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4 08:14: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长恨歌》里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杜晓勤副教授做客“网上大讲堂”实录

《长恨歌》教学资料补充

这首《长恨歌》是元和元年十二月,即公元807年1月,白居易35岁,任盩至尉,盩至就是现在的陕西盩至县和盩至人陈鸿、王质夫,同游盩至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和陈鸿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是悲剧结局,所以以“长恨”为题。这首诗据近现代学者考证,其中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

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白居易自越中北归徐州符离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职)。此后几年间,他除了与当地一些青年文士诗酒高会,登山临水,仍在继续读书,为应进士科做准备。不过,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还要数他与邻居少女产生的恋情。姑娘名叫湘灵,比他小四岁邻居,长得活泼可爱,粗通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为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湘灵的一颦一笑。

到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白居易二十七岁,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第一首题为《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每次到了高处,他就禁不住回头远望湘灵,虽然看不见,但他知道,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

在第二首诗《寒闺夜》中他也说:“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从这首诗中他想象着湘灵独自之人在寒冷的闺房之中独自就寝,难以成眠,只好相伴着通宵不灭的灯火,与之形影相伴。

第三首题为《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前两首都抒写了自己的思念之苦,以及湘灵对自己的思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最后一首则述写了这段恋情的苦衷:“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是说,两个人难以相伴,看来这种爱情很难有结果。同时,在这首《长相思》中,也能够看出他日后所作《长恨歌》的影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从这三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经过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之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810)初,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他在这段时间多次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写了题为《生离别》的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自发!”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30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其中“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人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四句,则反映了他和湘灵对婚姻的绝望情绪。

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冬和元和一年(807)秋,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他在一首题为《冬至夜怀湘灵》中说:“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在一首题为《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另一首题为《寄远》:“欲忘忘不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叶落,引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在盩至任县尉,这时他已三十六岁,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独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于花草,把花当作情人。他在《戏题新栽蔷薇》诗直呼出了他的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元和三年(808)末,白居易已作了左拾遗,这时的他已三十七岁了,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白居易婚后和杨氏夫人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初恋情人湘灵姑娘,直到元和七年(812)和八年(813)还写诗思念湘灵。一首题为《夜雨》中写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此心安可忘!”另一首题为《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须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尘覆青铜。今朝一拂试,自照瞧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灵。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頭。白居易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白居易此时已经四十四岁,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在此诗中白居易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很多,远不如《潜别离》沉重,但不经意间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

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元和十一年(816)夏天,白居易在翻晒衣物时,再次见到了他已保存了十八年的湘灵在和他私订终身时给他做的一双鞋子,情不自禁,又写了《感情》一诗:“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苦赠我者谁?东邻蝉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色暗花草死。”

长庆四年(824)白居易五十三岁,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他还特意绕道符离,看到“变换旧村邻”,原来的邻居,湘灵一家已经搬走了,再也不知去向,这时他才最终为这段长达三十五年之久的恋爱悲剧划上了句号。

关于白诗描述的女子,世人大多记住的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家中歌妓樊素和小蛮的声名随着白居易的诗句一直流传,但很少有人知道,樊素与小蛮终究都不是他心灵最深处至爱的女子。而他最真挚的眷恋,从始至终只给过一个人,这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他初恋的情人--湘灵。而那首传唱千古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也分明有着白居易自己和湘灵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影子在。

白居易等人去仙游寺游玩为《长恨歌》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仙游寺为佛教重地,距离仙游寺约三十华里老子讲经、炼丹的楼观一带是道家圣地。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深信在人世之外另有仙界,人、神可以进行沟通,人世的苦可以在仙界得到解脱,人间的困厄通过修炼、礼佛、捐香等可以在仙界获得圆满。且唐时楼观本为“国观”,仙游寺以法王塔供奉佛祖舍利几近“国寺”,则李、杨悲剧发生之后,也有人可能在这两处官寺内供奉过李、杨的牌位进行超度。

这样李、杨的故事就如仙家重地,必然要由道家进行神话处理,在现实基础上延伸到仙界,在这首诗歌中《长恨歌》中出现的产生仙界寻找的情节则是十分自然的。事实上,这一传说在楼观道士、仙游寺和尚中是作为“真实”的神道活动发端的--尽管也是基于幻想的。

其次,盩至一带地理位置和环境十分特殊,民间传说历来非常丰富。在仙游寺附近就有周穆王与盛姬玄池奏乐,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与萧史在玉女洞吹箫相恋、东汉马融在仙游寺劈石筑室读书、钟离在仙游寺独木桥渡吕洞宾成仙,龙潭虎穴、鸽子写经、嫦娥下凡等许多传说,除了仙游寺及其附近楼观形成的仙道氛围,有利于盩至文化的产生,盩至,位于八百里秦川南边,秦岭山脉的北麓,北边是周秦古都,南边是商洛重镇。秦岭在盩至附近有一部分为终南山,从文化背景上看,它处于三秦中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背景。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又处于周、秦、汉、唐历代古都附近,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声息相通。高山的幽静、超然,与临近文化中心、文化及相关载体十分发达这样的地理优势,就使得盩至成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神仙境地的交汇点,可能就会产生出一种汇集的效应。这样的环境就特别有利于孕育出文学的想象,使粗略的故事逐渐丰富成细节生动的民间传说。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王质夫和白居易等人在仙游寺游玩的时候,话及此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想绝对不是提及简单的唐玄宗和杨贵妃身前的故事,很可能王质夫还综合了当地大量丰富的民间传说,像白居易、陈鸿提供了相当完整细致的故事情节和情节,包括仙界传说。为白居易、陈鸿创作《长恨歌》及《长恨歌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由民间素材、史实到文人创作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仙游寺及其附近楼观形成的浓郁的仙道氛围,盩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发达的民间文艺土壤,白居易以“语直”在盩至任职锻炼,与王质夫、陈鸿的相遇,神奇的人文环境,就构成了创作《长恨歌》的千载难逢的契机,中国的文学宝库因而就留下了这样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珍品。

1998年由于在黑河修建大型水库,要向严重缺水的西安市提供水源,仙游寺及法王塔都被拆迁出原址,当时从中挖掘出了各种珍贵文物八百余件,包括佛舍利,隋唐时期各种精致的器物等等。拟在黑河北岸原样建造法王塔、仙游寺。2001年,黑河水库建成,黑河南岸历经1400余年的仙游寺原址自此淹沉湖底。而在青山碧水映照的仙游寺诞生的《长恨歌》却将永远地留存于世界。

《长恨歌》中还融合了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长恨歌》这首名作中还被融合进了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这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盩至县,汉武帝是死于盩至县的五(木乍)宫,而这个宫就在仙游寺的附近,所以白居易在构思《长恨歌》时,就很容易把这两个皇帝的故事联系起来。另外马嵬坡,也就是杨贵妃被缢死的地方,与盩至也相距不远,所以那附近一定也遗传了不少的轶事,这可以看作是王质夫向白居易话及此事的素材,也可以看作是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大多具有传说性。

总得来讲,一方面由于作者个人爱情悲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白居易所在的盩至县以及仙游寺这独特的创作背景,以及当地所流传甚广的各种传说影响,就使得白居易写出了《长恨歌》这样一部具有复杂主题的以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但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外也由于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本身性格的复杂性,比如说他一方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同时又是一个五十年太平天子,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白居易所持的态度就具有一种多重性。其中既有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讽刺,又有对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同情。所以也就呈现出复杂的诗歌主题的形态。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素材的讲述,我们就先介绍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具体分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表现的故事情节,以及我们对《长恨歌》内容的分析、主题的理解,以及这首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第2篇:《长恨歌》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永昌一中张含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二>、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二>、背朗精彩片段。

<三>、问题探讨(学生自由讨论)

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李隆基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四>、《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板书设计:

长恨歌

白居易

一、三千宠爱在一身

二、君王掩面救不得

三、魂魄不曾来入梦

四、此恨绵绵无绝期

1、讽喻说①李隆基:荒淫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2、爱情说②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3、双重主题说

教学反思

《长恨歌》这首诗内容比较长,但字词较为浅显,学生在认真的预习之后能够理解字面意思,因此,第一课时除了导入及点拨字词之外,我把重点放在了概述诗歌内容并划分结构上,因为长,所以不宜在课堂中全文朗读(可以利用早读让学生朗读全文),于是先设计了自读,在学生理解了内容并划分结构之后,再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也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爱好。

鉴赏诗歌的重点是以意逆志,即通过对诗局、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两个课时的安排这是体现了这一思路。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探讨主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把握诗歌主旨。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有待实践,有可能会出现拖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出现拖堂迹象,一定要及时调整课堂内容,避免拖堂现象发生。

张含光

第3篇:《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义,积累基础知识

2.把握层次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3.知人论世,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回眸()妩媚()()凝脂()骊山()鼙鼓()城阙()千乘万骑()()萦纡()龙驭()思悄然()忠心耿耿()临邛()绰约()玉扃()珠箔()新睡觉()仙袂()凝睇()人寰()巨擘()金钿()铜钿()

二、名句默写

1.回眸一笑百媚生,。

2.,从此君王不早朝。

3.后宫佳丽三千人,。

4.,圣主朝朝暮暮情。

5.行宫见月伤心色,。

6.春风桃李花开夜,。

7.,两处茫茫皆不见。

8.云鬓半偏新睡觉,。

9.玉容寂寞泪阑干,。

10.七月七日长生殿,。

11.在天愿作比翼鸟,。

12.天长地久有时尽,。

三、分析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层意。

四、根据写作背景写出你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