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叶舟的诗节选
叶舟的诗节选
灯,黎明的点灯人所唱 谣曲
灯,黎明的点灯人所唱
一
抚上半截断木,像托住我的半截人生
在烛火尚未点燃之前
双手讴歌,只会使灰尘飘落
灰尘飘落啊,只会使
新鲜的枝条疼痛叫喊
一只蝴蝶压碎了花朵
让黎明早早生还
让嘴唇一再失血
让众鸟环绕远离三月的水面
在星空坠落之前,请求
把我安放在向阳的山坡
那里有世纪的大火和空虚的杯盏
双手如注——-
旧日的恩情击碎双眼
两片荷叶包紧我,一病多年
埋葬半截,单薄的嘴唇
剖开维多利亚漫长的夜晚
入夜的小舟,哪里是海的灯盏?
像一驾马车带来深处的消息
我有五个时辰和一块火石
半截的人生啊,抚上火焰
仰头看是什么——-
看见星空坠落,光明短暂
二
我同样是这黑暗城堡的陌生人
等待是一个陌生人——-黑夜的女儿——-
我已把城门推开
我也把街灯点亮
发光的蛇,是我脊背上
握住时辰的王
夜行的`牧师 偶然的月光
两个病人抬走一张空床
如同一群圣歌中的鸟,碰见
冬天的干雷
我敲打自己的头骨
倾听秘密的脚步——-黑夜的女儿——-
一个世纪的情人
我无力躲避自己
无力触摸这盲目的透明
长街在上
象保罗走进矿区那样
只是一捧灰烬
只是一捧灰烬洒在地上
我热爱所以我在行
浪荡的女人沾满草屑
她微笑:“点灯人, 你好!”
一粒灯花中我看见的幻象
三
没有方向,没有四季和四季
的杀伐。 我坐在一根房梁上。
我坐在北方的采石场
我是马槽中一个歌唱的帝王
梦见太阳的一双大手
捆住光芒
或者一只淋漓的心脏
被魔鬼围困中央
旧书中的武士呵——-
请把我照亮
舌尖是干旱,光明是极点
割下头颅接住灯碗
因此一只夜鸟
驮负受难的漂木
半截的漂木,短命的嘴唇
在火中重现:
请黎明早早生还
请歌手劈开大海
黑暗呵
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
疼在手中
疼在四面八方
四
太阳击瞎我
这个天生的哑子
所以加冕的钟声,午夜扶灵之人
两道河水割破我的唇
——-我知道但我绝不说出口
怀揣五个时辰和一块火石
到此刻荡然无存
滚滚消逝的人呵
这就是致命的爱情取走我
——-恰如一支老歌中所唱
谣曲
最小的舌头——
也取不走蜜蜂的甜
最小的手指——
也打不开水的火焰
风吹草低的是谁?
大麦饱满的是谁?
最小的耳朵——
也拢不住风的诺言
最小的嗓子——
也吐不尽哑子的怀念
心哪!是哪一只夜晚开花的心
拿走了我一生的折磨
第2篇:关于叶舟
叶舟老师,我最近读了您的一些作品,在我看来,一只船街道、黄河、敦煌 这三个事物构成了您写作的灵感源泉。一只船街道上有您的家,您的童年,一个孩子最原始的价值观和认知都来自于那里,乃至那种小时候模模糊糊的信仰和宗教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每一个作为兰州人自豪骄傲的地方,这条宽大且包容的河流里流淌着的都是故事;敦煌,西北偏西之地,是您诗歌写作的首都,而您的《大敦煌》就建筑其上。今年您的《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抛开这个奖项的光环,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您一直都是一个传教士,在用诗歌、讲故事的方式很坚持的做一件事情:就是对于真善美的赞美和坚信,对于爱的弘扬和坚守。虽然这条路走得很艰辛,可您一直没有放弃。
初读《大敦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自己的阅读经验少,也可能是太刻意去追求某种意思了吧,所以诗中语言的节奏和词语的组合让我产生了阅读障碍。后来多读,大声的读才慢慢觉出来味道。《大敦煌》七卷,每卷都像火山爆发喷射的岩浆一样滚烫炽热,烧的人心里慌,也想随诗篇去那北方流浪。我喜欢您在序中写的第一段话:“我力践于一种简约、奔跑、义无反顾和戛然中止,像一把断裂的刀子,锈迹缠身,镶刻了可能的诗句。需要重铸的依旧是内心的飞行、吹鸣、隐忍和迎头痛击——因此,我执义于文字的正义和血,吟唱深处的速度和加速度,泥沙俱下,坚守甚至退却,即使含有隐约的失败和微明的真理。”在我看来这是自信和豪情的誓言,这是对于远方的一种渴望和奋不顾身。在这部诗集中,我觉得您就是一个披着斗篷的英雄,仿佛能看到一个青年“满脸晦暗,腰挂诗篇”(《一个青年》),持一把利刃在大地上漫游,穿行在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之上,成为各个民族的好兄弟,眼里载着痛苦和幸福,背负灯火走向北方。
《大敦煌》首先它的文体极为特殊,诗人在极力谱写属于敦煌的传奇,像一位炽烈的诗歌烈士,为寻求生命与真理的所在义无反顾的奔走、燃烧,信仰、梦想、革命、传奇、疼痛这些情绪宣泄开来,这是一个抒情诗人最极致的最猛烈的进攻,没有喘息。卷一《歌墟》是二百首谣风体短制,从未进行具象的描写,场景的跳跃,空间的延伸,都给予了读者无限大的想象;卷二《诞生》为长诗,是“敦煌”一词的凸现和景致;卷三《敦煌的屋宇》为花环十四行诗体;卷四《抒情歌谣集》为三百余首短诗和拟民谣体谣曲,在这些诗作中,“牧羊姑娘”、“马兰花”、“妹妹”、“牡丹”等都是诗人歌唱的情歌对象;卷七《大敦煌》则为六十首短辞。诗人自如的穿梭于经书、民歌、考据和戏剧之间,真实的、幻象的都杂糅在一起,造成了一种繁复恣肆的效果。
其次,诗人消解了敦煌带来的崇高感,换之为日常化和世俗化的抒写。诗人的行迹就一个标点符号,诗歌中也极少的会出现诗人个人感情的因素,始终在致力于理想、道德、信仰的主题。从诗歌的语言形式上来看,明亮犀利的语言特色和急促流畅的语感,使得整部诗集保持了一种阅读的速度。诗人总能敏锐的寻找到最适合的、最闪亮的词语。在《大敦煌》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有:羊圈、刀子、女神、草原、北方、黑夜„„透过这些意象,我似乎窥见了生命与诗歌深处某种互相参照的隐秘。正如评论家颜峻所说:“叶舟诗歌中的速度(精神取向)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献身、歌唱、天启和真善美。”在这些诗句中有时表现的是一种西部风情,更多的则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传达的是一种深沉而厚重的历史。
我个人很喜欢第三卷《抒情歌谣集》,感觉这部分谱了曲就可以去唱。试想茫茫草原上或者戈壁中,骑马而行,手里一瓶烈酒,满腔的激情吼着如此美妙的歌曲,纵使悲凉、苦闷,纵使无人欣赏,但心中之块垒暂时也可烟消云散吧。在“唐朝的九月 李白的九月/更像是叶舟的夜晚”(《敦煌谣曲》)、“半个身子交给你。背负灯火,半个中国,我爱我的北方”(《谣唱》)、“午夜入城的羊群/迎着刀子/走向肉铺”等很多这样的诗句中,我嗅到了浓厚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气息,我体会到了诗人对于真理的执着,还有那颗对于北方坚定不移的烫热的忠心。
对于二十出头的我们来说,第四卷《呼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我们的心声。叶舟老师在《大敦煌》的后记《致敬》中讲道:“1991年,我在一种懵懂和朦胧的向往中写完了《呼喊》,在这首充满了少年的冲动与青春特有的焦躁难安的浪漫主义诗篇中,混杂的是一种针刺的疼痛与失败的沮丧„„他不是一次对于自己的拷问,亦不是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检索,而是对于一种信念和文字的追问和缅怀。”这首长诗中我最喜欢的诗句是“执掌灯火/而今我要放弃一切/从头去做我自己生命的立法/柏烟缠身,长仆于车轮之前”,这是多么狂热的激情和冲破一切的叛逆,在信仰严重缺失的今天,对于写满未知数X的未来,我想我们更应该有自己所要坚守的信念和永不言弃的梦想。
叶舟老师的诗歌是大陆地理、炽热抒情和谣唱风格的一次融合,并用一种行云流水的内在旋律统率它们。在这片干旱的大陆上,奏起的是抒情的赞歌,新疆、青藏、内蒙、甘南„„,在他笔下都是一些飞翔的词。这种炽热在后来的诗集《边疆诗》中一如既往。诗人北岛曾指出:“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我认为叶舟老师努力的践行并成功了实现了这种建构,并带给所有的读者这种颤栗的体验。
2008年汶川地震后,叶舟老师写下了令人激情四溢、温情满膛的《祖国在上》。在这首诗中我看到了灾难带来了的毁灭和悲恸,看到了人类最卑微的乞求,一切的物欲满足都抵不上家人的团聚安好。所以,诗人高喊“我还要请求一只鸽子的心,带上/卑微的念想/说出和平与爱人的芳名/是的,请求祖国在上/岁月静好”。但诗人并没有一直的悲伤,他痛定思痛,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这场灾难,大地战栗并不能抽走中华民族的脊梁,诗人呐喊“是的,我知道祖国在上/风吹草地的山冈/她每一次浴火的舞蹈/都是我引颈翘望的——凤凰”。
2013年长诗《陪护笔记》八百多行,这是诗人在母亲的沉睡中,陆陆续续地构思出来的。在这首诗里,诗人的角色就单纯是一个在病床前尽孝的儿子,一个期盼奇迹的儿子。这是叶舟老师诗歌中个人情感因素表达最充沛的一次,没有了青铜大地,没有了背负灯火的重压,我们看到“三根针头像唐门暗器一堆管线若八爪鱼。你脉如游丝/平生第一次放弃了主见生疏难分让人摆布。你眨过眼/五官变形眼屎分泌发黄的气色几乎可以刻成一张蜡板”,这样的诗句实在令人不忍卒读。整首长诗诗人沉浸在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中,蛰伏已久的伤痛和回忆也随之苏醒。
在诗歌中,叶舟老师就像一只永不知疲惫在天空翱翔的苍鹰,用尖锐的双眼注目着西北大地,咀嚼着苦痛的汁液,迸出自己的热血抒写着彻夜无眠的思绪。可叶舟老师不仅仅是诗人,他还是一位小说家。在小说中,叶舟老师仿佛瞬间从拉萨的神圣举念中抽离了,来到了黄河岸边,手里夹着一支兰州,喝着一扎黄河啤酒或者一杯三泡台,注视着不急不缓流淌的黄河,眼里带笑。
我想人如其文吧,诗歌更能抵达内心,小说更能反省生活。在我看来,叶舟老师身上既有诗人的放浪形骸,又有苦行僧的徒步天涯,文化人的淳朴天真。我希望可以读到叶舟老师更多的好的作品,可以 像他一样有自己的文化坚守,有自己的为人信仰,像小说《姓黄的河流》中的李敦白一样,建造漂流于黄河之上的一只船,让其通往爱和信仰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