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挑山工》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挑山工》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第2篇:挑山工教案第二课时
《 挑山工》教学设计
台吉镇中心校
吴晓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2、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挑山工是一群从事挑货上山的人。本文作者冯骥才为他们既写了一篇文章又创作了一幅画,通过阅读课文、欣赏图画,让我们初步认识了解了这群人。2.复习巩固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诵读平衡 朴素 健美 哲理
包蕴 陡直 攀谈 憨厚 登攀 咧开嘴 光溜溜 沉甸甸 黑黝黝
腾云驾雾 不解之谜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3.回顾作者的“不解之谜”。
师:挑山工泰山上随处可见。作者登山时却把目光投向最不起眼、最普通的挑山工。这源于作者登山时留心了一个现象,他感到奇怪,成为了他心头的一个不解之谜。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不解之谜是什么吗?(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并不比游人慢)那么,最后这个不解之谜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在与一个挑山工的谈话中解决的.)
二、出示导学提示
导学提示一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我们跟你们不一样”,结合课文谈谈游人和挑山工有什么不一样。
导学提示二: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导学提示三:自由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三、学生自主学习
1、按导学提示的内容自主学习,问题可通过反复读课文力争解决。
2、经过认真学习,没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五、展示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六、点拨深化
挑山工登山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地往前走。作者联系自己的生活会怎样做。你联系自己的学习会怎样做。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七、目标检测
一、选择正确答案。
《挑山工》一课点明中心的句子是:()A.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B.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二、读下面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它”指的是
① 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学习挑山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八、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的身上我们吸取了精神力量,我们以后要像 挑山工一样,做任何事情都要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
《挑山工》教学反思
顺利的结束了一课时的教学,作为一名教师,课后细细品味,深刻反思获取的则是宝贵的教学经验。因为是一节真实的生成课所以感受颇多。
(一)指名读挑山工的话后,我用特殊颜色标出“我和你们不一样”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本想让学生结合挑山工的话来说,说走法不同、说目标不同。可学生却没在意后面的“一步踩不实不行”等话语,反而谈出了挑山工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等困难。我通过再三的指屏幕才拉回他们的思路。也曾思考是否因为这段话是打在屏幕上,学生没有看书去找,也没看屏幕,而是凭读文的印象去说,或者是因为我的问话出现了什么毛病。不得而知。
(二)本节课我运用了三个填空来帮助学生表达,一个是解疑“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而是()。”一个是说明我为什么需要它“作者之所以把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是因为他从挑山工的话中明白了登山要()领悟到做事要(),还体会出要用它()。”课前就曾设想这种形式是否阻碍学生的表达,抑制学生的发展?是否以不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呢?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第一个问题在我提出后就有学生举手,而且称之为踊跃,显然设计有些多余。而第二个填空对回答有指引作用还是有必要的。想一想这种形式真不能抛弃,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曾对我说 “老师我心里明白,但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为什么不可以帮他们一下呢?我们可以设计好,然后根据情况适时的出现或学生以说得很到位就在教师小结时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本节课学生在填空时并不是很全面,如预期让学生学生填“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玩玩闹闹、走走停停、目标不专一),而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目标专一)”,但学生填“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玩玩闹闹),而是(一直走)”,或“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目标不专一),而是(目标专一)”每人都仅仅说出某一方面。虽说也可以,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纵观总体我感觉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顾及过少,教师牵导过多,课堂太过拘谨。其实该放手时就该放手,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给他们更广阔的天地。正因为有一些不可预料的东西才有了这么多值得反思的素材。
第3篇:《挑山工》第二课时教案
《挑山工》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用“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造句。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写有生字新词和挑山工说的一段话的小黑板。
2、一把折尺,一张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此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整体入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一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作者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而产
第4篇:《挑山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挑山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 (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