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2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想小猴会如何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食物,从而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整理已知的信息,熟悉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如果学生不能想到从问题想起,则进行如下引导:要求还剩多少个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吃了多少个桃,怎么办?
[设计意图:预计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可以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如。让学生在尝试、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不论是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都要确定第一步求什么,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吃了多少个桃?9×3=27(个)
(2)还剩多少个桃?42—27=15(个)
提问:9×3求得的是什么?42—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设计意图: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明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学生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第2篇: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2—83页内容。
教材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教材创设了充满童话气息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鼓励学生先自主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再通过交流帮助他们明确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随后的“试一试”继续利用例题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将例题中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迁移,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2、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唤醒了学生的经验,通过复习旧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最近发展区”,为本课两步应用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36+6=42(个)
(4)提问: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在学生交流讨论后归纳两种想法:
①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是猴妈妈采的个数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因此必须先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先算出来;
②知道了猴妈妈采了3筐,每筐12个,就可以先算出猴妈妈采了多少个,再把猴妈妈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合起来。(5)集体口答:两只猴一共采了42个。
2、教学“试一试”。
⑴ 谈话: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算好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⑵ 指明说出自己的算式,教师板书:12×3=36(个),36-6=30(个)。
⑶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比较、反思并揭题: ⑴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⑵ 讲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寻找条件,确定先算是,再算什么;也可以从条件想起确定先算什么。⑶ 提问:这两道题你们各是用什么算法解决问题的?
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加,乘减实际问题》(完善课题)【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从猴子摘桃的情境引入,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使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通过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自主学习方式,探索发现了在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既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练习巩固。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设计说明:富有弹性和情趣的练习,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做练习,而是在玩数学,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总评:
一、在反思中提升。
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是在生活经验或直觉的支持下进行的。他们虽然把问题解决了,但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缺乏有意识的体验。我安排学生将他们解决的“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与“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相比较,寻找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由此揭示课题。把解题的步骤和方法作为对象,通过交流辨析,使学生在再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思路。
二、在练习中巩固。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通过练习,使相关联的实际问题“串”了起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多种结构类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数学现象做出解释,解答,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建构。
第3篇: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课 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3)班 秦 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教学时间:2013年10月22日。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第4篇: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开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数学信息,能够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 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 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 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
第5篇: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开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数学信息,能够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
第6篇:《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信息,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推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要求:第一行画两个圆,第二行画第一行的3倍。
(学生动手画圆)
提问:第二行有多少个?两行一共有多少个?
2、根据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
(1)香皂和肥皂一共有多少块?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出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1)这样的题目,你能解答吗?为什么不能解答?
(2)你能给这道题补充一个用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
第7篇:《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四.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