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寻找那片人生的净土散文1000字
寻找那片人生的净土散文1000字
“传说中有一座雪山,白云在山顶漂浮……”听着孙楠的这首《净土》,我忍不住又打开了电脑中的照片,婺源、云南、千岛湖……这些照片不仅记下了我们旅行的脚步,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蓝天、碧水的可爱。清明前,我们来到了千岛湖附近,漫步在湖边,呼吸着带有水汽的空气,我深深地感叹:“空气真新鲜呀!环境真好!”同行的人也不住地点头。其实,除了山,我们这都有,金黄的油菜花也是大片大片的,麦苗同样都是绿油油的,虽然没有大面积的水,但我们这有数不清的池塘、小河,但和眼前的美景相比,却相差了很多。只因为,水不若这儿的清,空气不若这儿的新鲜,天空也没有这么蓝,再加上少了淙淙的流水,自然就差了。
在回忆中,村前也有一条长长的河流,童年时,全村人都用着这河里的水,在河边洗衣服、淘米、洗菜,夏天,很多人都爱在河里游泳,顺便摸点河蚌来加菜,河两岸有很多高高的大树,我和伙伴们最爱在树阴下乘凉,用自制的小网捕知了……小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快乐。
可是现在,家家户户都使用了自来水,再也没有人去河边洗东西,偶尔有人挑点水浇菜,只因为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清澈,夏天还会有一些怪味道,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童年时,和小伙伴一同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虽然脚底下踩着的是泥路,路上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杂草,但同样的,路两边种着许多庄稼,春天,金黄的油菜花向我们点头,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绿油油的麦苗在风中摇摆,紫色的蚕豆花就像许多小眼睛在眨;夏天,麦子成熟了,金黄的一大片,嫩绿的秧苗正在努力向上;秋天,大片的稻田沙沙响,走过时,一只只小青蛙拼命往庄稼田里跳,顺手拨一根萝卜,剥了皮就是最好的水果;冬天,路上的杂草都变成了枯黄的,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无论何时,一路风景伴随着我们的上学路,走走跑跑,笑声洒了一路。
如今,儿时的小路早已被无数的杂草淹没,再也无法让人通行,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马路通向了家家户户,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也让我们的周围总是充斥着灰尘、烟雾,连路边的树、草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我总在想,还是步行好呀,既锻炼了身体,也是环保。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西湖、太湖等风景区也没有以前那么美了,原因就是去的人多了,垃圾也增多了。当我们来到这些地方时,常能看到工作人员在捡游客随手扔下的包装袋、果壳,在湖中打捞漂浮的饮料瓶、塑料袋等,这既是他们的工作,其实他们也是想还大家一个优美整洁的地方,可以迎接更多的客人。
我们这不是风景区,但我们渴望拥有一方净土,希望身边的小河是清澈的,天空是蔚蓝的,草、树是干净的绿,早晨起来,就能闻到新鲜的空气,眼前是整洁的环境。净土不需要别人为我们创造,当我们能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主动弯腰捡一捡,就可以让我们的身边少一些破坏,慢慢地,蓝天、碧水将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希望净土离我们不远!
第2篇:心中那片净土
心中那片净土
界牌中学 2013级4班:王敏
指导师:张冬梅
那片高坡上的树林,我用美好去定义。
每天上学、放学的途中,我都会骑车路过它,然后习惯性地抬头仰望,树林总会用不同的表情迎接我探寻的目光,让我收获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清晨,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抬头便被一树繁花迷乱了眼。那是一树怎样的花啊!纯净,美好,洁白,俏丽如一只只轻灵的蝶,静静地栖在枝头令人不由得敛声屏气,生怕一声惊叹就会惊飞满树粉蝶。潮润的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花香,我心中也平添了几许美好淡定。
傍晚,天高云淡。当我匆匆赶回家吃饭时,总会看见树林中袅袅升起的炊烟。那一缕轻烟,映在粉色的晚霞中,撩拨起人的满怀情思,也给树林抹上了些许人间温情。此情此景,总会令我浮想联翩:有这般闲情逸致择居树林的人,是诗人,还是画家?
阳光满地的春日,绿荫阴翳的夏晨,月凉如水的秋夜,银装素裹的冬季„„树林总让我对下一次路过充满了期待。然而,我却从未踏入过树林,只因终日忙碌于“两点一线”的生活,但我以为这已足够。有这片树林陪伴着,我的心就能源源不断地汲取美的养分。这片树林,就是我心灵的阳光地带。
暑假终于在期盼中姗姗来迟,但我已是初三学生,暑假于我平时相比也没多大区别。但唯一不同的是,不再有机会远望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树林。时隔不久,便向妈妈乞了一个小时散步,其实是为了看望树林。
迫不及待地来到高枝下,一抬头,却顿时愕然:高坡上多出了一块空地,四周凌乱地散落着砖瓦和树木。我默默地拾起一片瓦,又痛惜地捡起一根枝。这砖瓦,是属于那曾经升起炊烟的房子的吗?这树枝,是属于那曾经开满繁花的大树吗?
怎么会变成这样?小镇中最后的一片天然树林,人们竟也不愿放过。难道,只有小镇被钢筋混凝土筑就的大厦充斥而不见湛蓝的天空时,只有当小镇的夜晚被霓虹灯刺眼的光芒照亮而不见温情的月光时,抑或只有当小镇的空间被喧嚣的流行音乐湮没而听不到悦耳的鸟鸣时,人的心才会得到满足么?我悲愤地凝望倒下的树,它们不语;我沉痛地仰视尚未倒下的树,它们默然,却依旧用挺拔的躯干撑起葱郁的树冠,洒下一片浓浓的树荫。这时,有风吹过,细碎的树叶相互碰撞,奏响一曲悲情的哀歌,为自己,更为人类。
面对越来越污浊的河水,面对越来越少的绿地,面对一种又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灭绝,还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赤潮„„人啊,你们怎么可以无动于衷甚至变本加厉?难道伴随着环境一同恶化的还有我们的心灵?
心灵本是一粒种子,需要以美丽为阳光,以真诚为甘霖,以善良为土壤,才能在阳光地带成长。为自然留下一片阳光地带吧,有阳光,有花香,有鸟鸣。相信自然的阳光地带定会演化为心灵的阳光地带,孕育出一颗颗向往美好的心灵!
这就是我的家乡——安县。一个既平凡有和谐的地方。我愿意用心灵去守护这片净土„„
第3篇: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散文
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散文
我喜欢静,安静坐在菩提树下,品读着金经这样可以忘却世俗纷扰;我喜欢静,安静坐在菊花丛中,倾听花开的声音这样可以洗去旅途红尘;我喜欢静,安静坐在月色荷塘边,咀嚼着千古的佳句这样可以荡涤心头污浊……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寻找一片心灵净土。
人生的旅途上,每走一步都得小心欺诈的陷阱;生活的空间里,到处都充塞着铜臭;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蛛网似的关系网……铅色的阴云,需要阳光的驱逐。
菩提树下,我读懂了小善大爱,大道无言。拥有仁爱之心以诚待人,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度人,无求行善,耕云种月,让光明的种子生出“真”的根、发出“善”的芽,开出“美”的花、结出“爱”的`果。
菊花丛中,我听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慨叹,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陶醉于环境优美、百姓和乐的
第4篇:那片净土抒情散文(推荐)
水,因净而洁;心,因净而美,土,因净而润。
净土,没有尘世的污染,常被喻为佛与菩萨居住的世界。也泛指没有污染、没有喧嚣的地方。物也好,人也罢,都应该净,“净”渗透着永恒的魅力,因而我喜欢追寻“净土”。
净土在哪儿?请随着我的脚步到云南曲靖市沾益的海峰湿地,去感受那一方净土以及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吧!
你也许游览过或者听说过诸多的锦绣名山,而海峰湿地对你来说却可能陌生,甚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我又何尝不是呢?我第一次知道海峰湿地这名字,是朋友在微信上说:“海峰湿地是难得的一块处女地,是一方秀美的净土。”看到微信时,正好我们在云南洱海边游玩,于是,海峰湿地即刻成了我们旅游的新目的地。
海峰湿地位于云南省曲靖沾益县大坡乡,与昆明相距约150公里,离沾益县城约40公里。我们从洱海到曲靖已是傍晚,灰黑色的云朵在
第5篇:寻找心中的净土瓦尔登湖优美散文
有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芸芸众生,世间万象,我们经常无法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中看清自己真正需要的归宿。
百六十余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选择在瓦尔登湖畔独自幽居。三年中,他建造了自己的小屋,一边渔猎,一边沉思;一边耕耘,一边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人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我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