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在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运用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7 20:25: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运动心理学在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运用论文

运动心理学在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运用论文

本文对跆拳道运动项目特点进行分析,以影响跆拳道青年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为主要对象进行讨论研究,在运动心理学理论多方面视角的呈现下,为跆拳道青年运动员日常以及比赛提供心理训练参考。

在静态完形观、动态完形观、风格完形观、可逆完形观四个视角的结合呈现下,运动心理学在对行为主义与完形心理学的分析讨论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运动心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能动性以及身体意向性的作用,在对世界肉身和身体肉身的理解上,有着合流成可逆性概念的趋势。本文对运动心理学在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运用的重要性以及原因进行了透彻分析,并提供了参考。

一、跆拳道运动员出现心理压力的原因及形式

(一)跆拳道运动员出现心理压力的原因

对于跆拳道运动员而言,心理压力主要由内在和外在的形式存在,内在心理压力主要指团队内队友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对自己定制的高要求。对于跆拳道运动员而言,当队友比自己进步大、进步快,或者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要求时,总会在内心出现一股激发自己前进的力量,当这种力量逐渐变得极其大时,便成为了所谓的内在心理压力了。至于外在的心理压力,则是指家长、领导以及教练所给予的厚望和好友的期盼。这种厚望和期盼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起到鼓舞跆拳道运动员斗志的作用,但一旦长期的处在这种厚望与期盼中,运动员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迫感。实际上,对处在同一梯队的跆拳道运动员而言,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水平、技术以及战术水平都相差无几,因此对胜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强硬程度。

(二)跆拳道运动员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对跆拳道运动员而言,心理压力过重时,是可以在其一系列动作上发现的。呼吸短促,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动作不协调,自信心不足等这一系列有别于日常的动作都是运动员心理压力过重的具体表现。

就跆拳道运动员的比赛类型而言,战斗准备型、赛前热、赛前冷是常见的三种类型。其中最为理想的则是战斗准备型,这种比赛类型并不是自发或天生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慢慢去沉淀的,具有这种竞技类型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不紧张、发挥良好,往往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赛前热和赛前冷都是不理想的比赛竞技类型,往往都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正常发挥。

二、青年跆拳道运动员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团结就是力量

在一个团队中最能激发队员潜能的因素是就是团队精神,如果队伍中的每个成员都能相互团结共同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训练气氛,队员们就容易被感染,从而导致他们无论在赛前的努力练习中还是在赛时的奋力一搏中都会充满着满满的正面情绪。通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队员之间在不断地相互鼓励中渐渐配合默契,使整个队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热情,有利于激发队员们的潜能使他们在训练中不断超越自我,使得队员的心理与生理素质都有所提高,在比赛中能够更好地、从容不迫地面对新的挑战。

(二)拉拉队的必要性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往往会受到外来的话语的影响,其中尤以亲人、朋友为重。所以在比赛时除了教练的鼓舞与指导,亲戚朋友的呐喊助威常常会使运动员的夺冠欲望更加强烈,从而在比赛中突破自我。这也表明了比赛中拉拉队存在的必要,特别是当拉拉队中有着自己所重视的人时,运动员的激情会更加火热,不论前路有多少困难都会被其迎刃而解。

三、跆拳道青年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一)心理暗示

在众多训练中,心理训练占据着相当大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心理暗示属于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在赛前快速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减轻心理上的重担,轻装上阵。主要方式是通过在赛前对赛时的心理状况进行模拟,不断在心跳加速时努力平复心情,既可以从生理上采用深呼吸的方式,也可以在心理上不断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在比赛中超常发挥,通过回忆自己成功的事情来增加自信,从而无畏前路中的任何艰难险阻,最终取得胜利。

(二)动机探寻

相对于可以大范围一起训练的心理暗示,采用动机训练将每一个运动员的训练方式特殊化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根据不同运动员各自的情况分别选择激励、诱导、命令、奖惩制度等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对症下药。以运动员的个性为基础,在充分了解运动员的前提下制定不同训练方式,比如变换训练场地,特殊训练,榜样力量等,从而在赛场上以各自独特的战术使对手防不胜防,最终获得胜利。

(三)客观模拟

模拟赛场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对比赛场景的神还原,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无论是人员准备还是灯光效果甚至包括比赛时间与突发情况都经过了仔细考量,最后再做出模拟。这样不但有利于增加运动员的实战经验,更有利于运动员在面对裁判的包庇偏心甚至错误时可以冷静的应对,并做出正确选择。

四、结束语

运动心理学在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中的运用广泛,它不仅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对跆拳道运动员做出独特且适合的一系列心理训练,更是在对每一个运动员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这种独特而且高效的心理训练必将走入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之中。

第2篇: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的论文

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的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陕西省散打集训队运动员50名(男队员38人,女队员12人),其中武英级运动员6名,一级运动员31,二级运动员13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国内外有关散打运动损伤及损伤心理学书籍资料,收集归纳国外相关运动损伤心理学理论及模型,为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调查问卷》,选取陕西省散打集训队员50人,对运动员损伤情况及心理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以及伤后心理特征、心理治疗、心理康复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为92%。

1.2.3数据统计法

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运动员受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出悲伤、消沉、并伴有焦虑、紧张、恐惧、惊慌、愤怒、沮丧等反应[2]。临床运动医学研究表明,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元的,心理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因素不仅可能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而且将影响选手的运动表现及伤后康复[3]。运动员对潜在应激运动环境的反应决定着运动损伤是否发生,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受一系列包括人格、应激源史和应对资源等心理因素的调节,并且应激反应也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该模式还预测,专注任务能力越强的选手越不容易在比赛赛季遭受剧烈或慢性运动损伤[1]。应激理论指出,如果运动员感到不能应付环境的要求时,他的应激应答就被激发了,与之相应的生理和注意力变化会导致肌肉紧张,视野变小,这样也就增大了受伤的危险性,可能产生运动损伤。认知、生理和注意力之间相互影响,运动员对潜在运动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运动损伤是否发生。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受一系列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影响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运动员的人格、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以及干预措施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该理论模型过分强调运动损伤与各心理因素之间线性的关系,忽略了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方面。

2.2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型

2.2.1应激—损伤模型

应激—损伤(心理学)模型是基于应激理论,旨在解释心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理论模型。调查发现,生活中恋爱失败、亲朋好友的病亡、与观众和教练员或同伴的人际关系紧张等等,都可以影响到运动员的情绪状态,使他们处于痛苦、紧张、不安、失望等消极情绪中。当这种矛盾的心理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时,就可能发展成为应激状态。被调查的散打运动员有31.4%在参加重大比赛时(散打世界杯、世界散打王比赛、全国锦标赛等),赛前容易发生临场应激,赛中出现紧张应激,运动员压力增大,视野变窄,战术出现混乱,说明应激的不可预测性和瞬时性。如果运动员的应对策略不当,则易造成情绪的较大波动而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容易产生损伤。调查表明,专注任务能力越强的运动员越不容易在比赛或赛季遭受剧烈或慢性运动损伤。调查发现,14%的运动员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受伤的频率和程度高于其他运动员。这说明,个性特征是与应激联系紧密的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具有间接作用。另外,调查发现,高动机水平的散打运动员更容易受伤。高动机水平与个人对自己的严要求、高标准有关;许多运动员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功欲望或实现亲友、领导的期望,或得到别人的尊敬与崇拜、往往在训练和比赛中忍受各种类型和程度的痛苦。这不仅导致运动损伤的产生,也容易因此过早结束运动生涯。调查还发现,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运动员而言,受伤率要高出心理准备充分的运动员若干倍。除了上述因素,自我概念、自尊、心理疲劳、反应时等心理因素也与运动损伤有关[6]。

2.2.2交换理论模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该理论模型过分强调运动损伤与各心理因素间的线性关系,忽略了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交互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方面。交互理论模型是在应激—运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模型[7]。交换理论模型认为,一个运动员是否发生损伤,由运动员对所处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应激(特别是生活事件)、应对资源以及情绪的状态等。也就是说,这些心理因素之间并非孤立地产生作用,而是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对技术、状态焦虑、生活事件以及比赛中角色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8-10]。调查发现,散打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更容易导致运动损伤。中高度状态焦虑是一种情绪障碍,往往伴有躯体的种种不适应,阻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感觉。特殊事件诱发出来的体验常会对散打队员产生更大的影响,使得体能、技术及心理素质低的运动员会容易由于失败在主观上产生更大威胁,导致更高程度的状态焦虑。35.5%被调查运动员在比赛中,如遇到强手常会伴有紧张心理反应,对完成关键的出击动作时会犹豫不决,致使比赛过程中处于高焦虑状态。因此,高焦虑状态下,运动员容易出现散打技、战术概念的突然遗忘,大脑皮质神经通路和感受器的联系突然中断,时间和空间知觉模糊不清,身体协调和平衡被破坏,由此引起的心理障碍,往往诱发更为严重的损伤。

2.2.3恢复理论模型

调整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社会支持、表象训练以及相信康复方法的效果等是促进运动损伤康复的重要心理变量[4]。Grove和Gordon在Adersen和Williams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基础上经过扩充,提出了运动损伤恢复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运动员的损伤能否恢复和返回赛场是由治疗的相关因素、个体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个体的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人格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的,损伤恢复过程是心理反应、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11]。调查显示,损伤后采取心理治疗只占了3%。38%的运动员认为康复过程中缺少好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指导。86%的被调查者认为,制定合理、积极的心理康复计划有助于伤后尽快重返正常的训练和比赛。被调查的运动员往往忽视受伤后的心理治疗。虽然有71%的运动员认为受伤后心理康复对今后的正常训练和比赛起着很重要作用,但真正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调节的比重却很低。被调查运动员却在伤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多数表现为担心今后能否的正常训练和比赛,反映出散打运动员对心理康复和自我心理调节知识的缺乏。由此可见,针对运动员运动损伤后的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心理损伤往往容易被忽视,比赛和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很容易在运动员脑中留下瞬间的痕迹和阴影,这将是散打运动员对某个动作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的重要原因。因此,运动员伤后的心理恢复至关重要。应采用暗示、表象等心理方法消除损伤队员的心理障碍,促进身心机能的恢复。自我暗示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意念的`功能。由于人身体处于安静、放松条件下产生的某种想法具有信息功能,还有对自身体或体外事物直接产生作用的功能,因此,自我暗示可以使肌肉放松,使机体新陈代谢机能恢复,为治疗运动损伤建立了良好的身体状态。此外,受伤的散打运动员可以想象自己成功地重返赛场,并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也可以观看自己过去在散打比赛中取得最佳成绩时的录像片,这种视觉形象会帮助他们顺利地应对损伤初愈后的困难,加速治愈过程。通过表象训练,特别对自己成功技术、完善动作以及曾取得过不凡的运动经历及成绩的表象能够使运动员的心理和身体状态进入训练和比赛的假想中,对身体的各项机能可起到调整作用。

2.3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型研究展望

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个体的年龄、性别、生理机能、运动技能、心理状况、天气、季节、场地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可以根据测量心理因素的不同分为应激类量表、人格类量表、应对方式量表。此外,还包括在探究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关系时生活应激、认知、归因、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类相关量表的应用[4]。在考虑运动损伤发生、心理反应及恢复的相关心理影响因素时,应考虑不同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运动损伤发生、心理反应以及恢复的相关心理因素,各个阶段个体之间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所以研究者应针对整个人生跨度的具体阶段,努力描绘和解释该阶段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探讨。具有发展观的运动心理学家应着重用不同理论、不同实验设计、不同研究方法来获得运动中与年龄有关的认知、自我概念和行为的不同,这样就能描绘和解释不同年龄的心理发展过程,特别是有关心理构建,为研究者和参与者提供适于年龄阶段的、有效的运动损伤预防和恢复的心理干预方法[12-14]。

3结论

1)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应激—损伤(心理学)模型是基于应激理论,旨在解释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模型。应激的不可预测性和瞬时性,对散打运动员应对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专注任务能力越强的运动员越不容易在比赛或赛季遭受剧烈或慢性运动损伤。2)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交互理论模型认为,心理因素之间并非孤立地产生作用,而是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员对技术、状态焦虑、生活事件以及比赛中角色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3)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恢复理论模型指出,运动员的损伤能否恢复和返回赛场是由治疗的相关因素、个体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个体的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人格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恢复过程中应实施暗示、表象等心理学干预手段。4)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学模式的建立对预防运动损伤及伤后加速身心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第3篇: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安全思考论文

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安全思考论文

应力骨折(stressfracture)亦称疲劳性骨折,它是超负荷力反复作用于骨骼导致骨组织微损伤积累的结果,它与急性骨折不同的是损伤部位呈现骨组织的破坏和修复并行的过程。当骨组织的破坏长期大于骨组织的修复过程时,骨折的出现将在所难免。如何把握训练的强度是预防应力性骨折的关键,做好运动训练后的恢复是预防应力性骨折的必要条件。

1、应力骨折发病机制

从骨的组成成分看,骨是由坚硬的无机物和有弹性的有机物构成,这使骨组织既坚硬,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从骨组织受力的形式看可分为压力和张力,当一定的外力作用于骨组织时,骨组织会发生形变,吸收外界能量,缓冲外界力量对人体的冲击,在这里骨骼起到平衡外力的作用,保护身体免遭来自外界力量的损伤。在一定的范围内骨骼受外力越大则形变越大,撤去外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校跳远运动员心理训练浅析论文

高校跳远运动员心理训练浅析论文

【摘 要】 通过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和参考有关文献,拟以高校跳远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跳远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若干因素——如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场独立性等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校 跳远运动员 心理训练

跳远运动是一项技术复杂的运动项目,心理训练也是提高跳远起跳准确性的有效手段。所以对于教练员来说,如何培养高校跳远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长期困扰跳远教练员们的老大难问题。跳远运动员心理素质好坏与否,最明显的表现方式是其起跳的准确性。如何保证运动员在有限试跳机会中获得完美的起跳?笔者将近年来在高校教学、训练和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整理出来,供参考。

1 运用感知觉规律提高跳远踏板的准确性

助跑起跳过程中即包括视觉、听觉、速度感、节奏感、肌肉用力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运动心理学在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运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动心理学在跆拳道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运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