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经典演讲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2 08:03: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走进国学经典演讲稿

走进国学经典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下面是走进国学经典演讲稿,请参考!

走进国学经典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敦厚之风。

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走进国学经典演讲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XX,我演讲的题目是:诵读国学经典真好。

几天前,我诵读了《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被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我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

我知道了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经典书籍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经典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既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卓越辉煌;它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是浸润华夏儿女心灵的智慧食粮。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诵读中华文化中那些最优秀、最有价值的篇章!国学让我们在继承中感悟,在创新中升华。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

国学经典,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是曾经鲜活生命迸发出来的智慧之光。优秀诗词歌赋还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我在诵读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我在诵读中理解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美德;我在诵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浸染。

诵读国学经典,我享受了诵读的乐趣!收获了人生的智慧!诵读国学经典真好! 谢谢大家!

第2篇:走进国学经典

走进国学经典,拓展感恩教育新途径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纲要》,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吸取中华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作为主要内容,编撰了《感恩教育系列读本》,并以感恩教材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围绕《读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启动诠释

德育呼唤感恩教育,学生成长需要感恩教育。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学生成长中,父母都围着独苗转,经常看到孩子跟父母要钱命令化倾向,老师批评学生不服化倾向,学生与人交往自私化倾向,学生完成学业被迫化倾向。许多孩子是只知索取和拥有,不会珍爱和付出,更不会感恩。个性孤独和自私,不会宽容和给予,对美好的事漠不关心,对善良的人视而不见,对他人的关爱不会感动,成长中只能接受顺境和表扬,不能面对逆境和挫折。这样极易形成他们任性、傲慢、自私、冷漠的心理品质,造成人格缺失,而感恩教育恰恰能弥补他们个性成长的性格缺憾。让学生懂得感激家庭对他们的培育,感激学校对他们的教育,感激他人对自己的关爱,感激社会对他们的期盼,独生子女形成待人宽厚,为人服务,爱人富足,与人给予等健全人格。因此,有必要单独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教育,形成较为完善的感恩教育的理论工程。

二、感恩教育系列教材的理想构建

1、教材内容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国学经典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经典史书有撼人心脾的魅力、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故事。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的了解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如:“黄香暖席”、“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要开发编制感恩教材,必需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了解感恩的故事,理解感恩的行为,形成感恩的理念。经过研究,阳光小学校本教材创作小组确定了《感恩故事》、《三字经》、《成语故事》、《历代二十四孝图》、《百家姓》、《弟子规》、《古诗词必背》、《脑筋急转弯》、《科学与发明》、《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做为感恩教材的主体内容,把“孙康映雪”、“姜泌照月”、“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大禹治水”等故事和经典中的礼仪规范等编入教材材,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穿插一些现代小故事,使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多维度的理解掌握感恩理念,达到懂得感恩,会感恩的知行统一。

2、课程安排: 教材编排好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教材分为三个阶段:(1)

一、二年为低年段一、二年级主要从感激父母的养育开始,教材的选编,主要是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形式教育学生感激人间第一情——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有感恩的心,这一阶段教材选择安排了《感恩故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语故事》、《历代二十四孝图》。《感恩故事》让学生通过浅显的故事明了感恩的益处,知道怎样做才是感恩;《三字经》是蒙学经书,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尊敬老师,如何做人、尊敬长辈,如何知历史变迁、报效祖国;《成语故事》教育学生借古鉴今,如何树立报国之志;《历代二十四孝图》教育学生以先贤为典范,如何孝敬老人。

(2)

三、四年为中年段 主要安排了《感恩故事》、《弟子规》、《古诗词必背》、《科学与发明》、《脑筋急转弯》,以感激教师培育之恩、感激他人关爱之恩为主。《弟子规》是规范的尊敬师长丛书。《古诗词必背》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精髓,《科学与发明》是报效祖国的名人名篇,明显在读史、诵经上提高了难度。要求学生学到怎样尊敬师长、关爱他人,要学到,也一定要按着规范努力做到,是感恩教育的实践篇。(3)

五、六年为高年段,安排《感恩故事》、《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主要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感恩教育为主,读史提高了难度,在要求上既要学生学到,又要按经书圣语规范自己的行为,是感恩教育的提高篇。

3、课时安排

全套教材共十二册,有专任教师讲课,每周2课时,期末统一出题考试,学过的经史要熟读成诵,知道的礼仪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解的故事要耳熟能详,上课和考试以感恩教育联系实际为主要内容,重在学以致用。

4、课后安排

这套书共计50页,正面是感恩课程,背面是感恩成长的日记手册,学生主要把感恩教育实践中的心灵悸动记录下来成文,大致要求为孝敬父母的文章3篇,尊敬老师的文章3篇,关爱他人的文章3篇,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文章3篇。主要通过平时的感恩成长日记,检验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和感恩教育成果,是真正的感恩效果成长日记。

三、感恩教育系列教材的教育价值

1、在孝敬父母方面: 以一、二年低年段为主,他们不用父母背书包了,他们知道父母接送时打招呼、说“再见了”。能给父母节省一份零花钱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了,知道有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吃了,不用父母削铅笔了,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了,父母生气的时候,能向父母说:“我错了”……虽然小事看似平凡,但家长最大的欣慰是,孩子怎么突然长大了,变懂事了,以前光给孩子收拾书包,每天就忙得焦头烂额,好吃的东西还能让父母吃?孩子津津有味地说:孔融四岁能让梨,何况我们都7岁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说明校本系列教材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在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方面

三年、四年主要是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教育,全校学生人人争取一天能让老师表扬一次,帮助学困生和贫困生做件好事,课上很少请假上厕所,坚持吃饭不挑食、不剩饭,在走廊不再乱打闹,右侧上下楼,交老师东西要双手,老师批评教育后能说“谢谢”,能主动借给别人东西,捡到手机、电话卡、钱能主动交给少先队……各班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好事层出不穷,他们知道“帮人就是帮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3、在报效祖国方面五、六年主要是报效祖国、为校争光教育。学生们从爱班级、爱集体做起,努力做好广播操、健美操、眼保健操,不在桌椅、墙壁乱画的了,高年学生成立了图书角,中午利用午休时间,大家看有益书籍,能主动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事……同学们纷纷表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要珍惜少年时光,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为校争光。

4、以感恩课程促进行为习惯养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根据校本课程中《弟子规》的内容制定了各种规范。比如:通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制定了“感恩父母规范二十条”, “感恩父母规范”的实施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如:能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扫扫地、洗洗碗、为父母打洗脚水、离家回家主动和父母打招呼等;再如:根据“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制定了“感恩他人规范二十条”,渗透着关爱他人的教育,学习“感恩他人规范”后学生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当别人有困难大家都能要伸出友爱之手。用规范不断去规训自己言行。可以渗透报效祖国的教育,制定了“感恩祖国规范二十条”,学生学习“感恩祖国规范”后懂得了学习重要性,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建设家乡。

在实施感恩规范的过程中,为使学生能真正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效果,学校通过多方面进行培养,如:开展争当“感恩规范好少年”活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氛围。在感恩规范养成中我们坚持反复抓、抓反复,要求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尝到甜头,积极参与感恩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家长认为自己孩子长大了,在家再也不是小公主、小皇帝了,能为父母做家务了。老师认为学生越来越懂事多了,上课能大胆发言的多了,课堂违纪的学生少了,同学之间互敬互爱的事多了,不会因一件小事吵架少了,同学间也懂得了互相帮助。

随着学校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逐步认识到,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需要感激的人和事也太多了,纷纷表示现在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恩德,报答老师的培育,报答所有关心自己的人。

总之,感恩教育教材的开发运用,拓展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从学生成长实际出发,恰当引用国学经典,在教材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有效活动,使校本教材实现了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使感恩教育更加生动的进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迈出坚实的脚步,也为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确立了新的课题。

第3篇:走进国学经典

走进国学经典 让书香伴我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安排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课程指导思想: 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教师师德和知识积累;让青少年在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所积淀的精美华章的滋养中建立道德行为规范,通过背诵积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本学期开始,我校开发“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全校实施。课程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毅力。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走进国学 感悟快

走进国学

感悟快

隆德一小

何艳

俗话说,卖啥吆喝啥,既然我现在是教国学的,所以今天在这我就吆喝吆喝国学。

说句实话,我虽然已经教了两年国学,但是所学所教相当肤浅,简直就是一鳞半爪,而今天又在这里讲,更是诚惶诚恐,所以,还请各位多多指教。下面我们还是从一个故事开始吧:郢书燕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人是好朋友,其中一个在楚国首都郢居住,另一个在燕国当宰相。一天这个郢人给燕国宰相写信,因为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于是这个宰相立刻告诉燕王,燕王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就采取了举荐才能任人为贤治国方针,结果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逐渐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走进国学经典作文

走进国学经典作文

经典表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着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进国学经典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走进国学经典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今天上午,李老师在教室里为我们主办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弟子规》主题性活动。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被命为人生的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已经把其中的前三章内容背得滚瓜烂熟,我也早早把自己准备发言的资料准备好,高兴而又激动地迎接这一活动的到来!

这次活动的主持人是李静宜和王子骞这两位同学。李校长、雷校长等学校领导也来参加活动。

活动开始了,我们进入了第一个环节:女生前,男生后,背诵《弟子规》第一章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走进国学的殿堂

走进国学的殿堂

说起国学,你会想到什么呢?京剧、针灸,或者麻将?四书五经?抑或是流传千年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都是,又都不是。

说“都是”,是因为上文所罗列的,都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一部分;说“不是”,则是因为,只有将这些东西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才能算真正学会了国学。所谓“国学大师”,从来都不只是博闻强记那么简单,只有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合乎“道”――君子之道,才能称之为“大师”。

国学班就是以培养现代性的“君子”为目标而设立的。国学班除了在知识水平上对学生有较高要求外,更加注重学生个人人格和修养的培养。它以指导学生回归经典,锻造心智为宗旨,从经典文本的细读,强调传统考据和思想关怀并重,强调知识传统的学习向知识诠释、知识创新,进而向价值关怀、人格自律的次序递进。

那国学班具体学些什么呢?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走进国学经典之

走进国学经典之

感 恩

一、何谓感恩

狭义: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广义:“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

二、感恩溯源

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知恩知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有专门的节日 ——感恩节,伊斯兰教有定期的感恩祈祷,以此固定而必须进行的形式,来培养教徒的感恩情结,佛教里也有善有善报一说,虽然是从因果和施恩者自己角度阐述佛教精神,其实也有包含有受惠者知恩必报之意。华夏这个礼仪之邦从古以来就不缺感恩这一课程。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感恩”的记载: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走进国学经典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国学经典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