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会看病》教学设计、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及反思
俞金玲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浏览等方法,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艰涩”等词语的意思,借助“按图索骥”一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还原感受,走进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的内心世界,领会作者在表达母亲心情时将“愿意”“不愿意”交叉描写打到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
3、通过互文阅读,自主建构,认识到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在表达母亲时将“愿意”与“不愿意”交叉描写引起读者认知冲突的方法;认识到母亲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第一组:打蔫儿、拖沓
这是形容谁的?(生病的儿子,人在生病时往往是怎样的?显得没精神,步子沉重„„这两个词正是描写出了儿子病时的模样。)
第二组:喋喋不休、忐忑不安、大吃一惊、雪上加霜、来日方长、聊胜于无、按图索骥。
运用是最好的理解。请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列句子中。
(1)、明天我要参加期末考试了,妈妈()地说着,要我仔细审题,要我把字写工整。
(2)、小月的妈妈长期卧床不起,全家的生活靠爸爸一人支撑,最近,爸爸也得一场重病,这对他们一家来说真是()。
(3)、都快六点了,妈妈还没有回家,我望着黑沉沉的夜空,()地想:“怎么还不回来?难道出什么事了?”
2、抓重点词语初知课文内容 出示:按图索骥 请学生从字面上猜词义,生讲述“按图索骥”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看看这个词在文中什么意思。(是按照母亲给他的路线去看病)
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二、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1、课文导读:谁来读读课文导读,它能帮助我们在刚才的基础上更好地读懂这篇文章。(出示对话,指名读)
2、这一段对话是母子二人的,他们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学生畅所欲言:极度依赖母亲的儿子,看似狠心的母亲,令人不可思议的母亲)
3、默读课文,思考:面对生病的孩子,你赞同还是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我怎么能够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4、作为母亲,她到底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交流汇报)
三、品读人物内心
1、师:这种愿意与不愿意一直煎熬母亲,达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呢,指名读(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给坠组个词
生:坠下、摇摇欲坠、坠落、坠毁
师:给你什么感觉?(恐惧)谁又能说这复杂而矛盾的心路历程,对母亲来说不是一种磨炼呢?请看(出示“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母亲并未生病,可为什么 “倚”在门上?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四、课外延伸 师:还有一件发生在母子之间的事,快速默读第166页的《剥豆》。看看与本文有何相同之处?
生:母亲矛盾的心理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师:这也许就是全天下母亲的心理常态,正如两篇文章的结尾,出示“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配乐朗读
有人问,母爱是什么?我想说,母爱是甜甜的吻,是慈祥的目光,是鼓励的话语。不,不完全是这样,母爱还是严厉的批评、是谨慎的责罚、是勇敢的放手,它有千万种表达方式,却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爱。
师生一起朗诵纪伯伦《论孩子》节选。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俞金玲
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是明白的:锻炼孩子生活的能力,生存的能力,但是要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的,似乎有些“残忍”。当然,课文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课文内容首先震撼的是我。对于孩子没病没灾时都舍不得锻炼孩子的家长来说,启迪意义尤其必要。由此,我在想: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应该怎样从小且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呢?我们现在的家长怎样做父母才称职合格呢?我在思考着,寻找着,追问着,更在不失时机地学习着,但却收效甚微。本文给了我一些答案和启示,细细忖度,小有震撼焉。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和自读课文《剥豆》有共同之处,体现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感知课文,初步解决字词,并于课堂上创设检测环节,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接着,通过“按图索骥”这个关键词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过对话式课文导读,让学生对母子二人有初步印象,然后讨论母亲究竟是否应该让生病的孩子去独自就医,以及母亲是否真的愿意让孩子去独自看病,这两个问题引导孩子逐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
再加上与《剥豆》的对比阅读,更是激发了学生对母亲那种良苦用心的理解,可以看出,学习这篇课文的必要性和时效性。
是的,我们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在当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不会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的。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家长也能像文中的母亲一样为孩子多创造一些独立生活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也早早地学会自立自强。
2016-10-14
第2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设计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学会看病》,《学会看病》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儿子独自上医院学会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叙述描写。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阅读提示,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 认识11个生字,学习新词。
2.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因为本课是以母亲的口吻写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些差距,所以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为: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浓浓的爱子之情。在这里我为什么没有用“理解”而用了“读好”这个词呢?(教参上是“理解”)怎么样才算是“读好”了呢?我认为读好不仅是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课文的味道,读出情感。所以我觉得“理解”是“读好”的目的,“读好”是“理解”的前提,“读好”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这样安排教学就利于学生在读中理解。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我希望能站在“生本”的.角度,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过客”,教学反思《《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通过“读”与“说”,“读”与“悟” ,“读”与“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以对母亲和儿子的印象为线索贯穿其中,学生每读一次课文,就会对母亲和儿子印象有所改变,直至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变化是因为母亲有一颗爱子之心,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后,我觉得课堂上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读”的训练仍不到位。
作为阅读教学,大家都知道“读书是第一要务”,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很多时间,也采用了不少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看,读的效果有了,学生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没有读好,学生的感情朗读没有到位,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好好去引导。
2.课堂的深度不够。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就是让学生把学完这课后的感悟写下来。说实在的,我很期待孩子们写出多角度的、个性化的感悟。因为这是情感的升华,是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的一个很好的连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由于时间调控不好,孩子们刚要写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只好把这个练笔留作了课后练习,失去了一次倾听孩子心声,领略他们智慧火花的机会,也使得整节课只停留在读懂文本之中,练习书面表达没有到位。这也反映出了我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还不够。
3.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够吝惜自己表扬孩子的语言、动作,哪怕是一个微笑。这节课上,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但我对他们的评价、激励不及时,或者是语言不够多样化,这一点我要向组里的各位优秀教师学习。
第3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拿到文本,我就在想,这篇课文,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从“姓语”的角度上可以学到什么?
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其实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学生读了之后就能体会。分析文体后不难发现这篇表达方式的特别之处就是母亲矛盾的心理历程,始终有两种声音在母亲的心理: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不应该让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更妙的是:在本学期选读文《剥豆》里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式。而且都是毕淑敏的文章。所以备课时我就把学习作者抓人物矛盾心理表达爱作为本文教学的重难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通过品词析句感受母
第4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课后反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学会看病》。课文详细描述了一位医生母亲,在一次发现儿子感冒了之后,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家里给孩子开药,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医院看病的一系列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过程,表现了母亲柔肠百转的舐犊之情,成功刻画深明事理的母亲和独立自强儿子的形象,揭示了为人父母,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得到磨炼,同时使自己更加成熟的人生哲理。文质兼美,情感细腻。编者意图有二:一是围绕单元语言训练点,进一步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一定的描写方法,表现父母之爱的;二是围绕单元主题,使“父母之爱”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呈现,主题更为丰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
第5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是明白的,锻炼孩子生活的能力,生存的能力,但是要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的,似乎有些“残忍”,当然,课文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课文内容首先震撼的是我。对于孩子没病没灾时都舍不得锻炼孩子的家长来说,启迪意义尤其必要。由此,我在想: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应该怎样从小且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呢?即我们现在的家长怎样做父母才称职合格呢?我在思考着,寻找着,追问着,更在不失时机地学习着,但却收效甚微。本文给了我一些答案和启示,细细忖度,小有震撼。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看似“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