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必修课堂实录)
执教者:方彦萍
师:有人说:“一部人类史可以说是追求幸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力求摆脱痛苦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未曾消除过世间的苦难和人心的焦虑。”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不例外,在人生旅途和社会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会遇到困惑,陷入迷茫,甚至是无路可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鹏山先生的这篇推荐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看看这位古代的先哲――庄子能否给我们以心灵的启迪呢?在这儿,老师想先做一个调查,在大家的印象中,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在我的印象中,庄子是一个……老头。(笑声)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而且不贪图名利富贵,很高尚。
师:一个很高尚、很可爱的老头。
那我们来看看鲍鹏山先生眼中的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想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生(朗读):略。(掌声)
师:很好,请坐。大家都为你深情的朗读鼓起了掌。作者眼中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哪几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生:作者形容庄子是一个“天仙才子”,然后说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对他文章的评价是“鬼话连篇,奇怪迭出”,“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师:他一下子划出了这么多词语,看来,他对庄子文章的奇特有很深的印象。而且,刚才她提到了作者对庄子的一个评价性语词,说他是一位……
生(齐答):天仙才子。
师:这会不会是过分夸赞之语、溢美之词呢?我们虽然已无法看到庄子,但在作品中与他进行一番心与心的交流也未尝不可呀!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2-8段,一直读到“不可企及的妩媚”。读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银幕上展示的问题“寓言故事揭示了庄子什么样的精神世界?他和同时代的人相比有何不同呢?”
生(浏览,讨论)
生:我觉得这几节体现的庄子的精神就是不畏权贵,不贪富贵,追求自由。他和同时代的人有何不同呢?同时代的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想做官,得到很高的奉禄,但大多数的人是这样的,但庄子他是一个宁愿自由的人。我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裴多斐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这儿可以改为“高官诚可贵,厚禄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掌声)
师:这位女同学将裴多斐的诗稍加改变,很敏锐地找到了庄子与同时代的人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追求自由,自由是他生命的最高点。
生: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部分,就是当楚王派两个大夫去濮水边问庄子是否为官时,庄子选择了自由清高的生活。而当庄子问两大夫是愿意在名利中徘徊,还是愿意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时,两大夫心里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实际上还是选择了官场沉浮及名利。我觉得庄子能在思想追求与实际行动上保持一致,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坚定的意志和付诸行动的勇气决定的。
师:正像两位同学上面所讲,庄子追求自由,而且所想所做完全一致,那么,作者对庄子的这种行为是怎样评价的呢?
生:“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的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师:大家看看,他所找的这一句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呢?
师生共答:孤独。
师:庄子追求自由,而且为了追求自由,他可以把官位权势,世俗的一切都抛开,为何在那个时代中,他却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呢?
生:因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社会,而庄子“不”。他的文化不肯为统治阶级服务,可皇帝却让他去做宰相。一般人会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大夫心忧天下,可庄子“不”,他宁可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因为他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
生:我比较赞同这位同学所说的观点。就我所知,庄子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他的理论比孔子的好,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有人说庄子的文章是“哲学的文学,文学的哲学”,他将哲学与文学统一在一起。他继承的是道家的思想,“道生万物”,“无为而治”,就是这样的吧!(掌声)他追求自由,但他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他的理想不能抒发和实现,他只能是孤独地等待吧!我还知道,他写了《庄子》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逍遥游》,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而且意象丰富,大气磅礴,用很多很多的意象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不为尘世所束缚。
师:当他追求自由时,同时代的其他人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在慕权贵,正如书中所写的那个姜子牙,他苦苦地等待那么多年,仅仅是为了一个官。(笑声)我认为做官固然重要,但不能失去自我。
师:你怎样评价庄子的这种孤独呢?你认为是孤独得寂寞,还是孤独得孤僻?是孤独得伟大,还是孤独得悲壮呢?
生:我觉得他的孤独感应该是比较伟大吧!
师:你认为他的这种孤独还不是一般人孤独得来的,是吗?
生:是。(笑声)
师:那么作者认为,在历史长河中,庄子是不是孤独得一个知音也没有了呢?
生:(沉默)
师(引导):请大家看看刚才找到的评价之语,作者在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时,前后表述有没有不同呢?
生甲:有。他前面说是“一棵孤独的树”,后面则说“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师:你很敏锐地抓住了表述上的差异,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呢?
生甲:(沉默)
生乙: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上介绍,庄子的文章就是一种怪、奇。我想还有一个人――孟子也有这样的特点。他们都是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的思维,而不是直白的表述,这体现出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刻性,才会有自己的体验,然后将自己的体验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再通过别的事物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师:正像这个寓言故事中将一群追求权位的人比作了一群……
生丙:为权贵不惜自己生命的死乌龟。
师:成了一群死乌龟而不自知,是吗?(笑声)
生丁:我觉得他还有一位知音――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特别喜欢他的一首诗,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格特别清新,表达了他向往自由,向往田园生活的理想,他厌恶黑暗官场的昏浊气氛而“守拙归园田”。他和庄子一样不畏权贵,追求自由。但我认为庄子比陶渊明更伟大,因为陶渊明只是归隐田园感受个人的自由,而庄子正像后文中吴文英的评价,他“眼冷心热”,他用自己的文章来表达他对黑暗尘世的不满。
生戊:还有这则材料中所说的许由。他和陶渊明一样,对权贵、功名看不起,不屑一顾。但许由与庄子有一点不同,许由是尧在晚年传位于他,如果他接受了,就能成为君临天下的王者,而庄子接受了楚王的邀请,只是成为一个为楚王效力的臣子。相比之下,我觉得许由的精神境界更高。
生己: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鲍鹏山也是庄子的知音。首先,他如果不是把《庄子》和他这个人理解得很深透,他就不可能写出这篇文章。其次,在技法上,他们也有共通之处。其实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批判追求官位权势富贵而放弃清洁思想的人,是针对我们生活的一些现象而言的,但他并未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写庄子来让我们深思并反省自己是否成为了“昧昧黑夜中昏睡”的一员,让我们自己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生庚:我觉得庄子既然是老子学说的继承者,那么,老子也应该是庄子的知音。刚才有位同学说许由的精神境界比庄子高,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在尧舜禹时期,物质资料不丰富,生产力不发达,许由就是当上皇帝,也不可能享受荣华富贵,反而要带头去经历苦难,而庄子接受了宰相之位,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笑声,掌声)
生辛:刚才有位同学提到鲍鹏山时,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庄子和他生活的时代是不同的。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的年代,而作者则是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新时代中,政治制度也不相同,他们对自由和做官的感受也会不同。作者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认为庄子思想中有一部分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新时代的人应该有一个好的追求,为自己的前程和理想奋斗,而不能自甘堕落。
师:这种孤独的行为对人类有何意义呢?
生壬:我对庄子在这则寓言故事中表现的精神充满了感动和崇拜。他的境界很高,能抛开一切世俗,但对他的道家思想的诠释,我不认同。庄子是一个出世之人。何谓出世主义?就是对一切事物不关心,认为是天道而成,一切事物都没有区别,包括这个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否也是不重要的。这种思想对现代人是有害的。用一个比方来说吧,正像我与您老师在争论一个问题,是你比我高半寸,还是我比你高半寸,庄子会说,我刚才站在埃菲尔铁塔上看你们两个,都是一样高,这个问题不需争论。这就不能明辨是非,这种思想是颓废的、消极的。我们现代人认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而庄子是在逃避,困守成规,是守旧派的领军人物。(笑声,掌声)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这是完善自身、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途径。当官有好有坏,比如吴天祥,做人民的公仆,也是好的,只有那些贪官污吏才真正让我们唾弃。(掌声)
师(总结):大家经过讨论认识到:追求自由、拒绝诱惑,在这两点上,庄子是与众不同的。大家会奇怪,庄子为什么要拒绝官位?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不好吗?为人民做点实事不好吗?有人说,庄子这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作者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老师朗读最后两段,请大家将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师(范读):略。(读完,全场静默)引用吴文英的话,作者认为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齐答):眼冷心热。
师:同学们对这两段有何疑问?
生:“这是庄子的哲学困境”,庄子的哲学困境是什么?
生:从这两段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可以说这两段都是有疑问的。
师:让庄子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投影展示:
庄子对骷髅说:“我让生命之神恢复您的形体,还原您的骨肉肌肤,让您返归到父母妻子和邻里朋友中间,您愿意吗?”
骷髅紧皱眉头说:“我怎么能放弃君王般的快乐而重返人间的劳苦呢?”)
师:庄子用一种看似荒唐的文字写了他和骷髅间的对话,我们能否从中透射出庄子所处时代的特点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呢?
生:他让骷髅恢复生命,重返人间,而骷髅却不愿意,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生不如死的年代。骷髅愿意放弃生命,在阴间享受君王般的快乐,也不愿意重返人间过自己有生命的生活,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中,人民虽然有生命,却受着地狱般的煎熬,过着苦难的生活。天下战乱,民不聊生,君王为自己的领土和权势,将人民视如草芥。
师:作者用了一系列的以“无”字开头的词语……
生(齐答):无赖、无理、无情、无聊、无所顾忌、无所关爱、无牵挂、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师:一言以蔽之……
生:黑暗。
师:在这种黑暗背景下,庄子的内心还有对人类的怜悯,但他为什么不像孔子那样投身于浊流,与之对抗,“知其不可而为之”,却选择了“冷眼”呢?
生:“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的困惑来自于他对人民的关爱,但又无力去改变,“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
师:看清了黑暗污浊的社会,庄子该怎么办?是像屈原那样用“死”来抗争呢?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呢?庄子最终选择了以看似荒唐的文字和冷眼来对抗尘世。这就是庄子作出选择的时代原因。
综观全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面而丰满的庄子形象:窃钩者诛窃国侯,悲天悯人热心酬。冷眼相抗拒污浊,曳尾泥涂得自由!
时代的车轮已滚滚向前,我们来到了一个新世纪。庄子的精神对现代人有何启迪呢?
生:我想说说这个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作者用这个题目,是从庄子的角度来考虑的,是从他的思维角度来说的。庄子一生没有过多地去游说诸候,而是自甘贫困。所以,他就认为这个世间的许多变化是无可奈何的,只有服从,从而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对现代人是不利的。当然,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我们应该肯定,但是,我们现代人对污浊的环境、对困难究竟该怎么办?作者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到底有没有无路可走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旧瓶可以装新酒,新瓶也可以装旧酒。”正像刚才那位男同学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现在就是要创新,要奋斗,对困难应该勇敢面对。所以说,庄子的思想有一部分对现代人来说是消极的。
生:我想说说庄子的正面影响。他强调保全人们自己的天性。打个比方,牛马的天性就是喝水吃草,而人们偏要在牛的鼻子上拴根绳子,在马背上安上鞍,让他们不自由。当然,自由是有限度的,但是能在有限度中展示自己的自由天性,也是我们无路可走时的一种选择。
生:我也说说庄子的正面影响。庄子在一个黑暗的尘世中,他敢于抗衡,对黑暗、世俗说“不”。而不像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只知贪权势、拍马屁、走后门、送礼品,庄子敢于说“不”,敢于抨击他们。
生:我认为庄子有一部分思想与现代人是不相适应的。世上有许多人为了名利富贵不择手段,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逢迎拍马,与良心相违背,但有时也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必须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如果按庄子的思想,现代人对逢迎拍马这种风气看不惯的话,是否就去找个地方隐居呢?世界不允许,你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逃避。
师:刚才大家针对庄子的行为和思想有所议论。有的同学说抗拒黑暗对现代人是一种昭示,也有的同学认为学庄子只能学一部分。就让回到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面临选择,这篇文章能带给我们思考,就是它对现代人的意义。
第2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教案
教学目标:
1、研究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2、了解感悟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重点:
研读语句,把握重点。教学难点:
了解、体会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计划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
教师提问:“如果你现在身处乱世,你是选择投身于政治仕途之中,激流勇进,还是选择归隐于山水田园之中,明哲保身?”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提示:两种选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是中国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选择)
前一种选择是入世,后一种选择是出世。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里说道:“中国圣人既是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学而优则仕”,每个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仕途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的人满怀抱负,哪怕是飞蛾扑火,也要舍生取义,有的人不断碰壁,看清官场黑暗,最后归隐山水田园,只求自己内心的宁静。
这两种人生价值观的源头在哪里呢?入世的价值观在孔孟哲学(仁者爱人,爱天下一切人),出世的价值观在老庄哲学(顺其自然,重视个人的生命体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出世哲学。
二、研读第一节
1、作者认为庄子作品的意象是怎样的?
明确:“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明确: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明确: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明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补充庄子中的一些成语故事,便于学生理解:
1、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螳臂挡车
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劝人不要自不量力。
3、东施效颦
西施生了病,心口疼,在村里皱着眉头。邻里的一个丑女看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捂着心口皱着眉头。村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着门不出来,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走开。那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着眉头美的原因。因此,如果现代人一定要采用古代的礼仪制度,怎么能行得通呢?
4、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井底之蛙、对牛弹琴、唇亡齿寒
总结第一部分大意:读庄子的独特感受,赞美其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
二、分析第2-8节
先阅读《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累,劳累。
巾:即巾幕,古人专用以覆盖贵重器物的东西。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 涂:泥水
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学生翻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阅读2-8节,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明确: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2、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3、“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而像庄子这样能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的文人真是少之又少,所以作者说他是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
总结2-8节:庄子拒楚王聘的故事,表现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三、分析第9、10节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联系下文的“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明确:
是非不管:“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
终不下手: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联系文中的“蛇的冷酷犀利,鸽子的温柔宽仁。”
明确: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
(提示: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如何?)
明确: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总结第9、10节大意:揭示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对人生的怜悯。
4、思考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其中的路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个题目?
明确:“路”应该是精神困惑,而不是生活或生计上的走投无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
四、拓展延伸,作者说庄子是一株孤独的树,那么庄子的“孤独“有没有知音?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
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3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不得内容。
2、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的语言。
4、领悟庄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领悟庄子的精神实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用具:
一些图画和文章。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摘录优美词句;找出庄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分析庄子的“哲学困境”,进而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导语设计:
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投影)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里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来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
第4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