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是破落还是败落?(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中心稿)
郭成杰
编辑同志
您好,应该说,新教材的编写我是非常喜爱的,尤其是保持原作风貌的作法我觉得非常好,象《荷塘月色》给人以更完整理解课文的可能性。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所选《简笔与繁笔》中有一处引用错误,因为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述,所以做了一此论证,并征求了作者意见,现将与此有关内容奉上,以求探讨。
另24页惩创一字的注音是不是有误,查字典在“创伤、伤害”的义项下读一声,在创造、首创的义项下读四声。对否?请教。
“败落”不是“破落”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所选《简笔与繁笔》讲到简笔运用之妙,例举说:
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我在读课文时,想分析一下“破落”二字是怎么“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结果,遇到了困难。于是,查对《水浒传》原文,发现原文是:“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
通过查对,发现以前全国通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中学课本《语文(必修)》第二册,在第157面,此处内容也是“破落”!;按注释查对1981年2月18日的《人民日报》,此处内容也是“破落”!
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教材是对的。因为“破落”这种错误要过作者关,《人民日报》关,教材编审关,教师讲授关,学生接受关。这真是一件惊险的事,可以说每过一关它都命若游丝:只要有一位守关将领问:喂,“破落”,你怎么“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的?它就完了;而守关者的责任本来就是问这一句话的。
我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再去查《水浒传》的其它版本,我真希望有一种版本上写着“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破落的山神庙。”可是,所有的版本都是“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包括含有金圣叹点评的版本,俱为“败落”!
看来是真的了!这真是“过五关,斩众将”。我只好去分析“败落”和“破落”的表现力,看那个更好。
这一比较,倒真不得不赞叹古人用字之妙。
结合语言环境,不管用“败落”还是用“破落”,都是形容山神庙的状况的,是个形容词。因为“落”字是共有的,所以,应该把“败”和“破”的比较做为重点。“败”的形容词意义是“腐朽、腐烂”,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败”、“败梗飞絮”的“败”,山神庙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制的砖瓦和木材,尤其是木材,要产生“腐朽、腐烂”的效果,则必然经过自然界日晒,雨淋,风化,那就必然是长时间的。正因为这样,“败落的山神庙”本身就证明着它被荒弃很久了;有它立在那里,就能“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分析“破落”,我们不得不说它的表现力差远了。虽然“破落”也能表现山神庙的破残,可是,要知道,昨天做的衣服今天剪了,撕了,是破;昨天盖的房子,今天推了,砸了,也是破。虽然,“破落”也能用来形容因时间久而导致的“败落”,但是,因为“破”没有“腐朽、腐烂”的意思,就不如“败落”那么能强调出“时间久”这一关键原因。
为求落实,我给作者周先慎先生写了一封信,并将此文(在周先生回信后,本文己做相应修改,将一些大话去掉了)附上;周先生很快就回了信,现将原信内容部分附录在下。
周先生:您好。
给您写此信,深有不揣冒昧之感。
但是,一来,中学教材事关重大。再者,“一字必究于真,一字必落于实”向来是治学者的信奉。
闲言不叙罢。
我在读您的《简笔与繁笔》时,因为对“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中“破落”二字的理解不甚明了,所以,想到对照原文。结果就我所知的版本中此两字俱为“败落”。是不是您老所据另有版本?请指教。
附感想一篇,可能话说得有些大了,但是发诸真情。如有对您不尊重的地方,看在真实和真诚的份上,还望海涵。
郭成杰,一个认真地读着您的作品的人
2002年11月5日
郭成杰老师:
你好!
谢谢你来信指出拙文中的引文错误。我写作时用的《水浒传》版本是容与堂的百回本,收到来信后,我立即找出百回本来检视,结果也是作“败落”,说明你的指正是很可靠的。我于是又翻检了了这篇小文的原稿,原稿上是作“败落”;我又查阅了我大约写于同一时期的《武松打虎》的赏析文章,也是作“败落”(见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出版,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册,第2274页)。错误的造成,是我抄稿时的笔误,还是发表时报纸的误排,现在无法查证。但当时《人民日报》处理这篇稿件的编辑,是一位资深的很有修养且认真负责的同志,他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以来的长时间中,作为作者的我,未能发现和纠正这一错误,确实是一个不应有的疏失。再一次感谢你的指正,并向你认真读书和思考的精神学习。我将通知出版社,在以后重印时改正过来。
……
你对“破落”和“败落”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不过两词在艺术表现上虽有优劣之分,但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却也意思相近,所以长时期没有被广大的老师和学生们发现,也在情理之中。
来信说,你的《感想》中“可能话说得有些大了”,但却是“真实和真诚的。”这我相信。我的这封回信,包括对你的感想和对你的《感想》的不完全相同的《感想》,也是“真实和真诚的”。这一点,也希望你相信。
专此。顺颂
教安
周先慎(签名)
二00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2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赍发(jī)
迤逦(yǐ)
连累(lěi)
玷辱(zhān)....B.朔风(shuò)髭须(zī)搠倒(shuò)酒馔(zhuàn)....C.仓廒(áo).D.庇祐(bì).模样(mú).少顷(qǐnɡ).
洗漱(shù).
央浼(miǎn).
供奉(ɡōnɡ).
浸透(qīn).解析:A项,“累”应读“lei”,“玷”应读“diàn”;C项,“供”应读“ɡònɡ”;D项,“浼”应读“měi”,“浸”应读“jìn”。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盘缠 踌躇 光阴荏苒 随遇而安 B.刺配 棉衣 鸦鹊无声 走头无路 C.肐察 枯藤 碎琼乱玉 得意望形 D.毡笠 朔风 纷至踏来 天衣无缝
解析:B项,“鹊”应为“雀”,“头”应为“投”;C项,“望”应为“忘”;D项,“踏”应为“沓”。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B.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 ....C.《水浒》里的英雄好汉是不堪忍受封建官府的压榨而逼上梁山的,毛泽东所领导的工农革命战争....也是人民不堪忍受国内外反动派的剥削和压迫而起来英勇抗争的。D.亚洲传统文化中,妇女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逆来顺受的观念,这也是导致许多亚裔妇女成为受....害人的原因。
解析:A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此处应该用“纷纷扬扬”。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水浒》所写的本来就是社会的重大问题,故必然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
。一批批义军将《水浒》作为造反起义的教科书,从中汲取力量,高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
①对于此起彼伏的造反者来说,《水浒》也对他们起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②毋庸讳言,小说的忠义思想和对招安的描写曾经对某些义军的领袖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③一批进步的文人纷纷借它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抨击言行不
一、人性扭曲的“假道学” ④但比较起来,《水浒》对农民起义的积极影响还是主要的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解析:文段从两个方面谈《水浒》对社会的影响,从文段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先谈其对进步文人的影响,再谈其对“造反者”的影响,据此可进行正确排序。答案:A
二、延伸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力,不曾见师父家生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的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提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女使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洒家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三杯,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了诈奸不级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的,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选自《水浒》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有删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着女使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荆妇:。
(2)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合口:。
(3)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破落户:。
(4)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时间:。解析:解释句子中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即该词所在的句子、上下文。另外还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答案:(1)妻子(2)发生争吵(3)泼皮(4)一时之间
6.选文是从哪几方面刻画林冲的?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是比较好找的,这几个方面也对应地体现出林冲的性格特点。简要分析时可从一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刻画林冲。
林冲的性格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尚武好义、正直忠厚和软弱怕事、委曲求全。如语言上,“喝采道:‘端的使得好!’”,体现了他尚武好义的性格。再如“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体现了林冲软弱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
7.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解析:要分析鲁智深的性格就要从选文中先找出描写他的言行的语句,然后再和林冲作比较,得出他们性格上的异同。举例说明要准确,表现力要强。
答案:鲁智深是一位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有义无反顾精神的好汉。和林冲的性格一样,他尚武好义,有反抗意识。不同点是:鲁智深无拘无束,反抗意识更强烈。如:“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这种强烈的反抗意识更明显。
8.这段文字有细节描写,有伏笔照应,请各找出一处。
解析: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仔细阅读文本不难发现。至于伏笔照应,要全面理解文本,注意分析前因后果,注意分析前后有关联的人物、事件。找出来之后可稍作分析。
答案:细节描写如“慌慌急急,红了脸”,可见女使锦儿跑得快。伏笔照应如“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有“墙缺”才能看见,也才有后文的跳入、跳出。
三、语言运用
9.仿照画线的句子,将下面两组语句补充完整,构成排比句,要求(2)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内容有联系。(结构不必完全相同)有人说:“读书有时,亦须有地;读书有境,亦须有情。”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1)
;(2)。
解析:题干要求构成排比句,因此句式必须相同或相似;第(2)句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内容有联系,要求明确。
答案:(1)菊花满前,案有美酒,开怀畅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2)大雪漫天,炉边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林冲走雪章
10.(2014·甘肃秦安检测)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1)描述画面内容:
(不超过70字)(2)寓意:
解析:漫画内容是反映酒后驾驶酿成车祸的现象,司机虽已多处受伤,但依旧沉浸在醉意之中,仍向护士要高度酒。这则漫画告诉我们饮酒开车容易出车祸,提醒司机们开车不饮酒,珍惜生命。答案:(1)一位酒后驾驶者,因肇事被送往医院救护,头裹绷带,神志不清,当医护人员为他诊疗时,还醉眼朦胧,“意犹未尽”地要求医护人员:小姐,给——给俺上瓶高度的(酒)。让医护人员张口结舌。
(2)讽刺酒驾者丑态百出,告诫人们: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第3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引子,第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开端,2-5 节)::陆虞侯密谋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一部分体现了林冲的性格特点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第三部分(发展,6
第4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社会认识。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入:先播放《好汉歌》,然后教师说话:
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真如歌中所唱:“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