下老话讲:有得吃(音:恰),渣(顽劣的意思)上壁;七岁八岁逗狗嫌的年纪。
正是精力旺盛,生长将进入发育第一高峰的时间里,本来就吃不饱的我们,一天到晚就觉肚子饿,真是个无底洞,每天装那么多东西可还是一
第4篇:山里娃娃的散文
山里娃娃的散文
山里没有少年宫、网络,娃娃不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却会去山上采蘑菇、砍柴、上山放牛羊,爬一两个小时的山也不会觉得累。
山里的娃娃没有玩过变形金刚,不会有芭比公主,但会自制玩具,如用木头砍成陀螺、做成宝剑,用废纸做毽子;他们没有名牌衣服,但洗得很干净,个个是帅气的王子,漂亮的公主。
山里娃娃相比城里同龄人要独立能干,父母不在家会照顾弟弟妹妹,会洗衣做饭。只要走出了大山,娃娃们像田园的禾苗添加了养分,就会风长。
山里的娃娃常与泥土为伴,与干草与石砖为伙,穿着几个不整齐衣裳的娃围在一起过家家。记得是一个红薯成熟的时节,我和几个小伙伴在田里挖几个红薯,摘了一些青菜。然后在家里找一个小锅,捡几块砖头或几个石头做成灶,支起小锅,学着长辈的样子做饭。那柴火是山上的.干树枝或田边晒干的草。用火柴一点
第5篇:糖心娃娃-散文
糖心娃娃-散文
题记:当生命有了甜甜的味道,你会发觉世界也变得绚烂起来。
“喜欢我做的画吗?画里的糖纸姑娘会跳舞呢……”
每逢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鄢姝总会指着墙上的贴版画,骄傲的朝自己的朋友炫耀。那是一幅不错的贴纸画,整幅画都是由五颜六色的糖纸拼接而成的,背景是五彩的花园,林荫绿柳的路上站着一个戴花帽,穿着连衣裙,手提花篮的小女孩。
关于这幅画背后她还有一个从不向人说起的秘密呢。
鄢姝十岁的那年害了一场大病,差一点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住院的时候,她的情绪很不稳定,老是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哭闹个不停。尽管父母竭尽全力在身边照顾她,但她还是不高兴。病痛让她浑身难受,医院里的消毒水味更让她恐惧。她想回家,可妈妈说,不做完手术是不能回家的。
“鄢姝是个乖孩子,病好了才能回家啊!”妈妈安慰她。
她不想待在医院里,心里惦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