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断桥春望图》诗歌鉴赏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2 08:02: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题断桥春望图》诗歌鉴赏

《题断桥春望图》诗歌鉴赏

〔明〕李流芳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便魂消欲绝!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相映发①,他处即有,澄波巨浸②不及也。壬子正月以访旧重至湖上辄独往断桥,徘徊终日。翌日为杨谶西③题扇曰:

十里西湖意,都来在断桥。

寒生梅萼小,春入柳丝娇。

乍见应疑梦,重来不待招。

故人知我否?吟望正萧条。

又明日,作此图。小春四日,同子阳、子与夜话偶题。

(选自《西湖卧游图题跋》)

[注释]①映发:辉映。 ②澄波巨浸:水波清澈的大湖。 ③杨谶西:人名,后文子阳、子与也是人名。

8.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壬子正月以访旧重至湖上辄独往断桥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便魂消欲绝( ▲ ) (2)澄波巨浸不及也( ▲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

11.试赏析诗句中“春入柳丝娇”的“娇”字的妙处。(3分)

12. 文中说“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便魂消欲绝”,正对应诗中“ ▲ ,

▲ ”(填原句)。描绘西湖风景,文侧重表现了▲ 之美,诗抓住了▲ 之美和▲ 之美。(4分)

参考答案:

8.(2分)壬子正月/以访旧重至湖上/辄独往断桥 (一处1分,每多划一处扣1分)

9.(2分)(1)消失(或:断) (2)赶得上、比得上(一题1分)

10.(3分)湖上水波荡漾,天色微明(1分),仿佛清晨的阳光照耀在树上(1分),皎洁的.月光照进房屋里(1分)。

11.(3分)“娇”字既表现了初春柳丝的柔嫩(1分),又将柳丝人格化,使人感到柳丝好像娇弱的孩子或娇媚的少女(1分),读来生动、亲切(1分)。

12.(4分)十里西湖意 都来在断桥(1分);水(或:湖、波)、梅、柳(每空1分)

第2篇:《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之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名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三首是给辛渐的。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春望》简介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第3篇:田家春望诗歌鉴赏

田家春望诗歌鉴赏

田家春望 ,是一首无言绝句,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田家春望

作者:高适

出门何所见,

春色满平芜。

可叹无知己,

高阳一酒徒。

注音:

chū mén hé suǒ jiàn ,

chūn sè mǎn píng wú 。

kě tàn wú zhī jǐ ,

gāo yáng yī jiǔ tú 。

田家春望 翻译:

只有原野中满眼的春色,只有原野中满眼的春色,遗憾的是叹息没有知己,只有我,高阳一个酒鬼。

赏析:无

高适诗题材几类 :

边塞诗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春望诗歌鉴赏答案

春望诗歌鉴赏答案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解释诗中的这些词语。

破:指被攻破。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恨别:指悲伤,悔恨离别。

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

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4.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

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春望》鉴赏

《春望》鉴赏

《春望》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春望》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春望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白居易《杭州春望》诗歌鉴赏

白居易《杭州春望》诗歌鉴赏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题断桥春望图》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题断桥春望图》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