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古典诗歌教学探微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学习古诗词对陶冶人的性情、涵养和心灵有重大意义。但现实中古典诗词却与我们渐行渐远,作为社会层面的诗歌阅读呈现出一种式微的态势,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层面的诗歌教学呈现出弱化。我们在中学古诗教学的高峰下艰难攀爬,经常陷入种种误区。比较突出的是把古诗词等同于文言文来教,注重于“解释”和词语的分析。诗歌教学失去了它的特质,学生也无从感受诗歌凝练含蓄、意象独特隽永等的特点,自然也不能达到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品位的目的。
为此,让诗歌回归“诗性阅读”是当前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情感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的阅读。诗歌的特质是什么呢?白居易《金针诗格》认为“诗有三体”:“有窍、有骨、有髓,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所以回归“诗性阅读”在教学上应该是引导学生打开所有的生命感官,着重理解诗歌的外形特式、意象本身和语言本体,在对语言和意象的专注探究与重新体验中,得出“思想”或者引发自己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激动,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现结合语文学科培训中的课例,谈谈 “诗性阅读”的做法。
一、以声律为窍,涵咏吟诵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命脉,古诗词没有被人吟诵或朗读,就像没有弹奏的曲子一样,是僵死的,无法鲜活起来的。“以声律为窍”是把诗或词的韵律当作窍门。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是声音的组合,古典诗歌的吟诵是根据声音的节拍、平仄的变化等有长短和高低的区别,将感情借助旋律表达出来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诗词声律融合进诵读中,就会收到“成于外,而化乎内”的效果。
案例一:《过零丁洋》的诵读指导片断
师:这首诗押什么韵?
生:经、星、萍、丁、青。
师:押ing韵。古诗讲究格律,不同的韵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开口音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受。ing韵主要元音是“i”、发音时口腔是闭的。你们觉得会抒发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
师:ing韵宜于表现哀切抑郁、悲愁细腻的感情,恰好跟诗人要传达的哀伤悲痛的情感相契合。所以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怎样?
生:低沉、抑郁、悲愁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种感情基调读出来。
(生读,感情较到位)
师:诗歌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生:对往事的回忆。(师趁机板书:忆往昔)
师: 对往事的回忆,怎样读?语速上要怎样处理?
(一生以缓慢的语气读)
师:从诗歌平仄协调来考虑,我们可以把这句读得更到位。
屏显: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平声声调高,仄声声调低。吟诵的规则是: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的平仄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声,声音稍延长,仄声稍短促。(师示范)
(抽读、齐读,读的效果不错)
师:那颔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一种凄苦的情感。(师板书:感凄苦)
师:该如何处理颔联的朗读节奏、语调?
生:我觉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语气要缓慢,还应该读出重音。
师:很好,你已经读出了节奏,还关注到重音。重音怎么处理?
生:重音要落在“破碎”“飘”,“浮沉”、“打”上。(生读,全部是提高音量读)
师:你已经有意识地读出重音。但重音不一定要重读,也可重音轻读,也可慢读,也可虚声烘托、在重音字前后稍做停顿,甚至是声音的颤抖。(师示范诵读,读得很有感情)
(反复引导学生读)
师:颈联与标题有什么关系?情感是如何的呢?
生:似乎更深一层,很悲痛,国恨家仇,身陷囹圄,又无回天之力。
师:(师介绍诗人身为阶下囚背景)他感到孤独无助,对自己国家行将覆灭的朝廷担忧、悲痛,但却又很无奈。(板书:诉悲恸)吟诵时应当有何表情?重音如何处理?
师:(指导读声轻气多的声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情充沛,“说惶恐”“叹零丁”甚至读出了颤音。)
师:悲恸之情真是令人潸然泪下啊!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生读,注意节奏、音韵、情感,读得十分到位)
笔者以往所见的诗歌教学中的朗读大多流于形式,教师要求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情有味。如何读教师却缺乏指导,整堂的诵读也就在原有的水平上流于形式。这个案例中教师尝试着从古典诗歌的声律角度去指导学生吟诵,将音韵知识、重音、平仄、节奏等适时引入课堂,有意识地体现了诗歌外形上的特质。指导有法,示范有味,在每联的诵读指导中都落实不同的要求,各有侧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学生也获得了对诗歌的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走入诗的意境。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平长仄短”来读,否则,就显得太单调枯燥了,也不能表现感情的变化。掌握基本节奏的声调高低后,不但要根据内容不同,做到“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同时也要注意脸色与眼神、体态与气息等。下面《使至塞上》课例中教师也是引进了诗歌格律中的平仄知识,在引导平长仄短的读法后,进一步指导强调要注意脸色、眼神、手势、体态与气息,通过加语气词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体悟。
案例二:《使至塞上》片断
师:读“单车”,心里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中孤独的、随从不多的队伍,因而有了凄凉孤苦之情。
师:单——车——(延长,无奈自嘲)。
(生读)
师:征蓬是飘飞的,要想象眼神随着飘飞的蓬草而飞。征蓬,声音要延长,想到自己的无依无靠,音随蓬草不见而消。
师:归雁(抬头,想象看到雁群北归,而我却又归向何处),音随雁走而消。
师: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如果加一个叹词,你会加哪里?
师生讨论后:征蓬出汉塞,(哀叹,唉……)归雁入胡天。
师:“孤烟”让人觉得伤感寥落,要读得低沉延长。落日的“落”字,速度加快(加手势)。老师同样用了加语气词的方法,讨论后明确:(顿,深吸气,啊……)大漠孤烟直,(再吸气)长河落日圆。教学生配以手势读“大”“直”、“长”、“落”。
二、以物象为骨,感悟诗意
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诗歌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性因素。诗评家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或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或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或暗示着深刻的哲理,这种思想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就是意象。
意象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因而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比较固定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通过文字来识别诗歌的意象,经由意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回归“诗性阅读”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各种意象,反复揣摩体味意象的内涵特点,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顺利地感悟诗意。如学习陶渊明的诗歌时,要让学生抓住他在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内涵丰富,新奇独特,体现了他清高贞洁、自由理想、率真自然的情怀。
案例三:《饮酒》片断
这堂课上教师紧扣诗眼“悠然”,在“品味悠然,解读避世”的环节时,先引导学生品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会诗人的悠然之情;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体会悠然之景。接着抓住“心远”解读诗人拥有悠然之情的原因。最后解读“真意”。
师:“诗的思想是从血肉凝成的诗的意象里流出来的”,我们不妨抓住意象来品读他的真意。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师生找出以下意象:菊、南山、飞鸟。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菊:象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南山即庐山,是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飞鸟:是陶渊明自由无羁的心灵追求的象征。)
师:从这些意象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绪?
生:退出官场,追求自由,归隐自然。
师:是啊!在官场,在世俗,在乱世,他觉得真如“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在许多作品中借“飞鸟”这个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
出示幻灯片:《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知还” ;《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师:鸟还哪里?人还哪里?独自还吗?
生:没有,相与还。
师:“相与”什么意思?
生:成群。
师: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应该返朴归真,为何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不肯投入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现在知道“真意”指什么了吗?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秘匙。抓住“菊”、“南山”、“飞鸟”等意象,让学生触摸到陶渊明的内心“真意”。不光陶渊明的诗作中有许多固定的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也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成了某种情感的载体。如果我们熟悉这些传统意象,就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帮助。如,草代表生命力强,生生不息;梅象征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梧桐”表达凄苦之情;“杨柳”有惜别、伤感之情;“东风”往往代表生命力和希望;“西风”则往往象征肃杀、衰败、萧条。
揣摩意象的方法很多,有上述课例中的以诗解诗,勾连比照;有联想想象,描摹画面;也有参考公共意象等等。“诗性阅读”的教学原则就是立足诗歌意象本身,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叩开意象之门,去发掘意象的内存涵义。
三、以意格为髓,品味诗境
“以意格为髓”是诗词的第三体。意格在诗的创作之中是比物象和声律更重要、更关键的要件。“意格”为何物?“意格”是诗人独特的价值模式和思维方式,是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才华以及个性风格在进入创作时的一种状态。不同的诗人因各自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 艺术修养和感悟能力的不同,对不同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领悟,因而进入诗域的方式不同。作者有什么样的`意格,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即“始于意格,成于字句”。
诗歌教学的“诗性阅读”就是要引领学生尽可能地贴近诗人,进而悟出诗人的“意格”。品读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情哀怨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诗人感世伤情的意格;品读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瑰丽阔大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李白豪迈洒脱的意格;品读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闲适淡雅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体悟出诗人淡泊不伤的意格。而如何实现“以意格为髓,品味诗境”呢?这就需要通过含英咀华、咬文嚼字,不断推敲、品味诗词的用字,只有这样才能触摸到意格,理解诗词的精髓。
课例四:辛弃疾的《鹧鸪天》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春天?
生:柔桑、细草、蚕种、桃李、荠菜花。
师:可是“斜日寒林点暮鸦”让人感觉是萧瑟的,你觉得应该是什么色调?
生:灰色调。
师: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哪句的感觉很像?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这句中哪个字打破了沉寂?
生:“点”,使画面有了生机。
(师为引导学生感受此句的“点”的效果,屏显材料《鸟是树的花》中的一段话。请生读,评价生的声音像春天的声音。)
师:类似“点”字这么传神的字词在其他词句中还有吗?
生:“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拟人化,使场景有了生机。
师:换成“长”字如何?
生:没有诗意,用拟人更有诗意些。
生:早春生机勃勃,更有动感。
生:表现了春天的力量,“破”字表现了生命的力量。
师:你的语感真强。
生:“破”是一下子出来,没人注意到什么时候长的。
师:“破”让人感觉到春天是不知不觉地来到身边,有动感。“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破”是开口音,要念得有力量。(生读)
生:还有个“平冈细草鸣黄犊”的“鸣”很传神,写出了小牛很欢快。
师:小牛为什么“鸣”?
生:有鲜嫩的绿草吃了。
师:想象一下,小牛在平冈上是怎样的情态?
生:它们在到处跑,欢叫、撒欢。
师:对,“鸣”虽然是声音,但一经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绿草冈,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古人创作诗词时强调炼字、炼句,往往巧用一字或一句,境界就会大出。课例中教师紧抓传神的动词“破”、“点”、“鸣”,仔细咀嚼,巧妙引导,运用了换词比较、想象描摹、链接材料等方法,多层次、多角度,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诗境,体悟诗人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感受诗人罢官归乡时居然能将春色尽收眼底的沉重不伤,积极顽强的意格。
诗歌教学中我们要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技巧,进而读出其中的意境。如李白的《行路难》用一连串的动词“停”“投”“拔”“顾”,写出诗人面对丰盛的酒宴却食不下咽的矛盾心理。《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组成的意象形成一种孤寂的氛围,表达诗人的愁绪。《使至塞上》的“直”、“圆”等修饰词营造了开阔宏大,雄厚壮丽的意境,传达了诗人顿悟豁达之情。“诗性阅读”即是如此,把所有的生命感官打开,于细微处把玩一个叠词、拟声词、颜色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最有表现力的数量词和虚词等,引发我们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激动,从而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歌教学呼唤回归“诗性阅读”。诗歌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换个思路,遵循“诗性阅读”的教学原则,关注诗词的感性形式,立足诗词的意象和语言本身,品读意境,探触诗人的意格,把人的体悟性的东西(情绪、情感、想像、直觉)激发出来,那么学生的心是温润的,诗词也会焕发出应有的光芒。当然要想进入诗歌鉴赏的自由王国,则需要教师深厚的素养,并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诗性教学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王荣生等著。语言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周进芳。始于意格 成于字句——浅谈意格、意境与创作之关系.作家,2008,(22)。
第2篇:寻找诗性的回归——诗歌教学策略探微[全文]
寻找诗性的回归—— 诗歌教学策略探微
张
彩
红
定州市东亭镇初级中学
寻找诗性的回归——诗歌教学策略探微
定州市东亭初级中学 张彩红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写诗难,读诗亦难,诗歌教学尤其难!诗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在当前诗歌教学中,不少课堂教学思路依然机械陈旧,文本解读粗浅鄙陋,诵读不足,分析有余,学生与诗歌渐行渐远,因此寻求诗歌教学的策略颇有必要。
一、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诗词的特点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蕴了深广丰富的内容,而其语言却往往是精微巧妙的,尽管这为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欣赏空间,但对于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认知世界的桥梁。
在新科标的背景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诗词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传统的教法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多媒体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二、涵咏诵读,意到情浓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诗歌诵读注重情理,悟得诗情,晓得诗理,方能入味。朱自清先生在《诵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读’原是‘抽绎意蕴’的意思,默读只是‘玩索义蕴’的工作做得好,只有朗诵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新诗不要唱,不要吟:它的生命在诵读,它得生活在诵读里。”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只要抓住了诗歌的特点,上课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对于语言指导诵读,才能够走进诗歌的内核,感受诗歌的魅力。诗中或轻快或沉滞,或舒缓或急促的节奏韵律变化,反映着诗人情绪的起伏波动。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进入诗歌的意境,更好的品味诗歌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自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使学生通过诵读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歌的意境,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放到课堂的第一位,所有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多诵读,多体验、多感动。把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成就自己。最后达到理解诗歌主旨,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意境,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这一最终目的。
诗歌的涵泳诵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也就是“三读”。一是“粗读”:自由阅读全诗,达到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目的。二是“研读”:带着问题,局部诵读,以读来带动赏析。三是“美读”:带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体味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营造的意境,达到“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境界。
三、发挥主体,互动教学
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更新教育观念,确定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发挥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录音朗读诗词是实践的一个好方法。让每个学生备一盘磁带作为诗词预习之用,要求将诗词制成朗读录音,课前用几分钟在全班同学面前抽查一、二个学生的录音,当堂播放,评论、打分,学生听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我的声音”,其乐趣无穷。此时学生又俨然成一个欣赏者,自己去体会诗词的感情色彩及分寸,去鉴别自己的朗读与作品原意符合不符合,去评判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劳动收获的欢愉可想而知了。用录音训练朗读的方法,可以达到的效果有:①熟悉诗词;②引起对诗词的兴趣;③进入诗词的意境并加深理解;④产生疑问,引起思考;⑤养成认真读书、勤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⑥培养了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环节,自己检查学习质量,自己品尝学习成果,自己决定成功标准的自理自制能力。
诗歌内蕴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高潮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诗般年华,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朱光潜先生曾说:“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可以使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珍视友谊,思考时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
第3篇: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让诗歌教学回归本位
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清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上获得了不少启示。下面就诗歌教学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在此新形势下,教师要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位。
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初中时第一次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断肠人”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
第4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一首好诗就是一个世界,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其间的醉心之作,帮助学生通过有益途径品读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对于教学方法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情读:无情岂能动人
不带感情不读诗歌,无情岂能动人?
尽管古典诗歌历时久远,今人阅读起来不易理解,但还没到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初读诗歌我们还是能领会其中的情感的。比如在教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伤感。我提醒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涵咏诗句,让学生在读时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让学生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由
第5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锦集12篇)由网友 “钰钰钰HCY”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微论文
一首好诗就是一个世界,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其间的醉心之作,帮助学生通过有益途径品读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对于教学方法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情读:无情岂能动人
不带感情不读诗歌,无情岂能动人?
尽管古典诗歌历时久远,今人阅读起来不易理解,但还没到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初读诗歌我们还是能领会其中的情感的。比如在教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伤感。我提
第6篇: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
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
动物依赖本能自动地生存,饿了就觅食,困了就睡觉,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生的烦恼和死的恐惧,没有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忧虑、苦闷、悔恨、孤寂、失望……而这一切,恰恰是人的宿命!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这种思考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个体生命是那样的短暂而艰难,又是那么的虚幻和荒诞。我是谁?为什么要在一个偶然的时间里把我扔进这个世界,又在一个不可期的将来把我抛出这个世界?活着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找不到理由,那么,它就会成为死亡的理由。任何事物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会赋予它意义;人的存在也是这样。诗人的存在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价值,诗歌所捍卫的正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为什么需要诗歌?说到底,就是为生命寻找一个理由。
李白的
第7篇:回归诗歌
回归诗歌
连绵不断的晴天
在时代滔滔不绝的叙事里面
舒展,盛开
漫延向着远方
谁也不知那里的海天深处
老鹰的飞翔
不紧不慢飞舞着
渴望了
又失望着的目光
羽毛的一根根飘落
成了一个时代
最时髦的摆设
不断展示
连绵夸耀
肉体向北
灵魂挣扎着朝南
老鹰不失精彩的表演
硬的部分代表富贵
软的颜色表示温情
剩余出众多的山峦
面对宽广的旱季
山沟不小心触着了
晌午边上的巍峨
忍不住喷出几股泉流
喘着粗气硬要长出几朵碧绿
装饰着日子的寂寞
终于是白的更白黑的更黑
心慌慌的
山脚被成片的荒田
阻击在枯河的北边寸步难行
眼望着冬季将至
不加选择长出密密麻麻
杂乱的草木花花绿绿
遮盖住决策的愚蠢热闹烘烘
你别无选择
葬事从来就是喜事
喜事难道不应该庆祝
只能从山顶不断增加兵力
不计后果
堆砌出好看有威力的一招
泰山压顶、大浪陶沙
或者鹏程万里
老鹰几次睁开眼睛
眼睛很快就填满了
枯死的老松
病死的湘
第8篇:回归诗歌
回归诗歌
我从春天栖息的城市
迁居到忠孝文化之城
从索玛花盛开的地方
来到岷江流经的地方
我从美丽多情的彝乡
来到闻名的长寿之乡
月城是我生长的地方
寿乡是我儿时的摇篮
日久他乡已胜似故乡
而故乡却遥远如他乡
一首深情的'《幸福长寿》
让我的心灵得到回归
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回归
故乡已在梦中萦绕几回
我犹如迁徙已久的鸟儿
飞回了寿乡温暖的怀抱
回归不需要任何理由
热爱和乡情就已足够
只想听听岷江的涛声
只想看看月上柳梢头
祝愿你幸福幸福
祝愿你长寿长寿
只一曲《幸福长寿》
已温暖我的心田
经不住故乡声声召唤
我毅然踏上了归途
落叶最终还是要归根
只有这里才是乐土
回归,回到故乡怀抱
回归,给心找个家园
回到离别已久的家乡
从此就告别了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