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1-01 08:08:0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

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在我的班级高一(19)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羲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我也知道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但我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怎么上呢?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对呀,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撰写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如果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来。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

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听就慌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这副对联很好拟,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析文章的精邃,边拟出如下对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这副对联上联很好地概括了一二两段的内容,下联又揭示了三四两段的思想精华,确实应该说很精当。

同学们纷纷为我鼓掌。我很高兴,说:“那么我的学生能不能也学老师的样拟副对联呢?”有的同学开始摩拳擦掌,有的同学却说不知怎么拟。我于是在黑板上为大家讲解“对联创作四原则”: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通过这一分析,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拟对联了。剩下的时间就看同学们的了。就见我的学生一个个潜心地读文,潜心地思考,在作业本上勾勾划划。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我见每个同学的作业本上都留下了两行清晰的字迹。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是成功的。下面是展示成果的时候了。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将自己的大作展示出来,有的还写了两副,不简单!我适时地进行点评。同学们展示完,我的点评也展示完。还剩下三分钟,全班同学齐背文章,这节课完成了。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知道这节课应该有个好的评价,我欣慰地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2

一、课程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语文教材选修三的一篇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内容安排: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串讲完了该课的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点,根据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和文本自身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力争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通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议论的情理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教法:

本着“5+30+5”的课堂模式,学生能自主完成的,老师退后,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的课改理念,本课时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学科助教讲解助学稿的课前复习和课本内容梳理的部分;

文中重点分析、难于理解的内容由我来讲解。这样教学层次更鲜明,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显著。

四、教学效果总结:

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复习”环节侧重在中差学生的掌握效果,问题与复习相结合,识记效果更突出些。文本理解上,学生对源于课本的知识掌握得相对好一些,少部分不确定的知识在课堂讨论中得到了有效解决。本课主题及作者思想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由我介绍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更全面广泛的层面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整体上学生表现不错,教学内容完成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听课老师较多,他们没有放开,所以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踊跃,助教的基础较差,虽然课堂上他已经尽力发挥,仍旧在时间和效率上略显拖沓。

第2篇:《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极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一个乐字了得。可是第二自然段感情陡转急下,由乐而痛,让人猝不及防。仔细想来古人的这种情感急转不是没有道理的。

“女伤春,士悲秋”,其实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不会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应该是"女伤春也悲秋,士悲秋亦伤春“。为什么人会伤春悲秋呢?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一切生命都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春天繁花盛开,色彩斑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亦始于春天。所以有人把人生也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天象征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人们总是希望人生能永远停留在最美好的时期。可是花开就有花落,人生的韶华也如春天的花儿一样,不能永远驻留枝头。但是人们又特别迷恋春天,特别迷恋人生中的韶华,所以才有”春且住”想要把春留住的痴心妄想。四季终究会轮回,春天不是永恒的;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也会逝去,衰老死亡追究都会到来的。所以人们会伤春,其实借伤春感伤自己易逝的年华而已。因为迷恋沉醉美好的事物,然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却不能永恒,所以才伤感。秋天落叶飘零,一枚树叶完成了此生的旅程归于自然。人的生命,也终究会像树叶一样飘零。所以人们看到落叶就容易想起自己的生命也会有落叶的'结局。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黛玉会葬花。花儿绽放,悠然枝头,突然就来了那么一阵风一场雨,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摧残得满地落英,空留一缕香魂。落花飘落枝头,无依无靠,凄然委地,这落花的遭遇不就是黛玉的遭遇吗?在最美的年华里,寄人篱下,无依无靠。人生如花一样,充满了变数和无常,这一刻无法预知下一刻的事。就像人们本来是坐着火车欢欢喜喜的去旅游呢,结果遭遇车祸了;本来周六想睡到自然醒呢,结果遭遇地震了。

王羲之知道人生有聚就有散,“胜景不常,盛筵难再”,懂得人生的无常和变数,所以由乐而悲。当然是否由乐而悲也和一个人的人生观有关系,有的人就是活在当下,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有的人就惶惶不可终日,整天把未知的烦恼提前拉到今天。所以,有些人活得快乐有些人活得忧伤!

第3篇: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本专题实际上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着力于引导激发学生对王羲之关于生命思考的理解,以便形成自己对生与死、活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反思本课的教学,有以下方面的体会:

语文阅读不应该是碎片式阅读。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

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美的,作为青年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成熟的。

自从接受这次公开课任务以来,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是忙碌的。我要讲的课题是《兰亭集序》,首先我专研教材,把课文和课下注释反反复复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参反复研究,接着利用电脑查找所有和本课有关的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让同教研组的有经验的老教师提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如此反复几次,才确定下来。回首这个过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为我对这课的内容已了然于心。

新课标要求《兰亭集序》一课时搞定,怎样在有限的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兰亭集序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 教学反思

篇一: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也有老师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2016年11月3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人教版必修2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见识高远,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熠熠生辉。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研究了《兰亭集序》之后,结合我自己的理解与学生的独特观点,我对这篇亘古美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延伸,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找准感情线,重视连接点。

纵观《兰亭集序》全篇,王羲之时喜时悲,喜极而悲,全文按照“乐——痛——悲”的感情线来行文,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由平静到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依据“乐——痛——悲”的感情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在5班上时,学生找的字有“畅叙幽情、乐、欣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兰亭集序》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兰亭集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