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土地的誓言 教案
初一下册第16课《土地的誓言》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个性的语言。3.培养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资料链接
背景: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南京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作者: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1)炽痛(2)嗥鸣(3)谰语(4)怪诞(5)亘古(6)默契
3.朗读课文,课文总共只有两段,简要概括每段段意。
4.结合你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你觉得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从全文看,标题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三、探究赏析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但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方法链接
A.明确该词的本义。
B.分析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4.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细细品味。
温馨提示 品味语言的角度 A.从词语的角度 B.从修辞的角度 C.从句式的角度 D.从情感的角度
四、拓展迁移
1.比较阅读下面的诗歌,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
我爱这片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课后学唱歌曲《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
chì háo lán lán dàn gân qì lǒng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zhà měng huì
蚱 蜢 污秽 2.(1)炽痛:热烈而深切。(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5)亘古:远古。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7)污秽:肮脏的东西。
3.第一段:深切回忆了故乡的山水草木及风土人情。
第二段:点明与故土的血肉关系,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使故乡获得解放和独立。
4.关键词 “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三、探究赏析
1.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强。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在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较之用“澎湃” “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但它却已被埋葬在了故乡的田垄间。因此,用“埋葬”一词就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4.如(1)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3)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4)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比喻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四、拓展迁移:
1.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和人民的眷恋和热爱,而且隐含着“献身”之意。“——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2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
李宽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生字。
2、找出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背诵。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背景,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
亘古(gân)
默契(qì)
污秽(huì)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三、抽学生朗读,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黄河颂》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
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第3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2、介绍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快速阅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举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
第4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
第5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
第6篇:《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教学难点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
第7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地的誓言》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