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戏赋云山》古诗原文及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2 08:04: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玉楼春·戏赋云山》古诗原文及翻译

《玉楼春·戏赋云山》古诗原文及翻译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玉楼春·戏赋云山》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玉楼春·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前言】

《玉楼春·戏赋云山》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作者于公元1196年徙居铅山(今属江西),此词作于他居住瓢泉寓所期间。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著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像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注释】

⑴“何人”两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大宗师》:“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⑵常时:平时。

⑶无觅处:遍寻不见。

⑷瞥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

⑸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⑹住:在这里。

【翻译】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鉴赏】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着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辛弃疾的词中出现山的频率较高,作者分明是在借山表达自己的情绪,全词写云山“失而复见”的变化,也写了词人从疑问到惆怅、从惊喜到乐观,让我们想起词人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表达出来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忧郁,接下来流淌出的就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乐观和坚定。短短一首词,已淋漓尽致地显现了作者对青山故土的诚挚真情。

《玉楼春·戏赋云山》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

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

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

且喜青山依旧住。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着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式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2012年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

2、D

第2篇:《玉楼春 戏赋云山》翻译

《玉楼春 戏赋云山》翻译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宋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

【注释】:

①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冬之交,其时稼轩当已迁徙铅山瓢泉新居。云山:据词意,当为白云笼罩之山。稼轩赋云山词共四首,此第一首。 题曰“戏赋”,用意命笔,自见欢快诙谐。观其写云山奇景,无非云来山隐,云去山现,但一经夸张渲染,波澜起伏,便觉风趣异常,且不无禅理寓焉。不说青山隐于浮云,却说浮云将山推走。以下溪头寻山,故弄玄虚,极写“山重水复”,正为下片“柳暗花明”出力。下片果然风起云散,还我天柱云峰。通篇情调开朗乐观。

②“何人”两句:是谁夜来把青山推走?想来是四面浮云作怪。按: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大宗师》:“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③“常时”两句:谓平时常见青山,而今遍寻不见。

④“西风”两句:突然西风吹散浮云,青山又呈现眼前。瞥(piē撇)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⑤“老僧”两句:谓山间老僧欣喜青山无恙。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 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 ,乃吟咏云山之作。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 ”,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 ,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 ,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 ,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 ,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 。歇拍一韵紧承前韵 ,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 ?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 。“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 。”(《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 ,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 ”,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 ?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 、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 ”,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第3篇: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赏析及翻译

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赏析及翻译

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赏析及翻译1

玉楼春·戏赋云山

宋代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译文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注释

“何人”两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

常时:平时。

无觅处:遍寻不见。

瞥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

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住:在这里。

赏析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玉楼春·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译文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注释

⑴“何人”两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大宗师》:“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⑵常时:平时。

⑶无觅处:遍寻不见。

⑷瞥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

⑸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玉楼春 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玉楼春 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玉楼春 戏赋云山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玉楼春·戏赋云山

[宋代]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勐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注释

“何人”两句:推山,把山推走,此写浮云遮山。

常时:平时。

无觅处:遍寻不见。

瞥起:骤起。云横度:浮云横飞。

天一柱:天柱一根,即指青山。

住:在这里。

赏析: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玉楼春·戏赋云山》古诗原文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玉楼春·戏赋云山》古诗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