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走进纽约》 教案设计
《走进纽约》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学生分析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对发达的时代,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纽约无疑集中了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显著特点,是一座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城市,异国的风情与文化对中学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但面对物质文明的挑战如何固守传统又要调整脚步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应该思考的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内容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建议教师在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的赏析上。
教学理念
1. 注意把整体感知与精读品析结合起来。
2. 注意把诵读与品味语言结合起来。
3.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物质文明两面性的认识等作适当引导,不作为讨论的重点。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通过整体感知了解其描写角度,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通过精读品析语言,体会叠词、叠句、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或让学生欣赏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片段。
教学实施
导入建议
1. 方法一:由欣赏纽约城市照片,观看影像资料导入。
2. 方法二:由对纽约的介绍导入。
3. 方法三: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纽约建筑、人物导入。
互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纽约的了解、认识有多少呢?
生: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
生:纽约是世界著名金融、贸易中心,有着举世瞩目的华尔街,帝国大厦肯尼迪机场等知名建筑。
师:不错。那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纽约。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课前预习,指导学生掌握并积累下列字词
烙印 伟岸 喧嚣 倏地 超尘脱凡 柳暗花明 横空出世
浸淫 砭骨 分道扬镳
2. 初读并感知
1)自由交流自读感受
师:现在文字障碍已经扫除,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小组自由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我觉得纽约是一座充满勃勃生机的现代化城市。
生:我体会到了纽约快节奏的生活,似乎还感受到了生活与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生:文章语言很有特色,比如大量排比和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生:我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与热爱。
2)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从内容、语言、情感上等各个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纽约的,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生:“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是从下往上观看,用的是仰视。
生:“俯首望去……”——是从高往低观看,所以是俯视。
生:“环顾四周……”——是平行观察,是平视。
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呢?
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这座现代化的城市。
师:这样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描写对象。除了多角度观察描写外,对景物还可以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课文使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师:不错,课文娴熟地使用了静态描写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描绘了纽约的都市风光,读来使人目不暇接。课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地方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生:比如第一段描写高楼大厦的句子,“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就是静态的描写。第二段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的一段以及课文最后一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苍茫迷蒙,并逐渐浓重起来。”都是静态描写。
生:静态描写,似乎是用在用画笔为读者描摩事物的外形,让我们看到客观事物真实的样子。
师:就像这位同学所讲的,用静态描写不仅能勾勒出景物的轮廓,这样写还能够让读者比较清晰完整地了解客观景物的实况。我们再来找找动态描写的语句。
生:第二段“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艘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生:第四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降落下来立即坠入喧嚣。……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
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个例句,闭上眼睛想象,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生:读到“长风万里……”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苏轼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段话化静为动,写出了风大楼高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的联想的确非常丰富。将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寒气砭骨的感受与古人“高处不胜寒”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非常深刻而独到。
生:读到“乘电梯耳膜受到强压……”一段,我仿佛此时正置身于繁忙的纽约街头,感受着这座现代化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
师:动态的描写,不但将事物写活,也充分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与快速的生活节奏。
(第2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静态和动态描写作用。这节课我们将通过重点文段和文句的阅读进一步学习本文语言。
三.深入研讨
1.短句及其作用
师:范读课文第四段,让学生听读时标出语言节奏急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生:“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生:“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
师明确:这些语句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2.叠词、叠句以及排比的运用
师:这篇课文在语言上还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揣摩品味。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再小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
生:“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采用了排比句式,充满了气势和力量,表现了纽约高楼林立的样子。
生:“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沟壑”一词反复强调,不断重叠,不但加强了语气,而且使人感觉急迫,群楼耸立的情景不禁让人眼花缭乱。
师:叠词、叠句和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3.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师:说到排比的使用,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但与横空出世的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两座并肩大厦相比……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通过对比、比喻,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生:“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无法站稳。” 这些带着夸张的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生:“于是只要办完事情就旋风一样钻进汽车如钻进甲虫的肚子……以汽油为液体面包为牛奶为可口可乐。”比喻纽约四通八达的交通状况和人们生活的快节奏。
师:生动的比喻也得益于作者丰富奇崛的想象,逼真地刻画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请同学们就刚才交流的语句、语段自由朗读,认真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4. 体会文中所蕴蓄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的强烈情感。
生:“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将这部分齐读一次,进一步体会作者虽人在旅途却心系祖国赤子之心。
四.拓展延伸
1.师: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人们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是,在城市里,人们更加忙碌了,压 力也更大了,压抑、恐慌、烦躁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同学们,或许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和你们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放松一下了,或许你们当中的有些同学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和父母共进晚餐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导向以下主题,即“现代物质文明有利也有弊,热爱生活,关注身心健康”(由于学生处在初中水平,所以讨论点到为止,不宜深入,否则学生会陷入茫然。)
课堂小结: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教学小结
1.文章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修辞方法的运用——以比喻为代表的多种修辞手法;
3.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4.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参考
走 ↙ 观察角度:街道仰视→大厦俯视→-街道平视 ↘ 繁
进 所观事物:高楼大厦→整个纽约→车、路、桥、灯 荣
纽 事物特点:重峦叠嶂→纸上地球→虫、线、琴、花 喧
约 ↖ 表现手法:比喻-比喻-比喻 ↗ 嚣
《周庄水韵》和《走进纽约》反思
《周庄水韵》和《走进纽约》都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两篇游记,我都各花了两课时讲完。但从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手法、方法、知识的渗透,训练项目的设计等,以及学生学后反馈的信息:包括课堂发问、答问、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成绩来看,明显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我的教学思路滞塞,手段传统,方法单一,不能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后感到迷惑,知识是一知半解,作业质量差,考试中收效甚微。而后者,在教学中我感到得心应手,思路拓宽,方法形式多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后有一种获得的满足感,作业质量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反思之后,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周庄是一座千年古镇,她的古朴、雅致、清幽、如梦幻的神韵,离我们现代生活相去较远,不去实地看看,不去细细品味,要一下子读懂、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当然难。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肤浅。纽约,具有现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筑风格,环境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贴近学生生活,较之周庄容易理解。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研读与处理,教法的探究与选择,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安排,教学参考资料的参考与利用不同。
第2篇:《走进纽约》教案设计
《走进纽约》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走进纽约》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 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 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70%公路网集中在北部。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1. 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 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 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4. 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讨论,找出修辞方面的特色,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手法,如: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5. 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四、小结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写繁华的同时,和常人不一样,采用新奇的构思?
板书设计:
走进纽约
看纽约: 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华尔街: 大名冲天,全是沟壑
帝国大厦 如越过雪线 气温骤降
市贸中心: 寒气砭骨
作者心态:我不属于纽约 调整脚步
纽约交通: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立交桥:五彩莲花
纽约人:拼命三郎、争分夺秒
第3篇:《走进纽约》 教案设计
《走进纽约》 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进纽约》 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学生分析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对发达的时代,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纽约无疑集中了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显著特点,是一座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城市,异国的风情与文化对中学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但面对物质文明的挑战如何固守传统又要调整脚步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应该思考的的一个问题
第4篇:《走进纽约》教案
《走进纽约》教案
目的要求:
1. 学习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2.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 学习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 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务理事。已出版六本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纽约简介
纽约,美国第一大城市,也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有“美国门户”之称。纽约人口约1809万,面积约828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纽约。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带,正音并思考:纽约给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在美国曾有这样的谚语:你如果爱一个人,请送他去纽约;你如果恨一个人,
第5篇:走进纽约教案
走进纽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进纽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进纽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
第6篇:走进纽约教案
走进纽约教案
走进纽约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游记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前三篇《巴东三峡》、《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都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山河壮丽可爱的基础上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走进纽约》是一篇描绘异国风光的游记,作者以多种修辞、急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学习其先进之处,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现代文的阅读与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步骤,但本文的教学我还要注入新的元素,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选择此文也考虑到当今的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渴望交流,渴望走出国门,了解世界。
三、 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