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包法利夫人是个很虚伪的女人,可我却觉得她很真实。她的真实是因为在她身上可以看到真实的人性。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极富浪漫情怀的女人。“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人活在这世上,就该诗意地栖居,不然庸庸碌碌过完一生,却发现什么都没有体验到,岂不是辜负了这一生,我很欣赏包法利夫人的这种对于生命力的挥霍,没有感悟过生活的美好,怎么能算活过。
但是这种浪漫情怀,却使她成为了一个完全活在自己对爱情的幻想中的傻女人。“爱情对她来说,应该突然而来,光彩夺目,好像从天而降的暴风骤雨,横扫人生,震撼人心。”他在婚后渐渐对一成不变的包法利失去了兴趣,甚至在思考“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呀?”她觉得“一个男人难道不该和他恰恰相反,难道不该无所不知,多才多艺,领着你去品尝热情的力量,生活的三味,人世的奥秘吗?”在现代社会中,爱情也是永恒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爱情,或许它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微妙的新鲜感与刺激感,让我们欲罢不能。可俗话说得好,三年之痛七年之痒,爱情也是有保质期的东西,它终究会从热烈转为平静。而艾玛仿佛是在追求永恒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只存在于幻想中,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她也过于将另一半神圣化,对男人期待太多,好似男人就该是她的多啦A梦,她就该做一条犹如咸鱼般的大雄。
一定有很多人觉得艾玛的悲剧源头是嫁给了包法利这木头木脑的男人。但事实上我认为是她的性格使然。就算她嫁给的不是包法利,也不能保证她婚后不会为了追求新鲜刺激的爱情而出轨。的确,年纪轻轻嫁给了一个二婚男是挺悲剧的。尽管这门婚事是他父亲答应的,卢奥老爹在包法利提及婚事的时候说:“我不能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楼下等半个时辰,如果看见窗户的灯是亮的,就表示艾玛同意了。”但他父亲也是比较尊重自己女儿的意见的,她自己也没有反对。只能说她还不成熟,也是她的性格使然,“她急于改变现状,也许是这个男人的出现带来了刺激,这就足以使她相信:她到底得到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而在这以前,爱情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的大鸟,只在充满诗意的万里长空的灿烂光辉中飞翔”。所以她迫切地嫁给了包法利。可当她觉得性格木讷的包法利无法给她带来她想要的爱情的时候,“她不能想象这样平静的生活,就是她从前朝思暮想的幸福。”于是她先后恋上了莱昂和罗多夫这一情场老手,做了别人的情妇,准备约会的东西,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欠了一屁股债,最后绝望自杀。她的自杀其实和《悲惨世界》中沙威的自杀很像,沙威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忠于职守,以法律至上的“完人”而自杀,而包法利夫人艾玛的自杀也是她的幻想的爱情无法实现加之生活的打压而自杀,她的自杀也是为她追求完美的爱情划上了一个句号。
当然艾玛的悲剧离不开与夏尔间的隔阂。他事业平平,也没有人格魅力,脾气也是个软柿子,根本无法驾驭艾玛。他虽然情商低,但他是个好男人。在生活中,无论大小事,他都极力顺从艾玛的要求。为了艾玛的健康问题,举家迁居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在金钱方面,夏尔不仅从来没有对爱玛的奢侈消费有丝毫的不满与反对,但是他对艾玛的精神世界是一无所知的。艾玛最恼火的是“夏尔似乎想都没有想到她在受苦。他居然以为是他使她幸福的。”他们之间是存在隔阂的。这种隔阂也正是导致了艾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包法利夫人艾玛最大的悲剧是在于她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基本的道德观,认为自己应该拥有完美的爱情,却毁了丈夫和女儿的一生。她在并未十分了解包法利的情况下就与他结了婚,然后开始厌倦生活的平淡,便去做别人的情妇。一个女人爱慕虚荣充满浪漫幻想没有错,没有哪个女人不喜欢名牌,不喜欢打扮得光鲜亮丽去参加各种聚会。但是既然步入了婚姻就该尽到自己作为妻子应有的责任与本分。持久的爱情终究不存在,爱情终究会随着婚姻转化为亲情。
我也从这部小说中领悟到也许男女间的爱情观存在差异,拜伦说过:“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爱情好像是艾玛生命中的全部,可艾玛根本没有真正懂得爱情,她想要的爱情是新鲜刺激而持久的。如果想要持久的爱情,那么正如张爱玲所说:“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也许这样的“不爱的爱情”已不能称之为爱情,可这与艾玛幻想中的新鲜刺激的爱情是如出一辙的,而那个渣男罗多夫也正是利用了这点欺骗了艾玛。渣男深深懂得如何去调情与暧昧,罗多夫想的是“他仿佛又看见艾玛在厅子里,穿着他刚才看到的衣服,他把她的衣服剥光了‘我要把她搞到手’”。得手不久后却又写了封分手信将她抛弃。一味追求爱情的新鲜刺激是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的,那样的爱情充其量只是调情与暧昧,可艾玛扭曲的爱情观居然天真地以为那是爱情。她的堕落正是由于她爱情观的畸形。
很多人说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是就算时代变好,时代在发展,诸如此类的悲剧还是会发生。但是我认为它可以说是一个合理人性酿造的一场悲剧。那个时代可能女性没有太多主权,然而在现代这样一个男女平权的社会中,男人出轨,女人偷情的事情也屡见不少,就好像最近女星白百合也爆出了与神秘男子幽会的丑闻。
就算走在街上,没准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包法利夫人”,没有谁不渴望完美的爱情,没有谁不向往奢华的上流社会,也没有谁甘于平庸,怎样都行,但别太过了,别违反道德,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作为女性也应更加自强自立自尊自爱,也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了。
第2篇:《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假期,阅读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读后,一股让人窒息的压抑,让我久久缓不过神来——为爱玛的死亡而难过,更为那让爱玛一步一步走向疯狂,最后走向灭亡的欲望而感到可怕。
《包法利夫人》讲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爱玛,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
很多的评论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腐朽和当时的时代使爱玛走向死亡。但在我看来,应该是永无休止的欲望,最终使爱玛走向了灭亡。
在少女时代,爱玛接触到了大量的资产阶级新小说,使她在思想上对富裕、浪漫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当她第一次遇见包法利时,她涉世未深、情窦初开,以为包法利就是她的“真命天子”。但成了包法利夫人之后,她对平庸的生活感到失望。于是天天顾影自怜,希望遇见一场让她刻骨铭心的恋爱。当天遇见莱昂时,她心动了,然而她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这个时候的爱玛还是一个理性能战胜情欲的爱玛。
后来,在情场老手鲁道夫的勾引下,她出轨了。这个时候的爱玛,还是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的幻想。但被鲁道夫抛弃之后,对爱情的幻想的破灭,使她开始追求情欲的宣泄,她又成了莱昂的情人,并对物欲不停索求,最终欠下了巨额债务。
故事以爱玛无法偿还债务而情人又拒绝帮助的情况下的死亡结束的。这种死亡也许是对爱玛情欲、物欲无度宣泄的最好归宿。这也许是作者的一种思想,欲望使人疯狂,欲望使人灭亡。
欲望普遍存在,无论哪个时代,哪个人,都有欲望。但无止境,无约束的欲望会使无论哪个时代哪个人都逃离不了灭亡的结局。这也许是我们现代读者阅读这本金典的时候,值得领悟的重要主题,我想。
第3篇: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Analysis of Madame Bovary’s Ruin566
“Madame Bovary” is the masterpiece of Flaubert and has always enjoyed popularity around the world.In Emma Bovary, Flaubert uses irony to criticize romanticism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of beauty to corruption and of fate to free will.After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novel, I als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this bea
第4篇:《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从而体现出社会的另一面,也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