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悟禅的心情日记
悟禅的心情日记
“禅”,《辞海》上的解释为:“静也。释教以清静为宗,故称禅。”后来“禅”字成了佛门专用语,和普通人家搭不上边了。和尚出家要讲“禅定”,“禅定”有四种:一是常乐独处;二是常乐一心;三是求禅得通;四是求无碍佛智。我的文章中“禅”字使用的频率不高,总是让人有点儿玄的感觉。后来走的地方多了,也与一些佛门大师攀谈过,渐渐地对“禅”有些具象化了。
几年前,我曾到广东游览过肇庆市的鼎湖山国家自然风景区,鼎湖山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北回归线上。
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一片青山绿水,而是山顶上那座古庙庆云寺。那座寺院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据说清咸丰年间曾被大火烧毁,现在的寺院是清代重建的。庆云寺按其派别属于佛教南宗,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广东潮州的开元寺、广东广州的六榕寺,同称为“广东四大名刹”。历史上的佛教无论南宗北派,都纷纷前来朝山进香。传说在它鼎盛时期光和尚就有一千余人。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还专门铸造了一口直径约3米的“千人锅”,可见其规模的宏大。
在寺院的大殿旁,我和一位身着深黄袈裟、须眉皆白、气宇轩昂的老和尚攀谈起来。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了与庆云寺有密切关联的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慧能的故事——
弘忍年岁大了,需要选定法嗣(即继承人),他要求神秀与慧能将自己对大千世界和人生的见解写成一偈让它审定。神秀的偈语是:“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智能也写了一偈,比神秀更高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后来,弘忍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我问老和尚:“慧能的偈语好在何处呢?”
老和尚半闭着眼睛,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说:“慧能六根已净,禅性极高,一切皆空,道行高超。”
老和尚的一席话,使我领悟到了什么是“禅”的涵义。
离开庆云寺后,我又想起了多年前去苏州寒山寺的情景。寒山寺是江南名寺,因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而名声大振。人们去寒山寺主要是受张继的引导去听那“夜半钟声”,但寒山寺的钟声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听到的,据说只有在年节期间的半夜才会撞钟108下,其声音悠扬,十数里可闻。张继当时夜泊枫桥正是考试落第、仕途不畅之际,他忽然听到钟声,仿佛服下了一副清凉剂,从中领悟到了禅的本意。回去以后他发愤读书,最后中了进士。
这就是“求禅得通”的意思,原来钟声中也包含着禅的本意。佛教界人士的解释是:“禅者”即“禅那”,是“静中思虑”的意思。这和笔者在前面所叙述的《辞海》上对“禅”的解释是一个意思,难怪和尚、法师们有“坐禅”这门功课。“坐禅”,实际上就是将被尘世所污染的心灵安静下来,反思自己的一切言行。我等凡夫俗子想要真正地进入禅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第2篇:秋悟心情日记
秋悟心情日记
我喜欢风卷落叶的感觉,轻飘飘的,但也显出一丝凝重,于是我幻想着一个神话:凶猛的风要掠走枯黄的叶,它似怪兽一样撕咬着,发出阵阵狂笑,而叶虽渴望挽留,却又显得苍白无力,它低声地啜泣、呜咽、无助的灵魂在风中飘散……突然一阵喧嚣,将幻想击灭,清澈的阳光刺痛了幻境中的心,眼前的一切又变得熟悉,也许熟悉的极端就是陌生,正如心与心的交流会使人忽略外在的变化,于是在这样一个有着清澈阳光的午后,我决定去寻找熟悉中所隐藏的细节,把那积淀已久的记忆唤醒……
季节飞也似的轮回,留下的却是这二十一个秋,有的清晰,有的模糊,相同的是都目睹了叶的`消亡,雪花的开放,也许该在风中刻下自己的名字,连同落叶放进包裹,空闲时去回味,去思索。
这已是我在象牙塔里的第二个秋,虽没有第一个秋的新鲜,却依然美丽,夹杂着少许成熟的醇香。看园内的一棵棵树、一条条河、一幢幢楼……很少这样去观察这熟悉的一切,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存在,让灵魂消融,沉浸于周遭的一切,于是我又幻想着一个神话:秋风爱上了美丽的叶,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它们翩翩起舞,叶的妩媚、婀娜,风的轻柔、淡雅与周围的一切相映成趣,伴着风那绝美的旋律,印在了秋的画卷上。
第3篇:小悟寂寞心情日记
小悟寂寞心情日记
“寂寞”如毕加索笔下的抽象画,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寂寞”带着淡淡的忧伤,却又不同于张爱玲笔下的悲伤。
“寂寞”一种说不尽的忧愁,有时候很深,有时候又很浅,但又不只是李清照的一个愁字了得。
每个人都会有寂寞,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悄悄爬上你的心间,又像一种极寻常的'伤风感冒,总在你不经意时出现,于是就有了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把寂寞悲慨诉说沧海的胸怀;也就有了诗仙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寂寞至美地说与花和月的情思;出现了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壮美诗篇;当然也有了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寂寞委婉地诉诸菊的婉约……
我不如古人只用寥寥数语就能把寂寞描绘得如此生动,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古人是很懂寂寞的。但我却不知道寂寞的深层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