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4 08:06: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400字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400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4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400字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一首词,只有寥寥几句,却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一代热血男儿,一代西楚霸王项羽,为了尊严,宁愿放弃生命,挥剑自刎于乌江之畔。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千百年来,有太多的人惋惜项羽的结局,有太多的人幻想着他可以回到江东卷土重来。正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所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细细想想,倘若项羽当日乘船离开,他真的可以改写历史吗?依我愚见,未必。

且先不论他“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的个人荣辱感,就算他回到江东,那里还有多少子弟可以一起同他再度起兵?当时他可是带走了数万名江东子弟啊!就算他费尽千辛万苦,东拼西凑出来一支军队,他们可还“肯于君王卷土来”吗?再者说来,他的劲敌刘邦会给他整装待发的时间吗?只怕不过是祸水东引罢了。计谋过人的项羽绝对不会想不到这些,既然徒劳无功,到不如拔剑自刎。最后只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逐鹿中原,将五侯而灭秦,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项羽。一生波澜壮阔,结局也悲壮惨烈。宁要牺牲性命,也要保全尊严,这,就是英雄的选择!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400字2

我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自己在江东富有声望,民心依附;众所周知,项羽乃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燕死后,当地百姓都怀念项燕,所以项羽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在加上其本人武力绝伦,历经数十场战役几乎都战无不胜,在江东威名远扬,因此他如果回到江东,必定会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东山再起并非不能。

二、为自己家庭着想,为身边将士着想,项羽如果当时听从乌江亭长的建议,率领手下及虞姬渡江,不仅可以保全自身和妻子的性命,还可以保全将士们的性命,有了身边这些骨干的支持,对于今后重建军队,东山再起也多了一份支持和保障。

三、江东之地方圆千里,人口众多,又有江水之险,可以自守,项羽过江之后,保有用之身,日后改正错误,能够从善如流,然后再安抚人心,发展生产,建立强军,未尝不可与刘邦一战,重新夺取霸业也有可能,况且中原大地刚刚经战火洗劫,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外部又有匈奴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时刻有可能南下侵犯,对刘邦也是不小的威胁,这些也是对项羽有利的地方。

综合以上条件,我认为项羽当时应该渡过江东、卧薪尝胆,凭借江东子弟与刘邦继续争夺天下,这样即便最后失败战死也比屈辱自尽要光荣许多。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400字3

项羽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再和刘邦对抗,他应该向人们说的,返回家乡再做打算,也好过让那些卖命的人丢了性命,话说回来,项羽这个人宁屈不折的,非要争个高低,就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才让他的手下丢了性命。退一步讲,如果他就是过了江东,还会有人在冒着性命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去和刘邦对抗吗?就是有人愿意能打赢吗?答案显而易见。

近百年来有太多人认为项羽死得壮烈,太过傻气,如果当初他忍得了一时,说不定能东山再起,问鼎中原。而自杀在江边似乎也是最好的结局,进一步他已失民心无人追随他再去赴死,退一步他不甘心,又怎会回故乡,重待势力。项羽一代英雄就在此泯灭,不仅是他最好的'归宿,也留下了烈士一词。说到底他就不该过江东,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应该回到江东等待东山再起。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一个常胜将军。垓下之围是项羽军史上最大的失败。乌江自刎是项羽最悲壮的战斗。但除了这个活着对他是一种耻辱和折磨。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400字4

我觉得,项羽应该过河。

首先他过河之后,可以保证暂时的安全,为以后做打算,即使不是为了争夺霸业,也可以安稳的过一辈子,更何况他身上还有夺取天下的雄心,为了那心中的志向,还是思考一下比较好,与其白白的牺牲在那里还不如留下自己的性命东山再起。是尊严迫使他不得不自刎于乌江,但是我们知道,他即使不是死在战场上,也可以得到后人的赞扬,而不是唾弃,更何况过了河之后,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力量,还有赢的希望,即使是十分的渺茫,也总比断绝希望来的更有希望。我认为,一世英名的项羽不应该在那里失去生命。还有更广大的舞台等着他去表演。这就是项羽,一个应该留在历史上的人物。虽然他表现出来了非凡的气概,却无法抵挡面子的诱惑。如果他能放下自己的些许尊严,也许就会成就一段不一样的历史。而书写历史的人也许就并不一定是刘邦,改而成为项羽。也许是强大的力量使他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败,迫使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是无论历史是如何抉择的,他仍然是那个不愿过河的项羽,一个身上背负着许多尊严的男人,不管我们如何猜忌,项羽终归是项羽。如果再让他回到当初,我想他还是那个不会过河的英雄。

第2篇: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最终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郑泽涛

(揭东县梅岗中学 515550)

【摘要】在对项羽拒绝乌江亭长的邀请、“不肯过江东”的原因的分析上,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作者力排众议,认为最终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是:

一、不忍心抛弃剩下的二十六名部下独自逃生;

二、乌江亭长的话反激起项羽的自尊,为了尊严不能过江。

【关键词】 最终促使 “不肯过江东” 恻隐之心 尊严

“生当做豪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对项羽不愿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的大力推崇和歌颂。笔者在下面的文章中主要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分析了最终促使项羽拒绝乌江亭长的邀请、“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项羽是完全可以渡过江东的,因为乌江亭长已经对项羽说:“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但项羽却拒绝乌江亭长的邀请,而选择留下来。按照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选择留下来其实就是意味着死亡。那么,项羽为何不选择逃生而选择死亡呢?

对这个问题,已有很多评论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笔者查阅了有关的资料,概括之后可以得出以下这些观点:

第一,感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从垓下突围逃到东城时项羽就对身边剩下的二十八名部下说过“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等话。

第二,无颜见江东父兄。项羽在拒绝乌江亭长的邀请时就说过:“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第三,“天之亡我”的人生观使他觉得抗争无益。除上面第一中项羽说的话可以体现外,项羽在拒绝乌江亭长时也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第四,虞姬已死,不能独活。

第五,早日结束战争,结束人民苦难。当刘项两军相持于广武的时候,项羽希望速战速决,他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上面的几种观点中,第一种和第二种已几成通论,普遍得到人们的接受。但笔者在细读作品以后觉得,上面所列举的这五种观点,都不是最终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它们可能只是促使项羽作出这种行为的一些因素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观点。

当项羽在垓下被围、听到四面楚歌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了,因此他才会唱起充满灭亡气息的《垓下歌》,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出逃。到了东城以后,这种感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的意识表现得更加明显,当时“项王自度不得脱”,并对部下说出了“今日固决死”的话。但是我们看一下项羽在已经意识到这个情况以后他出逃所走的路线(参考下面插图):垓下(今安徽灵壁)→淮水(淮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从路线来看项羽是从西北走向东南,从楚走向吴,从江西走向江东。这使人觉得他从垓下出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退守江东的打算。1 他想先逃回自己的老巢,凭长江之险以作抵抗,最后以图东山再起,正像杜牧所说的那样:“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即使是项羽到了乌江以后,在乌江亭长邀请他上船之前,他还是想渡过江东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这是作品里边明确的交代。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感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不是最终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观点。项羽到东城时,身边剩下二十八个人,到了乌江时,只剩下二十六个人。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经过八年的战争(推翻秦王朝的战争和楚汉之争),当初所带领的八千子弟应该死伤了很多,也就是说,在东城和乌江的那二十多人还不一定全都是当初八千人当中的二十多人,这时他身边剩下的江东子弟可能还没有这么多。当初是八千(八千可能是概数,但也说明很多)人,现在是二十多人;当初那么多,现在这么少。乌江亭长邀请过江时项羽会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难道在东城和刚刚到达乌江时想过江就不会觉得愧对他们吗?但事实上项羽刚到乌江时还是“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所以第二种观点也不是最终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在垓下突围的时候,项羽作为主帅临阵逃脱,给人的感觉就是要抛弃部下只身出逃。《史记·项羽本纪》里在他出逃时是这样写的:“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其中“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中的“从”(跟随)说明在项羽出逃时是部下跟随他出逃,而不是项羽带领他们出逃。如果是带领,按照《史记》里的表达习惯则要用“将”(念jiàng,“带领”之意)这个词,形成诸如“将麾下骑八百余人”的表达了。如果一个人回去真的会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那么在垓下突围时项羽就不应该临阵逃脱,并且是打算只身出逃,他不应该把部下撇下不管。这也是第二个观点不是最终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一个佐证。

同样的道理,上面的第三、第四、第五也都不是最终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2 因为在这些情况已经发生或项羽已经意识到以后,根据项羽出逃的路线和他刚刚到达乌江时“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的希望来判断,他还是想渡过江东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呢? 上面分析到项羽在垓下出逃时好象是要抛弃部下只身出逃,但最终还是有一些部下跟着他逃走。这些人对项羽应该是忠贞不

二、忠心耿耿的,特别是最后剩下的那二十多个人,他们都死心踏地地紧跟着项羽逃走。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要求他们继续冲杀,他们也肯为他卖命。如果说当初项羽真的想狠心地抛弃他们的话,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被他们的这种忠诚所感动了,因为患难见真情啊,更何况项羽的个性当中也有仁慈的一面,他也是一个富有恻隐之心的人。

项羽给一般人的印象是急躁、粗暴、残忍。《史记》里在写到他的时候经常地写到他屠城(如屠咸阳)、坑杀(如坑杀章邯二十万降军)、烹杀(如烹杀骂他沐猴而冠之人),但实际上他也有仁慈的一面,也富有恻隐之心。高起、王陵曾在刘邦面前评价项羽说:“项羽仁而敬人。”(《汉书·高帝纪第一下》)陈平在刘邦面前这样评价项羽:“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史记·陈丞相世家》)韩信在刘邦的面前对项羽的评价是:“见人恭敬爱人,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些是多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对项羽的评价,而且是项羽的敌人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了。从这些评价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确实拥有这方面的个性。既然个性里有这样的一面,在乌江时其部下的忠诚应该会感动他的,使他不忍心再把这些人抛弃了(如果在垓下还想抛弃的话)。

项羽这时决定要和剩下的二十六名部下生死与共了,要留就一起留下来,要走就一起走,要过江就一起过江。但是要包括项羽在内的二十七人一起过江,有可能吗?不可能。乌江亭长是个卑微的官,甚至都算不上官,平常里不可能拥有大船;经过连年战乱,物资匮乏,民间一般无法拥有大船;乌江亭长在项羽逃到乌江的时间里准备船只,显得较为仓促:这些都说明乌江亭长所提供的船应该是一条小船,而不是大船。这样的船坐七八个人可能还可以,但是要二十七个人靠它一起渡江,应该是不可能的。那么能不能把二十七个人分批次渡过长江呢?这也是不可能的。长江水面是那么广阔,靠荡浆的小木船速度又是那么慢,而且眼看后面的汉军就要追赶上了:这些都表明分批次过江也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一起走,那就一起留下来吧。到这个时候项羽把心一横,决定要跟他的部下一起留下来了,于是他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邀请。拒绝语中说到因江东子弟八千人“今无一人还”而“愧于心”,它的潜台词大概就是:“连辛辛苦苦追随我出逃的剩下的二十六人都没有一起带回去,我哪有面目见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最终促使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不忍心抛弃二十六名部下而独自逃生。这可能就是项羽遭到一些人所批评的“多情多累”吧。

刘邦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身边的人就显得干脆利落,而不像项羽那样拖泥带水。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当后面追赶的楚军慢慢逼近、形势十分紧迫的时候刘邦居然把跟他坐同一辆马车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以减轻车的重量,使车可以走快一点。当他的部下夏侯婴可怜那两个孩子,把两个孩子重新抱上车时,刘邦又把他们从车上扔下去。夏侯婴接着又抱上来,刘邦接着又扔下去,“如是者三”,一扔一抱一共重复了三次。刘邦为了逃命,自己的亲生骨肉也可以抛弃。项羽和刘邦的这点不同,可能就是最终导致项羽失败、刘邦胜利,项羽成为百世英雄、刘邦成为一代帝王的一个因素吧。

我们再来看最终导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第二个原因。项羽刚刚到达乌江时是“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他还想过江东,但当乌江亭长向他发出邀请说了那一番话之后项羽的态度就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不肯过江东”了。从这可以看出是乌江亭长的那一番话影响了项羽的态度,因为在两种态度的转变中间只隔着亭长的那一番话。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当“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的时候乌江亭长和他的船就 3 在岸边,但他没有主动去邀请项羽,而是项羽走上前去要求渡其过江,如果这时乌江亭长拒绝了,项羽会怎么做呢?项羽可能会怒火中烧,二话不说就把亭长杀掉,然后夺取亭长的船只,没有考虑那么多就渡过江去。从这个假设也可以看出乌江亭长的那一番话确实影响了项羽的决定。

我们来看乌江亭长那一番话的内容:“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在这简单的两三句话里,充满了乌江亭长的安慰之意,最后一句话还包含了一点点的侥幸心理。笔者觉得这些安慰之语会触发项羽内心的哀伤,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项羽是一个高度自负的人。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边,我们纵观项羽的一生,可以明显地看出项羽的这一个性。从小时候他看秦始皇出巡队伍后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到在东城为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冲杀结束后问其部下的“何如”,可以说高度自负贯穿了他的一生。另一个原因是项羽的人生经历。按照项羽逃到东城后对他部下所说的话,他的人生经历是“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那可是所向披靡,一路凯歌的。正因为有这样的个性和经历,项羽听了乌江亭长的那一番话后免不了要想起往事,并且要把往事和现状作对比,其结果所产生的强烈反差一定使他感慨不已,触发他内心的哀痛:当初分封天下,天下由他说了算,现在却要逃到偏僻的江东;当初他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现在却要趁对方没船他有船而侥幸逃生;当初他都不屑于在鸿门宴杀掉刘邦,现在却要被刘邦打得落荒而逃;钜鹿之战后诸侯将领见了他都不敢抬头,现在却要接受一无名小卒的亭长的安慰和怜悯„„思前想后的结果是使项羽的内心产生深深的哀痛,并且这种哀痛令一直以来高度自负的他再也无法容忍下去。所以项羽觉得不能再苟且偷生了,为了尊严他不能渡过江东,为了尊严也要决一死战,因此他拒绝了乌江亭长的邀请。

笔者还觉得项羽之所以以“愧对江东父兄”为理由拒绝乌江亭长的邀请,也是跟乌江亭长的这几句话有关。如果在听到乌江亭长的这几句话之前项羽还想厚着脸皮过江东的话,那么在听了这几句话之后他应该无法再容忍自己这样的做法了。因为乌江亭长安慰、怜悯的言行会反激起他那本来就很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更加强烈地预先感受到渡过江东面对当地父兄的那种愧疚、那种负罪感。因此项羽才以“愧对江东父兄”为理由拒绝了乌江亭长的邀请。

以上分析的是最终导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第二个原因:乌江亭长的话触发项羽内心的哀痛,反激起他的自尊心,为了尊严他不能过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对那些自尊心极强的人来说,安慰和怜悯有时候就是一种罪恶,它们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正如乌江亭长的言行之对于项羽。

注:① 文章中的引文若没有特别注明出处,则皆引自《史记·项羽本纪》。

第3篇:悲情霸王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怕丢面子吗?

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在乌江自刎这一壮举,引起了历代诗人的无限情思。他们认为,项羽虽在斗争中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为英雄本色,因而,李清照在《乌江》中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项羽是“人杰”和“鬼雄”。那么,你可曾想过,项羽他为什么会不肯过江东呢?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西楚霸王项羽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关于他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以他自刎于乌江这一慷慨悲壮的事件最为出名,在民间流传甚广。然而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以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魄,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另一种以唐朝诗人杜牧为代表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议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