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教学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8 08:09: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小学生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生朗读教学论文

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生朗读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 要】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朗读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朗读;情感;想象;作用

语文学科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朗读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形式之一,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因此,语文课堂要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一、把朗读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设置情景,激起感情共鸣

语言教学要以读为本,“正确、流利地读”才是学生把握文本思想的基础。老师应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理解,用自己的话来改造原文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让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发生“碰撞”。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如在上《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就指导学生通过读意会课文内容:1.初读。读通全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2.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3.精读。欣赏课文精华。让学生反复吟咏、体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遣词,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建功立业未遂、立志漫游、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学生在品读之时,情感也得以升华。

同时也要求老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在“特殊”课上“示范”朗读课文,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如在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人的感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悼然自伤之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寓的悲凉之情。

二、恰当朗读,诱发想象,再现形象美,启悟人性美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绘,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

通过对文字加以的联想和想象融入到朗读之中,人物形象之美赫然树立。如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显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

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启悟人性之美。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

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假如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启动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

朗读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既能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也能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所以说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让老师做到“润物有声”。

【参考文献】

刘国正,陈哲文。语文教学在前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00-204

张连元。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5

第2篇: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赣榆县赣马第二中学 222124 李学诗 ***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实践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借助于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语感鉴赏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当重视朗读,因为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朗读这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心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地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晕头转向,有时是没有什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材缺乏感知不熟悉课文,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

二、朗读能加深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地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巨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1 尽管我们在默看一篇文章或诗歌时也会受到感染,但当我们把它读给别人听时,就不一定能感染听者了,这就是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在起作用。

四、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之所以重要,我以为有三点:一是它的示范性,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好课文。二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三是它的感染性。这第三点是尤为重要的。可以想见,老师范读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无疑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便于朗读,我国最早的诗歌得以流传到现在,起初就是靠朗读和传唱才实现的。可以说,诗歌是朗读的文学,朗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朗读有助于对诗歌意境地把握和意象地领悟;朗读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朗读与之相伴的既有文学的鉴赏又有情感的体验。一首富有激情的诗歌,不通过朗读来鉴赏它,那是不可想象的。朗读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读,在我国的过去,几乎是唯一的办法。过去的私塾先生,无论学生多少,总是抱着一本书,咿咿呀呀地读,边读边背,先生几乎是不讲的。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对朗读教学也有独到地研究和精辟地见解。叶老常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叶老对吟诵有极高评价,认为吟诵能使内容与理法化而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是学习语文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正是对朗读的重要作用的精辟阐述和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使语文的教和学,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朗读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力的武器。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来少,甚至听不到了。条分缕析的讲解充塞课堂,以讲代读,一讲到底,朗读已无立足之地。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课堂上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卖力地讲,学生则被动地听。尤其在农村初级中学,朗读普遍不被重视,似乎已成为多余的了。而朗读的被忽视,并不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教师不重视朗读,忽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善于朗读。

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呢?

一、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三、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四、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分马》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五、课外可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既可对朗读水平进行检查评估,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勇气和自信,有利于全面素质地提高,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3 也无疑是极大地促进。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

第3篇: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重视读法指导、重视教师范读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首先教师要重视读法指导,其次重视教师的范读。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近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小学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朗读教学论文

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关于小学朗读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朗读能力对于一个人的能力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朗读能力强的人表达能力就必然会很好。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可以充分表现出一个人的魅力,所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对学生们抓起,督促他们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培养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朗读;小学语文;兴趣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学生朗读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朗读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