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机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7 20:19: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小议农机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论文

小议农机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论文

一、农机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

水资源匮乏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在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占据全国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光热能源拥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却没被开发出来。据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水量为世界水量的1/4左右,为美国人均水量的1/5,加拿大国家的1/50。水资源的贫乏,制约了粮食的生产,也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刻不容缓。

2缓解农业生产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化,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相关的上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一方面对当地人群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另一反面也对农业与农村进行可持续发展时产生负面影响。有效缓解这一影响的主要方式有:采用机械化的化肥深施技术与高效率的施药技术。这两种技术有以下几点优点:第一,减小化肥以及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降低了能源浪费,从源头减少这些农工业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第二,常规的技术施药施肥,利用率只有30%,而这两种技术能够提升吸收利用率;第三,降低农业产品的生产成本;第四,达到阻止化肥药剂流失、飘散的目的,对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

3有效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着人与地之间的矛盾,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的急剧下降,使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1/4左右。全国1/3的省份或自治区甚至连世界水平的1/4都没达到。按这样的锐减速度,到2050年,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将降至更低,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会更加恶化。因此,必须对土地“开源节流”。“开源”即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装备,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获得更高的利润。“节流”是指从根源上减小人地矛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保护耕地,减少因破坏耕地而造成耕地流失或下降的现象。如今“节流”工作已渐渐做到平稳,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例如城市数量增多、规模变大和工业发展迅速等因素,同时也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策略),很难再提升效果,现在需要将重心放在采用现代化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方面,对中低产耕地的`质量进行优化,建设高产耕地。实施有巨大潜力的耕地“开源”政策破不容缓。

二、研究农机化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意义

1从整体上看,它有利于对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指导。具体的说,农机化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立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三方面体系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2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发展的步伐,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农业机械化若想良性发展,就必须以农机化技术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同时要将其运用在实践之中。

3能够加快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步伐。改变减少甚至放弃机械操作的农业生产自然化错误观念,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4利于加大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业机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物质。其关键点在于加大投入力度,并促进工程装备在技术方面的进步,将机械化、规模化以及集约化引入大田种植业。

第2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

(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

(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

(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

(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

(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

(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1]李文华等。中国农林复合经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卢良恕。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培训班教材,1995。

第3篇: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摘 要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 对垦区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重点集中于解决重大的稀缺农业资源和重大自然资源难题。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体系。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农产品需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基优班论文

1.前言

垦区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议农机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农机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