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味道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4 08:03: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过年味道散文

我过了五十几年,好像对过年还是那么向往,因为这里面有青春的记忆,还有那乡情亲情友情的过往。

回家过年,是人一年中最愉悦的时光。今年又要过年了,思乡的愁绪逐渐漫延开来,如施了肥的野草正在疯长。

据记载,过年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也许最初它真正的意义并非如此,但过年的雏形已出现却毋庸置疑。历经几千年的延续,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雄厚基础。

如果你走在街面上,人们都在攀谈着年气,诉说自己一年的生活。人们放肆的笑着,预示新年就要来了。在礼品店中人来人往,穿梭着。不时走过一个为了新年而来的外国友人,除了有一点点新奇外,感觉更多的是中国已走向了世界。不止我们为圣诞节而张灯结彩,外国人们也在体验着中国过年的氛围。

年轻时的我不了解乡愁,更没读懂过乡愁,只有那明媚,那灿烂,真是不知愁的滋味,留下的只是心中一点痕迹。“家”在高兴时或许会暂时被忘记,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怀念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

近一些日子朋友见面打招呼,总是要问你回家过年么?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回家如歌谣般亲切,每次回到家乡,总会踏着熟悉的小路,寻访那儿时的故事,寻觅那快乐而悠长的童年时光。

我的家乡被青山绿水呵护。站在悬崖之上,看家乡山水,看家乡炊烟。那袅袅的炊烟,从房顶上冒出来,飘了起来,如一幅美妙的写意画。那画里,有母亲甜甜的笑靥,也有鸡狗在撒欢。踩在那光溜溜,亮亮的石级之上,说不出的兴奋与欣喜。家乡的中间是一条弯弯的清江河,河的两边,是逶迤相连群山。群山对峙,山清水秀。孩子们早早的把牛羊赶到山上,然后在一起做游戏,特别是荡秋千忽高忽低,荡荡悠悠,像鹰临空飞翔。每每除夕,鞭炮声声,群山回应。当我们听得鞭炮声响,大群孩子,追赶牛羊,一路狂奔。洒下一路欢欣,留下一路烟尘。那喜悦,如今去哪里寻找!

有时静坐山崖边,头顶蓝蓝的天空,享受那暖暖的阳光。山野的风,趟过葱郁松林,轻抚我的脸颊。家乡的房屋,就躺在我的脚下,被那青青翠竹苍松罩着。层层梯田冬天已然失去了春的忙碌,夏的喧闹,秋的成熟,不过正在积蓄着能量。小时候,那贫瘠的乡村,只能吃饭时才点个煤油灯。每当夏夜来临,人们不约而同的端着凳子,聚集在门前打谷场的平地之上。在月光下,孩子们听长辈讲那神秘而古老的神话,还有那动人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到长城的悲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婉,牛郎织女的艳遇……听得我如痴如醉。夏夜的山野吹来清凉微风,融融泄泄的月光洒满山岗。山岗似乎也沉醉在那些凄迷、温婉的故事中。

乡下老人过年期间是不喜欢出远门的,有的跟着在城里儿女过一次春节后就再不愿意去了,因为他们过惯了美丽的田园生活,在别人的地盘里,没有他们熟悉的父老乡亲。另外不习惯是现在城里人过年就上馆子,而在乡下,老少一起动手,干的热火朝天,最后大家一起品尝劳动的成果,感觉那才是过年的味道。

每年我会带些家乡觉得稀罕的东西,欢欢喜喜回老家过年。一路上遇见乡亲、朋友或家乡人,那亲切的乡情乡音,漫溢在那弯弯的乡间小路上。亲切叫上几声,攀谈几句,把幸福劲儿藏在心里,喜悦绽放在脸庞。

回家过年,那是父母心中的等待,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闭上眼睛我可以感觉的到他们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回家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过年是一场时间跨度较长的家庭盛宴。如一首正在播放的循环渐进音乐,有柔婉也有高潮。

大年三十前的几天,远在他乡的人们无论工作如何的繁忙,都会选择暂时放下,买上一张车票往故乡驶去。再到小集市上买上一些小年货,它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名牌,一切都在熟悉的家门前口变得举足轻重。站在家门前迎接的父母亲更是刺激了我们的眼球,尽管我们早已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但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他们心肝宝贝。

大年三十是家里最忙碌的一天,送香、洗家具、杀鸡、洗菜、切肉、调好料、贴对联等等,从早晨到傍晚,年年如此,几千年的风俗吸引力,没有哪一个家庭表现出抱怨。

大年三十全家人轮流洗澡,洗掉一年来一切不幸,祈祷下一年的平安。再穿上新衣裳,有除旧迎新的意味。

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庭正式大团圆,一家人围着大方桌坐下,桌子中间放一炉木炭火锅。风趣的故事调节着席间的气氛,那是最温馨的时刻,一切的生活烦恼都消失在脑后。

或许我不知道年的故事,或年的精神,但传承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国文化在更新,中国节日与外来文化的水乳交融,让人自豪的是年味依旧。

过年是丰收的节日,从西周初年开始就出现了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的照顾。或许人们今天才发现勤劳、智慧、胆识才是真正的财神。

过年是一个亲情流淌的日子。除夕,全家祀祖过后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岁。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先祖,给尊长拜年,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大年初一过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从初二开始,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佳节平添了浓郁的喜气,直到正月十五过后大年才算真正结束。

过年是怀旧的节日,回家是寻找自己生命的根,寻找过去的渴望。回家是看望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看看珍藏有你记忆中的旧房子、旧桌子、旧柜子、旧照片。怀旧还包括有你的昔日的伙伴、左邻右舍,还有那老街老巷、乡土风物与小吃。岁月苍桑,人生如梦,只有回家过年,你才可以穿越时光的隧道,触摸到昨天与前天。

第2篇:过年味道散文

过年味道散文

我过了五十几年,好像对过年还是那么向往,因为这里面有青春的记忆,还有那乡情亲情友情的过往。

回家过年,是人一年中最愉悦的时光。今年又要过年了,思乡的愁绪逐渐漫延开来,如施了肥的野草正在疯长。

据记载,过年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也许最初它真正的意义并非如此,但过年的雏形已出现却毋庸置疑。历经几千年的延续,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雄厚基础。

如果你走在街面上,人们都在攀谈着年气,诉说自己一年的生活。人们放肆的笑着,预示新年就要来了。在礼品店中人来人往,穿梭着。不时走过一个为了新年而来的外国友人,除了有一点点新奇外,感觉更多的是中国已走向了世界。不止我们为圣诞节而张灯结彩,外国人们也在体验着中国过年的氛围。

年轻时的我不了解乡愁,更没读懂过乡愁,只有那明媚,那灿烂,真是不知愁的滋味,留下的只是心中一点痕迹。“家”在高兴时或许会暂时被忘记,在遇挫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怀念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回想儿时光着脚丫奔跑在草地上,脚板亲吻大地的感觉。

近一些日子朋友见面打招呼,总是要问你回家过年么?心中便涌起另番滋味。回家如歌谣般亲切,每次回到家乡,总会踏着熟悉的小路,寻访那儿时的故事,寻觅那快乐而悠长的童年时光。

我的家乡被青山绿水呵护。站在悬崖之上,看家乡山水,看家乡炊烟。那袅袅的炊烟,从房顶上冒出来,飘了起来,如一幅美妙的写意画。那画里,有母亲甜甜的笑靥,也有鸡狗在撒欢。踩在那光溜溜,亮亮的石级之上,说不出的兴奋与欣喜。家乡的中间是一条弯弯的清江河,河的两边,是逶迤相连群山。群山对峙,山清水秀。孩子们早早的把牛羊赶到山上,然后在一起做游戏,特别是荡秋千忽高忽低,荡荡悠悠,像鹰临空飞翔。每每除夕,鞭炮声声,群山回应。当我们听得鞭炮声响,大群孩子,追赶牛羊,一路狂奔。洒下一路欢欣,留下一路烟尘。那喜悦,如今去哪里寻找!

有时静坐山崖边,头顶蓝蓝的天空,享受那暖暖的阳光。山野的风,趟过葱郁松林,轻抚我的脸颊。家乡的房屋,就躺在我的脚下,被那青青翠竹苍松罩着。层层梯田冬天已然失去了春的忙碌,夏的喧闹,秋的成熟,不过正在积蓄着能量。小时候,那贫瘠的乡村,只能吃饭时才点个煤油灯。每当夏夜来临,人们不约而同的端着凳子,聚集在门前打谷场的平地之上。在月光下,孩子们听长辈讲那神秘而古老的神话,还有那动人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到长城的悲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婉,牛郎织女的艳遇……听得我如痴如醉。夏夜的山野吹来清凉微风,融融泄泄的月光洒满山岗。山岗似乎也沉醉在那些凄迷、温婉的故事中。

乡下老人过年期间是不喜欢出远门的,有的跟着在城里儿女过一次春节后就再不愿意去了,因为他们过惯了美丽的田园生活,在别人的地盘里,没有他们熟悉的父老乡亲。另外不习惯是现在城里人过年就上馆子,而在乡下,老少一起动手,干的热火朝天,最后大家一起品尝劳动的成果,感觉那才是过年的味道。

每年我会带些家乡觉得稀罕的东西,欢欢喜喜回老家过年。一路上遇见乡亲、朋友或家乡人,那亲切的.乡情乡音,漫溢在那弯弯的乡间小路上。亲切叫上几声,攀谈几句,把幸福劲儿藏在心里,喜悦绽放在脸庞。

回家过年,那是父母心中的等待,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心里天天掰着手指头在算,闭上眼睛我可以感觉的到他们那渐渐舒展的皱纹,回家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过年是一场时间跨度较长的家庭盛宴。如一首正在播放的循环渐进音乐,有柔婉也有高潮。

大年三十前的几天,远在他乡的人们无论工作如何的繁忙,都会选择暂时放下,买上一张车票往故乡驶去。再到小集市上买上一些小年货,它不是山珍海味,更不是名牌,一切都在熟悉的家门前口变得举足轻重。站在家门前迎接的父母亲更是刺激了我们的眼球,尽管我们早已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但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他们心肝宝贝。

大年三十是家里最忙碌的一天,送香、洗家具、杀鸡、洗菜、切肉、调好料、贴对联等等,从早晨到傍晚,年年如此,几千年的风俗吸引力,没有哪一个家庭表现出抱怨。

大年三十全家人轮流洗澡,洗掉一年来一切不幸,祈祷下一年的平安。再穿上新衣裳,有除旧迎新的意味。

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庭正式大团圆,一家人围着大方桌坐下,桌子中间放一炉木炭火锅。风趣的故事调节着席间的气氛,那是最温馨的时刻,一切的生活烦恼都消失在脑后。

或许我不知道年的故事,或年的精神,但传承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国文化在更新,中国节日与外来文化的水乳交融,让人自豪的是年味依旧。

过年是丰收的节日,从西周初年开始就出现了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的照顾。或许人们今天才发现勤劳、智慧、胆识才是真正的财神。

过年是一个亲情流淌的日子。除夕,全家祀祖过后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岁。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先祖,给尊长拜年,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大年初一过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从初二开始,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佳节平添了浓郁的喜气,直到正月十五过后大年才算真正结束。

过年是怀旧的节日,回家是寻找自己生命的根,寻找过去的渴望。回家是看望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看看珍藏有你记忆中的旧房子、旧桌子、旧柜子、旧照片。怀旧还包括有你的昔日的伙伴、左邻右舍,还有那老街老巷、乡土风物与小吃。岁月苍桑,人生如梦,只有回家过年,你才可以穿越时光的隧道,触摸到昨天与前天。

第3篇:散文:过年,味道,记忆

散文:过年,味道,记忆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一年到头,只有过年那几天家里才会见到鸡鸭鱼肉,和一些瓜子小糖。于是,掰着手指头,在一天天地数着日子,盼望着年快些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年终于带着一身的喜庆走来了。那时,庄稼地里不需要忙碌了,父亲也休班在家,开始上街去置办年货:鸡、鸭、鱼、肉,还有瓜子、花生、小糖,水果,还有鞭炮、檀香、对联。年十八那天,父亲会拿着新买的扫帚把屋里屋外,角角落落里的灰尘全部扫去,不仅是年的风俗,更是为了那句吉利话:“要想发,扫十八。”

母亲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围着围裙,锅前灶后地忙着过年要吃的:腌制过的鸡鸭鱼肉炖出来,蒸上几锅馒头和包子,用油把大圆子和小圆之都炸好,最后包上一大堆饺子。家乡的习俗,就是在三十之前,把一切吃的都准备好,只等着欢欢喜喜过大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过年的味道的心情散文

过年的味道的心情散文

有一种心情,回家;有一种味道,过年。

过年,总是与“春”字有关,家家户户门沿的春联,都是离不开与“春”相关的对词。

自从小学读书时就离开了家乡,离开老家生活已有三十余年了,也各个城市之间穿梭,但每年春节都想方没法回老家过年。原因诸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地方总有一份情绪无法用流逝的时间和遥远的距离来释放。

村头,那棵古老的枫树,是那么陌生和熟悉。在记忆里若隐若现,它阅尽了风雨和烈日,却坚守了我永远忘不掉的那份乡情。

又一年了,我又回来了,是回来过年。脚踩着酥松的泥土,虽隔着一双皮鞋,但还是想起小时候光着脚丫的味道。

走进村头,那几块小田地显得格外亲切。小时候过年,我们几个发小都聚在这个地方打陀螺,但这些年这个时候都长满枯草。脚下踩着瘦小的田坎,脑海里涌出很多很多的思绪,又看到了一个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过年的味道现代散文

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是听到好多人感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我想,他们所说的没意思,大概是过年没有过年的味道和气氛吧。的确,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了,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犯难;吃穿用度跟过年没有什么差别;加之通讯网络发达,人们是无事不出门,即使不得已出门走亲戚,也是晚去早回,匆匆见一面,敷衍一番了事,颇有点应付差事的感觉。尤其是小孩子,宁愿在家里玩手机,玩电脑,在虚拟的世界里遨游,自得其乐,也不愿去亲戚家跟人交流。有时生拉硬拽去了,也是老大的不愿意,嘴撅起老高,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手机,不到吃饭时间绝不停止!

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总是不由得想起我小时候过年的情形。那个年代,物质特别匮乏。大人小孩平日里穿的是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是包谷面馒头就是黑面馒头。人人都显得面黄肌瘦,于是我们小孩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过年味道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过年味道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