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9 08:04: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

《望庐山瀑布》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那么,《望庐山瀑布》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一、教材分析:

(一)、[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二)、[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四、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

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

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

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汇报中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言、补充的机会)

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三)、了解诗人:

过渡语: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于李白生平的知识呢?

第2篇: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

充分自主读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景、情一体解读。以“读→想→悟→背”学法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滚动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庐、瀑、炉”3个生字。

2、朗读、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幅自制的庐山瀑布图、有文字的资料、教师创写的几首诗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为学生加油、鼓劲,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引旧入新

1、谈话激发学生背诵二年级时已学过的一首古诗《夜宿山寺》:

⑴ 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⑵ 说说此诗是谁写的,是抓住哪一个词来写的?

(高)

⑶ 你认为李白写的诗有什么特点?

(想象丰富,气魄雄伟)

2、过渡引入: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一下诗人的这种浪漫的风格。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写景诗《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3、读课题:

学习生字“庐、瀑、炉”,并辨别“庐”与“炉”。

4、回忆、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及方法:

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⑴ 学生回忆讨论。

⑵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板书“读、想、悟、背”。

三、读读诗

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

1、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2、教师范读。

3、指导朗读,师生同读。

四、抓重点词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释疑:

⑴ 独自在诗中找出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弄明白后,再把记号改成“ ”笑脸,让生感受读书的快乐)

⑵ 借助注释、字典和相关资料自主释疑。

2、合作探究:

⑴ 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

① 说说哪些词句你读懂了。

② 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解决。

③ 感受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⑵ 全班交流:

① 质疑问难。提出在小组内还没弄明白的地方,大家来帮助解决。

②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③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结合诗文画面说。

④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总结全文。(略。边总结边板书)

4、鼓励学生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5、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五、背诵诗

1、指导感情背诵。

2、自由试背。

3、师生齐背诵这首诗。

(回味诗意,整体感悟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看着画面有感情地背诵)

各位小诗人,我们已经来到庐山脚下,请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吧。

(齐背诵)

4、我们再用歌声来赞颂庐山瀑布的壮美吧。

(师弹奏,生齐唱)

六、延伸拓展

1、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们一定从《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品味到了词句的精美,也受到了诗人大胆夸张、想象手法运用的启发。用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最美好的诗;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想象中的壮丽雄伟的庐山瀑布图奉献给大家,让老师和同学们与你同分享创作的愉悦。小诗人,小画家们快快行动吧!

2、展示老师创写的几首小诗:(起一个鼓舞、抛砖引玉的作用吧。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都能写,我也能写)

学完了这一课,老师写下了这么几首小诗,和大家交流交流,请同学们与我同享写诗的快乐吧。

【板书设计】

香炉 紫烟

见 瀑布 前川 雄伟壮观

飞流 三千尺

感 银河 落九天

【另附教师创写的小诗】

花 校园 花坛

迎春花开报春来, 旭日东升照校园, 红花黄花紫色花,

荷花高洁尘不染。 学童求知上学来。 小草铁树白玉兰,

八月桂花十里香, 书声琅琅歌声扬, 棕竹含笑紫丁香,

腊梅怒放傲雪霜。 尊师爱生互敬爱。 园丁耕耘在花坛。

松柏 春 春天

北风狂呼啸, 春暖回大地, 春天多美好,

隆冬雪花飘。 鸭子水中戏。 花儿在欢笑。

风雪重重恶, 小草探出头, 蝴蝶花间舞,

松柏挺直腰。 花儿笑如意。 鸟儿在歌唱。

第3篇: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山前面的河流。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二)、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初中语文《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三册第十七课《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

二、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三、学情简析:

随着市小语会“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的开展,株洲市的二年级小学生均可以背诵二十首左右的古诗。《望庐山瀑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是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学生更是知之甚少。

四、设计思路、

1、 反复吟读,是本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在本课设计时,“吟读古诗”是贯穿全课的主线。首先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感悟诗情,理解古诗意思,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登鹳雀楼》。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望庐山瀑布》。认识“庐”字。

去过庐山吗?出示课件,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

2、还学过李白的那些诗?解题: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赞誉。本文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隐居在这儿,所做的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二、学习古诗

1、出读古诗,自学生字。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自读和生字有关的词。

(4)开火车、巩固生字。(培养学生自己学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范文

《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范文

一、揭题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庐l*

紫z!

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瀑布》与《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瀑布》与《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庐山瀑布优秀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