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人教版高三)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4 08:14: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高三)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王维:含蓄生动 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晏殊:明朗疏淡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第2篇: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人教版高三)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王维:含蓄生动

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晏殊:明朗疏淡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

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

请看下边一首诗:

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为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个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此诗根据注释一可以知道这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而被贬的原因是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因此其感情基调可以初步理解为仕途失意以及无奈的思乡之情。注释二可以看出诗的第三句运用了一个典故。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因此在诗词赏析的过程中要结合给定的注释,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我们鉴赏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因为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例如1998年全国考题诗歌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里作者写了草径、荒园、鸟宿树、僧敲门、分野色、动云根等物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优美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我今天暂且离开,以后还会再来,决不负我们共同约定的归隐的日期),这最后的两居室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再看一下2001年全国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是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自古诗人伤离别,作者在表达离别之情时,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你看,在微雨里、在暮钟里,帆显得重,鸟飞得慢,“海门深不见”,前景不明朗,“浦树远含滋”,连远远的江边的树都浸在深情的雨水中,更何况是送别的人呢?人自然是“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了。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两个关键之处:“帆来重”、“远含滋”既是写自然景物,又是写人的感情。由以上几首诗的分析可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分析意境、分析手法、把握感情,都要重视联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如:题目、作者、背景材料、末联和尾句、诗行中的关键字词等。

再来看一首词的赏析

【2010年高考湖北卷】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

双星凉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此词第一题主要考察情感比较鉴赏(与“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比较),那么就要求我们将两首词的情感都必须有个大体的掌握,抓住两首词不同的侧重点。范词的侧重点在于强调离别的旧愁与新愁,而秦词的侧重点在于强调感情的长久与坚贞。

第二题考察表现手法,要求举例分析。既然要求举例分析,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原文中去寻找关键字词,找出具有对比衬托性的地方,比如:“群仙相妒”反衬“双星良夜”;“旧愁多”与“新愁”少;“重搅别离心绪”反衬归去时所添的“新愁”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与深沉。

四、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用典故可受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我们回想一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知道了“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

在2002年的高考题中便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在做这个题时,如果平时知道“折柳”这个意象的积累,就容易多了。折柳--惜别、怀远(此处怀远)

五、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一样,要有论点,有论据,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主旨)意境深远(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两个或者以上的物象、情感的描写来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以致用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1、胸怀淡泊,精神舒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世人。诗人以“云自我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总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体现的思想情趣:

如何体现的:

提示: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唐代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提示: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提示: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亭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

李淋淋

第3篇: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

考点一

1.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友怀旧、相知相思、4.古诗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①.倒置: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别恨离愁、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2.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咏史抒怀、思乡思情、赠别互勉、边塞军旅、羁旅行役、爱情、节令、讽喻、咏物等。3.常见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对偶、对比、互文、双关、比兴、借代、反问、设问、排比、通感、衬托等修辞;烘托、渲染、白描、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铺垫映衬、点面结合、借古讽今、小中见大、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以动衬静、委婉含蓄、以乐景衬哀求、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或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

考点二

感情基调:惜别、思乡、哀愁、孤独、惆怅、感伤、达观、闲适、恬淡、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考古诗词鉴赏规律 高考复习(人教版高三)

能阅读浅显的古诗词是考试大纲的要求。所谓浅显即只要求能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对常用表达技巧作一定赏析。古诗的每一位作者,都是要通过诗来表达自己的意趣情感、主张、观点、看法。无论是含蓄还是直白,无论是隐晦还是张扬,都只能从诗作的文本义(字面意思)去理解去思考。从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来看,题目难度不大,充分体现了“浅显”这一特点。但考生得分却不太理想,这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缺失之外,也与平时复习训练中对学生扣题作答指导不力有关。纵观近几年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其设问角度无非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即“表现了什么?”“怎样表现的?”“有什么效果?”

一、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是从理解诗歌意境角度设问。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简单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考古诗词鉴赏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解析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人教版高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人教版高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