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对联故事排名
中国对联故事排名
中国对联故事排名书生出联试新妇
书生出联试新妇
从前,江南某地有两位书生,他们住在一个村子里,从小在一起念书,二人情同手足。长大后,二人又一起考中秀才,进了县学。后来,二人都成了亲,张书生娶本村老秀才之女,李书生娶塾师之女。次年,张书生得一子,李书生之妻则数年无出。
不想,两年以后,疫病流行,张书生夫妇双双染病身亡。临终前,张书生执李书生手含泪以幼子相托,李书生此后也一直视此子如同己出。又三年,李书生之妻产下一子,却因产后受风,不久便得病而亡。李书生凄凄惶惶拉扯着两个孩子,过起了光棍日子。有心再娶吧,又怕后娘虐待两个幼子;不娶吧,下有幼子嗷嗷待哺,上有年迈双亲无人照应,再说家中没个女人也真不像过日子的。
一天,有位学友来访,见他日子艰难,便说:“我有一表妹新寡,很有文才,有意寻一文士再醮,兄若有意,弟当作伐。”李书生道:“此事重大,让我考虑两天,三天后去弟府上拜访。”学友走后,李书生就此事去征求岳父意见,岳父说道:“你正壮年,续弦本无不可,但如新妇不贤,反害老父幼子受苦,事要三思。”李书生见岳父有反对之意,只得告辞回家。心中却想道:“错过这个机会,难道要我打一辈子光棍不成?”
恰巧,舅父来看妹妹,李书生便向他请教。舅父说:“你一个孝敬双亲抚养子女也太难了,如果女子贤慧,不妨娶回,你妻子地下有知也会赞同的。”李书生见舅父赞同,一时没了主意,舅父走后,便又去向父亲请示。父亲说:“孀妇再醮,古有先例;鳏夫续娶,理之当然。”
李书生见父亲也支持,心中高兴,但转念一想,岳父的话也不无道理,若是新妇生子,她会不会虐待前妻和张书生之子呢?他为这事非常痛苦,整整想了两天,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第三天,他去学友家中说:“听说此女很有文才,我有一上联,她若对得好,此事就烦兄玉成;若对不好,只得作罢。”说完,递上一个信封,请学友转交其表妹。学友表妹拆开信封一看,里面写得上联是: 岳父舅父生身父,三心二意; 她对李书生家的情况早从表兄口中知道的一清二楚,心中明白他的意思,当下提笔写道: 义子继子亲生子,一母三雏。
李书生接到女子下联,欣喜若狂,当即应下这门亲事。婚后新妇果然贤慧无比,对公婆如同亲生父母,视继子一如亲生子女。乾隆刘墉赠寿联
乾隆刘墉赠寿联
传说,有一年刘墉陪同乾隆去安州私访。那时候村与村相隔几十里,街里也没有饭馆。两个人走了一天,又饥又渴。当他们俩来到柳庄子村时,正赶上村里的一个老头过寿日。刘罗锅灵机一动,对乾隆说:“皇上,咱们也上一份礼吧,这样咱们就有饭吃了。”乾隆点头表示同意。
刘罗锅上礼的时候,庆喜的人们都走了,光剩下礼房和帮灶的人。写礼的人问:“你们是哪里的?”刘罗锅说:“京城皇村的。”“写什么名字?”刘罗锅想了想说:“姓乾名刘。”这时房东老头来了,一看他两个就知道不是一般人物,便热情地邀请他们一同就餐。
吃饭的时候,老头说:“今天是我一百四十一岁大寿,活到我这个年龄的不算多。有今年,可能就没有明年了。你们都是文人,给我留个纪念吧!”礼房的人插嘴问:“留个什么呢?”老头说:“给我留副对子吧!”便说便让人准备文房四宝。
乾隆皇帝略略思索了一会儿,提笔写了上联: 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
然后把笔交给刘墉说:“你写下联吧!”刘罗锅接过笔,马上写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
老头看后非常高兴,连连说:“这对联太好了,这对联太好了!”
乾隆、刘墉走后,人们都很纳闷,这两个人才气这么大,到底是什么人呢?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乾隆皇帝和吏部天官刘墉刘罗锅。乾隆诗社斗刘墉 乾隆诗社斗刘墉
有一年端阳节,乾隆下江南路经保定府,刘墉陪着他上街上游玩。大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临街一座高门楼上横挂一匾,上写“仁和诗社”。乾隆一见,心里就痒痒起来,便拉着刘墉说:“走,到里面凑凑热闹去!”
二人进了门,见是一个四合院儿,院子不大,却很雅静。正房走廊中摆着条案,条案上放着折扇、汗巾、玉石扳指、鼻烟壶等各种酬谢之物。条案后面坐着一文雅书生,看上去不过二十余岁,是社主。两配房的走廊里也各摆有一条案,条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贴有各种诗赋题目。走廊里已有十几个人,正在观题纸,想诗句。乾隆和刘墉来到正房,见过社主,挂了号,签了名。乾隆称自己是北京顺天府人氏叫高天赐,刘墉只说姓刘。
二人来到配房走廊里寻题觅句。乾隆最好联句,便对刘墉说:“我们比比联句吧!”刘墉答应后,二人便各选了一副上联。不大一会儿,刘墉已经对好,只因乾隆还未对出,就在那里闲逛,并不时扫一眼乾隆。又呆了一会儿,乾隆双手一拍说:“有了!”便转身奔到条案前写出下句,刘墉也连忙写出下句,一同交给社主。社主一看,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 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层台。
社主看后连连称赞,把一柄金面苏扇递给刘墉,把一条汗巾递给乾隆,说:“二位诗翁对得都好,但从意境上看,高翁之句似不如刘翁之句深邃。”乾隆听后很不服气,就又拉了刘墉去找句,一会儿两人又各对了一联交给社主。社主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七里山路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地中洞五溪中。
社主连忙又取一些赏物交给二人,站起身来说:“二位诗翁真是奇才,晚生这里拜过了!”乾隆题联旺鞋铺
乾隆题联旺鞋铺
乾隆喜欢私访。这年初夕,他在皇宫里坐不住,便换上便服,走出紫禁城去了。当时北京城千家万户都新贴上门联,挂着红灯笼,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到处欢声笑语,一片太平盛世景象,乾隆内心甚是舒坦。但当他转过一个街口,发现一座小屋的门口冷冷清清,门上没贴对联,也没挂灯笼,屋里灯火黯淡,还传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走到跟前,他发现一个老人正在做鞋子。原来这是一个鞋铺。
乾隆走进小屋,老人以为来了订做鞋子的客人,赶紧让座。乾隆拿起一双做好的鞋看了看,虽然他是外行,也觉得鞋子的做工很好,老人干活很实在。
“掌柜的,今年生意发财吧?”乾隆开始和老人攀谈。“发什么财,客官,不是过年不说吉利话。我这活是疥巴打苍蝇现供嘴儿。顾客不多,价钱又低。就是这样,有人还赖帐。一天不干,就揭不开锅啊!” “你为什么不贴对联?” “纸我买好了,还没请人写。”
“让我给你写吧!”乾隆皇帝来了兴头。老人摆好纸墨笔砚,乾隆皇帝笔走龙蛇,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嗄嗄拉进财神来。横批是:天子万年
写完之后,又留下一文大钱说是入股。老人不识几个字,他也不理论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就贴在了房门上。
大年初一早晨,刘墉上朝给乾隆拜年。他坐在轿子里,边走边看各家门口新贴的对联。恰好路过鞋铺门口,他一眼便认出了乾隆皇帝的字,赶紧命令落轿,到鞋铺里问明了缘由。他看到鞋铺还没有店号,便挥笔写了四个大字:皇家鞋铺。刘墉跟乾隆说起此事,乾隆哈哈大笑,并传旨说:文武百官都要到皇家鞋铺定做一双鞋,先交钱后交货。这样,老人发了一笔大财,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佳妙一联辩龙虫
佳妙一联辩龙虫
在我国流传着许多以农家生活为内容的奇趣妙联,而且大都赋予了一些奇闻轶事,比如饥鸡盗稻童筒打人们就赋衍为李调元对农家大嫂。下面也是这样一副妙语巧对的风趣轶事联。
传说安徽太湖县有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李姓状元,其儿子是个活宝贝,读书懒惰,专好贪玩,他还有个侄子却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有一天中午放学后,李状元的儿子先带着一伙调皮鬼从正在插秧的田间经过,有个老农拦住他们说:“我这里有一个上联,至今还没有人对出下联,今天就请李公子对一下吧。”说罢便出一上联: 稻草插秧父抱子;
这副上联采用譬喻法的艺术技巧,把稻草与秧苗比成父亲与关系,把“稻草扎秧”比喻成“父抱子”,既准确贴切,形态逼真,又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没想到李公子听了,不加思索,就信口雌黄地对道: 寡妇偷人也怀儿。
引得人们大笑不止,他还自鸣得意地扬长而去。不一会儿,李状元的侄子背着书包恰也从此走过,农夫亦拦住他求对。他沉吟片刻,对出下联: 菜(竹)篮装笋娘怀儿。
这一下联同样用譬喻法,将竹篮与竹笋比成母亲与儿子的关系,把“菜篮装笋”比喻成“娘怀儿”,既匠心独运,又合情合理,与上联对仗工整,深得田间农夫们的赞许。这件事后来被李状元得知,他喟然长叹:“犬子不才,出言鄙俗,虫也;侄儿俊秀,淡俗而雅,龙之徵也。” 果然,后来状元的儿子连秀才也没考取,状元的侄儿却中了状元。后人把这个故事称为“一联辩龙虫”。冯诚修诗社识君
冯诚修诗社识君
上个故事讲到乾隆跟刘墉在保定府“仁和诗社”斗联,乾隆见社主既文雅又懂礼节,不免喜欢上了他,便坐在一边攀谈起来。乾隆问:“社主尊姓大名,贵乡何处?”社主回答说:“晚生冯诚修,浙江人氏。”乾隆又问:“不知因何至此直隶保定开此诗社?”冯诚修说:“说起来惭愧,晚生进京赴试,名落孙山,无脸回乡,家父好友陈宏谋为我租此读书之所,让我三年后再进京赴试。”刘墉问:“可是那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吗?”冯诚修说:“正是家叔!”乾隆又问:“为何开此诗社?”冯说:“今日端阳佳节,陈叔之子邀我办社三日,以诗会友,访个鸿才博学的朋友,不想今日幸遇二位师伯,还望赐教。”听其言,观其行,乾隆越发喜爱上这位年轻人了,便说:“我也有一联,不知可愿对否?”冯诚修说:“晚生焉敢班门弄斧,只恐对得不工,还望二位师伯指教。”乾隆遂提笔写了上联: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 冯诚修接过一看,略加思索,一挥而就: 龙王夜宴月烛星灯山味海酒地为盘。
乾隆看了,不由喜上眉梢,极口称赞:奇才,奇才!”冯诚修说:“见笑,见笑。”乾隆心想:他乃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的贤侄,又出身仕宦之有,便对刘墉说:“刘爱卿,我看此人文才出众,作个礼部侍郎也不为过……”刘墉一听,连忙截住话头说:“高爷,此处诗社……”乾隆正在兴头上,哪听得出刘墉话中之隐,接着说:“他乃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的侄儿,我看就作为你的门生吧!”
冯诚修一听,才知道这位高天赐乃是当今皇上,刘父乃是那宰相刘墉,连忙离座跪地而拜:“小民不知万岁驾到,望乞恕罪。”乾隆如梦方醒,才知道自己一时高兴说走了嘴,只好就阶下坡说:“三年后殿试时,朕再亲笔点你头名状元如何?”
冯诚修说:“谢万岁!但愿三年后殿试之时,万岁以才取士为好!”
三年之后,冯诚修得中殿试第一名,乾隆真的点了他个头名状元,并让他在礼部作了侍郎。凌濛初五十中举
凌濛初五十中举
传说凌濛初五十多岁才中举人,为了这点功名,还差点送了老命。
这一年冬天,凌濛初上京赶考,信心十足,可偏偏遇上个贪财的考官。凌濛初没有送礼,又一次名落孙山。
凌濛初又气又恨,要找考官说理。半路上下起了雪,凌濛初见路边有个破草帽,就戴在头上挡雪。来到考官府,见门上贴着“爱才如子,执法如山”的对联,凌濛初顿时火冒三丈,上去“刷刷”添了几字,变成了: 爱才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这一下可惹祸了,几个家丁蹬蹬蹬跑出来,如狼似虎,把凌濛初押上了厅堂。
考官一看考生凌濛初头戴破草帽,气势汹汹地说:“我看你,头戴夏,脚穿冬,肚里哪有春秋?”
凌濛初两眼喷火,道:“我看你,面朝南,背朝北,心中光想东西!”
考官恼羞成怒,一张状子送到了刑部。刑部尚书一看状子,嘿嘿一笑,说:“木匠做枷枷木匠,斩!”
凌濛初早就呼说刑部尚书原先是个翰林,就叹了口气回道:“翰林监斩斩翰林,绝!”
刑部尚书一惊:这人出口不凡,定有隐情!就慌忙说:“慢!”把凌濛初重新审了一遍,立刻真相大白。刑部尚书马上给宰相呈文,要求赦免凌濛初。宰相也是晟舍人,早听说家乡有个叫凌濛初的才子,一看呈文,就连忙召见。他见凌濛初须发皆白,同情地说: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凌濛初悲愤地回道:
二人为天,一人为大,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宰相一听,唷,真是个才子呢!这对子含蓄地说出了科场的舞弊。于是就朱笔一挥,在刑部的呈文上批了个“准”字;并向考官推荐凌濛初为举人。考官见宰相推荐,不敢怠慢,但又不甘心,就说:“再出个上联让凌濛初对对,如真有奇才,就送他个举人。”
考官领着凌濛初来到一座孤山的小庙里。庙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个执刀跨马的泥塑将军。考官冷冷一笑,出了上联: 孤山独庙,一将军单刀匹马;
凌濛初淡淡一笑,向庙外一看,见河上有两个渔翁在钓鱼,眼睛一亮,从容地对道: 隔河对岸,两渔翁双竿垂钓。考官无奈,只好点凌濛初为举人。
no.8 刘墉山西认义女
刘墉山西认义女
一年夏天,刘墉带着家将刘青到山西私访。这天到了一处鸟语花香的所在,毒日当头,热得骇乎。二人感到大渴,便四处寻找水喝。正行间,见一村姑在井上轱水,刘青乐得一步三癫跑到井边,摸出钵子就向桶里舀水。“慢!你这人连句招呼都不会打,这水随便喝得吗?”“咋啦,还得花钱不成?”“钱不稀罕,讨水先得对诗,对得上喝菠萝蜜也不难!”刘青听了连忙说:“好,俺对!”村姑微微一笑连出四句:“哪样东西高起天,哪样东西矮起地,哪样东西苦中苦,哪样东西甜如蜜?”刘青嘻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上有瑶池高起天,下有龙泉矮起地,唯有黄连苦中苦,菠萝汁子甜如蜜。” “俗,太俗!另从孝字打头开。” “这……”刘青一听直挠头皮,张口结舌没词了。刘墉见家将出丑,赶紧帮腔说:“俺来对:孝顺爷娘高起天,后娘的孩子矮起地,无儿寡妇苦中苦,过门的新娘甜如蜜。” “嘻嘻,您老人家胡子一大把,学问还不浅呐,索性再考考你吧,听着,我出个上句。” 吕梁山前一门独户三进士; 刘墉立即对道:
齐鲁大地一山一水一圣人。村姑一听,又甩出一绝句: 传山西鬼君窃师扬四海;
联中的鬼君窃师分别指鬼师张陵,君师赵中元,窃师时迁。刘墉不慌不忙地对道: 话山东皇帝仙君震环天。
联中的皇指三皇,帝指五帝,仙君指泰山供奉的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那村姑听完对句,情知碰上了“大学问”,不再发难,拎起水桶扭头就走。刘青一看急眼了,“你等等,想打赖毛不成,快拿水来!”
“傻样,姑娘早把菠萝蜜泡好了,快领那位大爷随我来沙……”
第2篇:中国对联故事3则
中国对联故事3则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 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头、 柱子上的对 偶语句。对联 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对联故事3则 ,欢迎阅读。
(一)中国对联故事
相传,《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不仅能文善诗,而且还精通医理,他曾经就以对对子的方式,治愈了顽疾。
某天,和施耐庵比邻而居的顾员外来到他家,说儿子顾斐这些天卧床不起,想请施耐庵前往诊视。施耐庵慨然应允,来到顾家后,只见顾公子年约二十,可是却面色萎黄,精神恍惚,脉象细涩而无力,看样子病得不轻。施耐庵便耐心地询问病情,而病者却闭目答非所问,口中只喃喃地念道:“此木为柴山山出。”施耐庵听后,心中颇觉奇怪,这分明是个上联嘛,难道公子只是苦于无对,方才……于是他便对顾公子说道:“有对了!”顾公子悠然睁开双眼,只听施耐庵对道:“因火成烟夕夕多。”这分明是副绝对,顾公子一下子精神大振,竟坐起来喜道:“请问先生,‘山石岩前古木枯’,可有下对?”施耐庵略加思索,然后答道:“白水泉中日月明。”
顾公子听罢,竟忘了自己还在病中,他一边下床,一边吩咐小童招待施耐庵。此时施耐庵心中已是明了,他悄悄问顾斐:“敢问公子,是否有意中人出联相难?”顾公子两颊一红,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原来顾斐正是因为思虑过度而引发心病,此时心中块垒一解,“病”自然也就好了大半了。
故事虽小,可是却阐明了一个养生方面的大道理,那就是一个人如果过度忧思,势必会给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忧思成疾,就像故事中的顾斐一样。
(二)中国对联故事
汪精卫是人尽皆知的卖国贼。1940年3月,在抗日的危急关头,汪精卫卖国保身,投靠日寇,成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自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长。自此,汪精卫成了中国头号大汉奸,人民对他深恶痛绝。这时,有一位被称为“灵谷老人”的老者作了一副对联,“祝贺”汪精卫荣任主席:
昔日盖世之德,
今朝罕见之材。
从字面上看,这对联似乎在吹捧汪精卫,但依循汉语中谐音双关的方法来解读,“盖世”者,“该死”也;“罕见”者,“汉奸”也!
1941年的除夕,汪精卫见过他的日本上司,驱车回到寓所。辞旧迎新之际,他一时兴起,想效仿明太祖朱元璋写对联,以示与民同乐。在妻子陈璧君的提醒下,汪精卫想出了两句仁义之词,当即提笔在红纸上写下:
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
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
汪精卫一撂笔,他手下的人均赞不绝口,有人忙将对联贴到大门口。那天夜里,汪精卫特意赏酒给家中仆人、警卫,一干人不知不觉都多喝了几杯,看门的'警卫靠在门边打起了盹。这时,一个以卖字为生的前清老秀才从门口经过,见了大门上的对联,怒不可遏。老秀才把对联细看几遍,取出笔墨,在红纸上挥了几笔……
第二天一早,汪精卫还没起床,就听下人来报,说是大门口挤满了人,都在议论那副对联。汪精卫慢悠悠地下床来到阳台,见大门口果然人头攒动,便喜笑颜开,以为百姓是赞赏他的文采。不想,警卫一脸慌张上前报告……汪精卫一听大惊失色。原来,春联已被改动,其中的“民”字都多了个三点水,“为”字都加了个单人旁,经此一改变为:
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
开伪党伪国伪公之大业。
汪精卫羞愧难当,急忙命人撕下对联。据说,从此以后,汪精卫再也不敢写春联了。
(三)中国对联故事
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他上任之初,其父撰书一联相送:泪酸血成,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联语告诫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王法。否则到了那时,才醒悟到泪酸血咸、头有青天,悔之晚矣。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家教联语: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联句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殷殷期望。
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此联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因为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192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送别儿子出国留学时。特撰一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联语要求儿子做一个好人,必须经过锻炼,要有信心。在艰难中把自己磨炼成一个忘我的人。
郭沫若曾于1940年为其侄媳魏蓉芳题写一联:莫学芙蓉空有面;应效芬芳发自心。此联妙趣横生,用蜂腰格自然地嵌入侄媳名字,情深意切地教导她要诚实做人,表里如一,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
第3篇:中国对联
中国对联
对联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中国对联篇一:
1、花开并蒂;缘结同心
2、天成佳偶;金玉良缘
3、鸳鸯对舞;鸾凤和鸣
4、欢歌随凤舞;笑语伴龙腾
5、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
6、并蒂花开四季;比翼鸟伴百年
7、佳偶百年欣遇;知音千里相逢
8、良日良辰良偶;佳男佳女佳缘
9、彩烛双辉欢合卺;清歌一曲咏宜家
10、夫妻恩爱百岁乐;男女平等四季春
11、白壁种蓝田千年合好;红丝牵绣纬百载良缘
12、结一世姻缘山盟海誓;祝百年伉俪地久天长
13、良冶良弓喜箕裘克绍;宜家宜室欣琴瑟新调
14、同心同德参加四化建设;相亲相爱创造幸福家庭
15、喜酒喜糖办喜事盈门喜;新郎新娘树新风满屋新
16、相敬如宾
第4篇:对联故事
对联故事
华罗庚巧对钱三强
一九五三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贝时璋、吕淑湘等人。途是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三强韩魏赵,求对下联。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老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中国战胜日本侵略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辉煌战果。胜利的喜讯传到成都,全城顿时沸腾起来,人
第5篇:对联故事
对联故事
以故事为背景产生的对联不少,其中的故事更是有趣,流传至今。
对联故事篇一
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对联故事篇二
戏答乾隆
朝乾隆年间,刘凤诰殿试考中进士。当时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