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引言:《钱塘湖春行》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小组预习成果展示
1、简介诗人
2、解释词语
早莺:暖树:新燕:浅草:乱花:
3、朗读这首诗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诗描绘画面,参考句式:
从————中我看到了————。
从————中我听到了————。
从————中我感受到————
三、赏析古诗
1、赏析方法:
(1)、赏物像(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赏析以前我们先找到作者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
3、举例: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处”、“早”写出了初春黄莺还不多,“争”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4、小组合作赏析剩下的六句话
5、小组抽签展示
四、背诗(比一比)
五、拓展
1、我来鉴赏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话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惊讶、惊喜)
2、三四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赏析。
2、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描写西湖的古诗,同学们喜欢春天和西湖吗?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描写西湖的诗句。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可以记录下来,看一下那个小组积累的多。小组展示。
六、赏析课文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几处”是数量词。“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柳浪闻莺”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谁家”是疑问词。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而流动起来。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
那位诗评家就当诗评家吧,千万别当编辑,更别当总编。否则,白居易们的诗作投到他手里,他大笔一抹,说是砍去“闲笔”,实则伤筋动骨,那诗作的命运就惨了。
七、知识拓展
知识举要
云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
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初:素来,从来。)
渐
“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渐:加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渐:疏导。)《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渐:沾湿。)
第2篇:《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
《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
《钱唐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学法指导:
1、认真朗读诗歌,划出表示地点和描写景物的词语。
2、认真阅读“知识链接”,划出有关律诗和绝句的相关知识,并完成预习案。
四、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之称。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有关古诗的知识: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称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可分为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预习检测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争暖树( ) 啄春泥( ) 没马蹄( )白沙堤( )
(二)、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争暖树: 行不足:
(三)、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言 诗。首联是:( )
颔联是:( ) 颈联是:( ) 尾联是:( )
课堂探究案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回答:
(1)、诗人春游钱塘湖的行踪是怎样的?
(2)、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什么时段的景色?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课文哪句诗中直接表现出来?
二、精读诗歌,深入理解内容
合作探究:诗人妙笔生花,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早春图画?
首联:水涨云舒 颔联: 颈联: 尾联:
三、品读诗歌,品味形象的语言
分组合作讨论:你认为诗中那些词和句用得恰到好处?为什么?
可采用:“我认为---------------------这个(些)词用得好,因为它写 出
或“我最喜欢------------------------------这一句,读了这句诗 ,我仿佛
看(听、感受)到了 ---------------------------------。”的模式交流。
四、背诵诗歌
课堂训练案
小试牛刀
一.按要求填空:
1、描写春到西湖,以禽鸟的活跃突出盎然春意的两句诗:
2、写西湖花草生气勃勃,妩媚动人的两句:
3、表明作者最爱的景致,看不够,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的句子是:
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三、请再写出两句描写春的诗句:
大显身手
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100-200字。
拓展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是一首 言 诗。
2、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
第3篇:唐诗《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唐诗《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小编整理两篇《钱塘湖春行》的导学案,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 作者( ),( )代诗人,字( ),号( )。
(二)课内探究
1 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 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 小组自由讨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