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重点字词
沧海(cāng)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
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萧瑟(sè)枯藤(téng)澹澹(dàn)
一、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临:碣石:何:澹澹:竦峙:
萧瑟:行:若:星汉:灿烂:幸:至:以:咏: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主旨: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
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二)熟悉诗歌。
(三)理解字词。
次:客路:行舟:潮平:风正:
悬:残夜:乡书: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主旨:
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五)欣赏诗歌
1、《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主题归纳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四、写作特色
《观沧海》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次北固山下》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五、布置作业:
1、默写与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
惜缘
第2篇: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
教学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古体诗:诗歌体裁的一种。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学法指导:
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学习内容
一、基础梳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
(jié)石 sǒngzhì()
(cháo)平
归yàn()
水何dàn dàn()()
xiāosè()()2.解释词意 澹澹: 竦峙: 星汉: 杨花: 客路:
二、课内探究
3.用/划分这诗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读《观沧海》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5.《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6.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8.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分析其首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9.《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三、能力训练 11.请尝试写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1.沧 碣 竦峙 潮 雁 澹澹 萧瑟
2.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银河;柳絮;旅人行的路
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7.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8.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10.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11.略
第3篇: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
第4篇: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
第5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诗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培养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
情感体验点:
1.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2.欣赏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叙事写景的哲理美和侧面点染的烘托美。
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
教学方法:通读每首诗,感知诗句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