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2 08:01: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人教版高三(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潼关中学朱彩虹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

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

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比较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差异,又用局势的变化说明差异的根源,说明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研究孔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才能得到透彻的理解。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

第一,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孔子令门人言志,最赞许主张闲雅的曾皙,二是孔子对于衣食都很讲究。孟子则是“凡事紧张”。作者引了孟子的三句话,说明孟子深为民不聊生的危局而忧心忡忡。

第二,在性善、性恶论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作者透视孔子论仁的言论,证明这一点。孟子则主张性善论,作者反复引用了孟子性善论的言论。

第三,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作者一连举出四个例子。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作者一连举出五个例子。

作者认为,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孔子处在春秋末期。周朝的封建制度,虽然已经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礼”对于各国之间的征伐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还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提倡克己复礼,提倡正名,提倡复古。

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的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已是全面**。

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孟子的种种主张是突破“礼”的约束的。作者分析了孟子之所以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估量的影响的种种原因,指出研究孟子要考究其历史背景,才能理解孟子的观点。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作者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二)、亮点探究

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3.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

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4.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有什么不同?

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5.“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而言,还相当宁静。”从文中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四.难句理解: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从作者的引文中可以探得所谓“紧张”的含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充满忧患意识,孟子意识到当时各诸侯国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他的“紧张”,是因局势的紧张而紧张,忧患意识是紧张情绪的一种。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为贫富对立如此尖锐而痛心疾首,为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而痛心疾首,这种心情也是一种紧张情绪。由此可见,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

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这一句是表达因果关系的,用“针对”表原因很不恰当。再则,用“这些条件”概括上一段内容也不恰当。这一句不妨说“因此,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这里所说的“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这句话下面就解释为什么说是“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丧失本性,所以带有强迫性。例如《鱼我所欲也》把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的行为,斥之为“失其本心”,认为“义”的观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认为舍生取义,不过是保持本心而已,这种推论

就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这个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

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作者的论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还有什么欠缺?

比较的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不同学派的比较研究,是人们普遍注意的,作者还能注意到同一学派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比较研究,从中看出一个学派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这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研究一个思想家,要加以历史的考察,从中了解其所以然,究其精神实质。再则,思想理论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背景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也有启发。了解孔子和孟子所处的社会情况,就能理解孔子为什么那么闲雅,为什么那么重视“礼”,还提倡“克己复礼”,也能理解孟子为什么那么“紧张”,为什么主张“性

善论”,为什么不拘于“礼”,而要改弦更张。

意识形态应该用经济基础及其政治上层建筑去解释。作者是用政治上层建筑去解释思想上层建筑,如果再追问几个为什么,就觉得作者的论述还不透彻。例如,从孔子到孟子的二百年间,“礼”的约束力为什么从有到无呢?为什么战争方式大大升级了呢?要解释得更透彻些才好。

第2篇:宝玉挨打(粤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0.《宝玉挨打》

时间:

课型:综合型

教学目的:

一、学习曹雪芹继承传统文化并在思想上、艺术上杰出的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基本了解《红楼梦》中荣宁二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人际关系以及本文中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

三、掌握通过重点语段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技能和通过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技能。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清小说中人物的关系理清小说情节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由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脉络谈起: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影)

萌芽阶段:上古至秦汉

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

▼ 

成熟阶段:唐宋时期

高峰阶段:明清时期

《红楼梦》是明清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为了研究它,后世产生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宝玉挨打》便是其中的重要章节。(板书:《宝玉挨打》)

二、复习有关作者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61作者简介。

三、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85“导读”,理清人物关系:贾家祖先贾演、贾源兄弟两曾经跟随皇帝出征,立下战功,受封“国公”爵位,贾演为“宁国公”,贾源为“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称为“宁国府”和“荣国府”。

(投影:宁荣二府人物关系图)

宁国府主要人物关系图

贾敷(长子,早亡)

贾代化

贾敬(生)贾珍(生)贾蓉(生)

(娶)(娶)

惜春 尤氏 秦可卿

荣国府人物关系图

贾琏(娶)王熙凤(生)巧姐

 

夫人(早亡)(生)

贾赦

贾迎春(嫁)孙绍祖

邢夫人

贾元春

王夫人(生)贾珠(娶)李纨(生) 贾兰

贾代善

贾政 贾宝玉(娶)薛宝钗

 (生)

贾探春 

贾母赵姨娘(生)

(金陵史侯小姐) 贾 环

 

贾敏(嫁)林如海

(生)

林黛玉(其母是贾宝玉的姑姑,宝玉与林黛玉是姑表兄妹;宝钗的母亲与王夫人是亲姐妹,宝钗与宝玉是姨表姐弟。)

四、本节选部分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都写了哪些事?(要求学生速读,然后回答问题)

板书:

1.交待宝玉挨打的原因。

2.宝玉挨打。

3.王夫人救宝玉。

4.贾母出场救宝玉。

5.钗黛二人探视宝玉。

五、布置作业,为下节课分析人物作准备。

1.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2.宝玉挨打说明了什么问题?

3.贾环为什么要污陷宝玉?

4.围绕宝玉挨打这件事,表现了贾政、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各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找出本课的词语,参照课下注释弄明白它们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语言,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与上节课衔接。

打出本课词语,要求学生解释:

【停】总数中的一份叫一停。 【暴殄(tiǎn)】恣意糟蹋。殄,灭绝。 

【一应】所有一切。 【对景】对得上号,情况符合。

【造次】粗率,鲁莽。【下的火】使坏,说坏话。

二、打出上节课的思考作业,要求学生前后左右自愿组成小组,互相交换意见,进行讨论。

[投影]

1.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2.宝玉挨打说明了什么问题?

3.贾环为什么要污陷宝玉?

4.围绕宝玉挨打这件事,表现了贾政、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各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根据回答的内容进行归纳。

(一)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A.应酬不周,无精打采

挨打原因B.结交戏子,隐藏琪官

C.贾环污告,添油加醋

(二)宝玉挨打说明了什么问题?

A.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的老路,与封建正统观念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叛逆的思想性格。而最为可贵的是,他并不因自己差点儿被打死而改变初衷,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对黛玉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B.宝玉挨打一事,不是单纯的父教子的问题,而是封建传统思想与封建叛逆思想的矛盾斗争。

(三)贾环为什么要污陷宝玉?

反映了封建家族内部中嫡庶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贾环是贾政的偏房(妾)所生,在家族内部处处受压抑,在家族利益的分配中占下风,所以,母子俩千方百计地构陷宝玉,设法搬掉贾宝玉这个继承权上的最大障碍。

(四)围绕宝玉挨打这件事,表现了贾政、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各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要求学生速读第四段,为分析贾政的性格做准备,然后请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贾政:

望子成龙,光宗耀祖,以封建的道德标准约束贾宝玉――封建保守;一旦发现贾宝玉离经叛道的行为后,便要一口气将宝玉打死――极端仇视叛逆的思想意识,是封建的卫道士;在贾母面前,则又是叩头,又是谢罪,威风顿消――封建孝道的忠实执行者。

2.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七、八、九段,并注意人物的身份、心理、表情。结束后请学生谈出对王夫人的看法。教师归纳。

王夫人:

与丈夫同心同德,爱子有因,表面宽仁,而内心狠毒。支持丈夫管教儿子,也认为宝玉是个不孝的“孽障”,但儿子只有一个,失去了他也就失去了依靠,更失去了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她哭宝玉其实是在哭大儿子贾珠,但贾珠已死,眼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王夫人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个儿子,可见,这种母爱也是一种以利害关系为最大内容的母爱。王夫人虽吃斋念佛,但听到金钏与儿子的戏语时,不由分说打了金钏一个嘴巴,接着便把金钏撵出贾府,任凭金钏怎么求情都不答应,最后逼得金钏跳井自尽。

贾母:

是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具有无上权威,对贾政管教儿子总是横加干涉,百般袒护贾宝玉,她以自己特殊的地位,从贾政的板子下救下了贾宝玉。她对这位“不争气”的孙子百般溺爱,深怕“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睛”。正是因为有了这块“挡箭牌”,贾宝玉的叛逆的思想性格才得以潜滋暗长。但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她则出于封建大家族的利益,不顾宝黛的个人感情,私下与王熙凤定下掉包计,骗了宝玉,又使林黛玉伤心过度而死。

3.要求学生根据宝钗和黛玉探望宝玉的内容,讨论并谈出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

稳重端庄,能言善辩。对贾政的暴虐行为不反感,常劝宝玉进身仕途,这点上是和贾政的思想一致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宝玉的一种关爱,但话没说完就打住了,说明她惟恐越过“非礼勿言”界限。她在为自己的哥哥辩护时,给人的感觉是:薛蟠是个诚实不欺、豪爽洒脱、不拘小节的人,其实,其兄是个恶俗不堪、无恶不作的呆霸王。足见薛宝钗的封建文化的修养有多深厚,为自己的兄长辩护时,言谈举止都显得如此雍容闲雅、落落大方。

林黛玉:

情真意切,不合流俗。黛玉探视的情节着墨不多,却是高度浓缩的文字,充分表现了黛玉伤心至极,虽有千言万语,此时竟凝噎无语的情景,话虽不多,却意味深长,其中含有深痛、体贴、哀怨以及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她是悄悄而来又悄悄而去,既合其孤僻的性格特点,又表现出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

(板书或投影)

 与丈夫同心同德

 封建保守王夫人 爱子有因

 卫道外宽仁而内狠毒

 仇视叛逆 贾政(打) 贾宝玉(救)

 思想贾 母:对宝玉百般袒护

 讲孝道过分溺爱

(探)

 

 宝钗 黛玉

稳重端庄 情真意切

举止得体 不合流俗

能言善辩

(五)小结

小说以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各具 特色,真正做到了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就是说,人物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从而使我们真切地感到什么人在说什么话,什么话是什么人说,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六)布置作业

写一个情境小作文: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设置不同人物的身份,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不同人物不同性格。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本课的艺术手法,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对本课的思想认识。

教学步骤:

1.本课小说节选在塑造人物时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要求举出实例。

A.薛宝钗:“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作用:对贾政的暴虐行为不反感,常劝宝玉进身仕途,这点上是和贾政的思想一致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宝玉的一种关爱,但话没说完就打住了,说明她惟恐越过“非礼勿言”界限。

B.黛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作用:话虽不多,却意味深长,其中含有深痛、体贴、哀怨以及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C.王夫人:“若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作用:她哭宝玉其实是在哭大儿子贾珠,但贾珠已死,眼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王夫人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个儿子,因为失去了这个儿子,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地位,实在是爱子有因。

2,小结:通过“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记叙,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封建家族内部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封建与反封建,传统与叛逆,实权派与在野派,嫡庶党争。还非常立体化地给我们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3.课后作业

一题:

贾政:封建卫道士,思想顽固保守,极端仇视叛逆的思想,听信谗言,狠下毒手。

贾宝玉:离经叛道,不合正统思想,矢志不移,有情有义。

王夫人:外宽内毒,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镇定自如,管家风范。

二题:

宝钗的言谈举止都很规范,有真情流露,但善做表面文章,多数的言行都是说给人家听的,做给人家看的;黛玉则是真情流露,她来的“晚”与“独”,正是积于她与宝玉非同寻常的关系。

三题:

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封建家族内部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封建与反封建,传统与叛逆,实权派与在野派,嫡与庶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则是父子之间的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封建正统与离经叛道的冲突。

4.写一小评论,根据个人的认识,评述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

【教学后记】发挥和开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便为此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而其中的关键是如何设置恰如其分的问题,问题的设置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水平,难易适中,从而起到“导线”的作用,一步步地把教学引向深入,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3篇:孟浩然(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字词。

②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文章结构

③明确人物评论写作方法,掌握主次。

2、过程与方法

①注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搜集资料、人物评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文本的质疑、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孟浩然的人品,品味其诗歌“淡”的特点。

②把握闻一多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内涵,理解和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那孟浩然则是点缀其上的一滴晶莹露珠,其充满魅力与特色的诗风在盛唐独树一帜,也为其在人才济济的诗史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同学们能否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有哪些?(《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我们常说“中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将进酒(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背诵全诗。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赏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简介背景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ァ督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劝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渔父(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渔父》、《卜居》和《远游》三篇作品,王逸《楚辞章句》把它们都归人屈原的作品,后世学者持不同看法。《渔父》同样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兵车行(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兵车行(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