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孟郊游子吟创作背景
孟郊游子吟创作背景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贞元十七年(801年),50岁的孟郊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2篇:孟郊游子吟创作背景是什么
孟郊游子吟创作背景是什么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孟郊游子吟赏析
游子吟是孟郊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诗中展现了骨肉深情,先来看看游子吟。
游子吟(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正在忙活
孩子即将远行母亲要赶制新衣
在临走前母亲一直忙忙碌碌希望将新衣缝的严严实实的
因为担心孩子一去不知何时是归期
子女的孝心就如小草一样微弱,这样的孝心怎么能报答的了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呢?
读完游子吟发现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只有淳朴素淡的语言,但是却饱含深情,情真意切,拨弄着万千游子的心。
游子吟的`主题思想很简单,那就是母爱,孟郊将母爱的伟大情真意切的吟颂给世人听,情感朴素却真挚。开篇两句人与物皆备,母与子,线与衣,用线将骨肉之情连接起来,中间一句描写母亲穿针引线缝补衣服的场景,将母爱刻画的异常深刻。母子两人无话语,无泪水,但是感情呼之欲出,扣人心弦。最后两句情感得到升华,用小草的微弱来形容子女的孝心,用春日来比喻母爱,春日照大地暖小草,小草怎么能报答春日呢?
孟郊游子吟创作背景是什么?
孟郊的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早年参与科举考试但是屡试不第,到了46岁的时候才中了进士,中进士后得了个溧阳县尉的工作,这是一个小官,他的抱负没有得到施展,在此期间孟郊作诗为乐,不免公务荒废,后来这种情况被领导发现,于是另派一人担任县令并将他的俸禄对半分,这让孟郊的生活更加困苦,后来孟郊罢官,游子吟就是在溧阳当县尉的时候所创的。
【词句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吟
游子吟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1] [2]
【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孟郊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游子,他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漂流在外的游子无不想念在家的老母,母子分离的场景最为痛苦。孟郊理解这种感受,所以将离别时最普通的场景作为开篇从而引发共鸣。
关于孟郊游子吟赏析,孟郊游子吟创作背景是什么?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游子吟是一首赞颂母爱的作品,在孟郊的笔下母爱真挚而伟大,语言朴素但是感情却尤为细腻,堪称是不朽佳作。
第3篇:游子吟孟郊的背景
游子吟孟郊的背景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游子吟孟郊的背景,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人生失意多悲秋,人生得意又如何?一位中唐诗人在他的人生巅峰时,以这样的诗句进行了诠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单从诗句看,这是一个风光无限,人生赢家的写照。但人生福祸无常,现在的喜悦不一定就是明天的主旋律。今天我们就来扒扒这两句诗歌的前世今生,也让我们对人生沉浮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两句诗的作者是中唐著名诗人孟郊,这个名字在灿若星辰的唐朝诗人中并不突出,但提到他的另外一首名作“游子吟”,你不会再感到陌生,后两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