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情读书笔记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2 21:54: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故人情读书笔记

故人情读书笔记

我曾经预想将本文写成一篇比较有吸引力的文章,然而却始终不能。因为作者的文字实在是太令人折服了,能够将评论文章写成抒情散文的真的是为数不多,我想望其项背甚至有所超越,岂不是自讨苦吃、难上加难。

周静华老师的新书《道不尽的白马河——段家军小说、散文论》出版之际,要求我在书前写几句话,答应下来以后自己就觉得困难重重。但是盛情难却,不得不知难而进、奋力向前。因为细细想来,出于友谊和多年的交往,无论是对于作家段家军还是评论家周静华,我当然都是觉得责无旁贷。

周静华老师是相识了整整二十年的友人,她数次要求我不要叫她老师,直接叫静华即可,当然这也是不能;因为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是李霁野先生的秘书,我可以说是李何林先生的学生,霁野先生与何林先生是安徽霍邱小同乡、未名社的友人,他们都可以说是鲁迅的学生,后来又都在台湾大学任教,再后来又来到南开大学任教,两位分别担任了中文系主任和外文系主任,同时也是国内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那时刚刚进入鲁迅研究懵懂状态的我,对这两位师长都是只能仰视的人物。大家想想我怎么可能对霁野先生的秘书直呼其名呢?

霁野先生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是和他的接触也是不少。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旧日记里的李霁野先生》,发表在《天津日报》上。记得在1997年天津市举办的李霁野先生追思会上,我有一个发言,谈霁野先生和鲁迅的交往经纬。会后周静华老师在会场和我聊了好久,她好像是那次会的组织者之一,这样我们就认识了。谈话中可以听出她对于霁野先生的理解之深,使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平易近人、说话和气、注意细节、重点突出、语言干净、用词精准。据我所知霁野先生去世以后,她就到天津图书馆工作了,只是不知道事先她的编制是在天津作家协会还是在市图书馆。

后来我们也有一些联系,那时国内在文化领域还刚刚开放,为了研究周作人,总觉得南开大学图书馆的资料不够用,于是我在市图书馆办了一张港台图书借阅证,当时这张证要押金五十块钱,就是通过周老师的帮助得以成功的。又过了一些年港台方面的资料已经风光不再,我也是通过周老师又退掉了那张借书证。她对人的帮助是那种“润物细无声”型的,在她看来漫不经意平平常常,而对于我们却是常记于心的。

说句实在话,我在此前从来也没有读过周老师的任何文章。

现在要说家军和周老师的交往缘由了。初识段家军先生是四年前的事情,我写了一篇关于他的书评《段家军和他的长篇小说<河畔人家>》,这样我们就建立了联系。家军兄为人厚道,时常到我这里来,不是谈谈文学就是说说近况。有一次周老师带着她将要出国留学的女儿来南开了解一些国外信息,那天他们正好在我的研究室巧遇,经过介绍他们在南开园里也认识了。我说家军热情绝对不虚,周老师和女儿离开没有几天,家军兄就开着车来接我和周老师母女,说是要到河北农村看看。那一次的农家游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想不到家军有这么好的农村朋友,难怪他的小说写得好,因为他是接地气的作家;二是眼见为实让周老师的女儿了解农村、了解中国,以补充在我的研究室只谈外国的不足,让孩子知中国看世界。回来以后我对于家军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文章发表后,周老师大约极为赞成,经过她的悉心推荐,小文被国内好几个著名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的某一天,我在朋友圈中发现了周老师的文章,也是评论段家军的小说,我想这一定是她的崭新思考,还是读我的小文不解渴后的善意补充,对此我大喜过望,读的时候是很留心注意的。当时的感想我在这里一并道来,也就是这本书的主要特色:

其一,重在抒情。

细细品读,发现她的文章犹如涓涓流水,分析中夹杂着抒情的成分,抒情中有无限的遐想,仿佛评论家也融入到作品里,带着我们一起走进那流过燕赵大地的白马河,从细微之处着眼解读小说的精义。文章娟秀,灵气飞扬,犹如小溪,汨汨流淌。对于作品的理解带有女性的细腻,在自然与不经意中,洋溢着才女的心情。

后来周老师又写了一两篇,读后还是觉得好。没想到她竟然写了这么多篇,足足可以出版一本书。可见她是厚积薄发,含而不露,低调做事,谦虚为文的`。

读过全书,我觉得周老师固然喜欢家军的小说,比较起来她可能更喜欢的是家军的散文,家军的散文调动起来周老师的一颗散文的心,并且产生了某一种心灵的共鸣,点燃起她的无限的遐思之火,所以文思泉涌,娓娓道来,宣泄尽致。

其二,理性思维。

周老师不愧是图书馆出身的人,她的文章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读书之多、涉猎之广,古今中外知识非常全面,且注重理性思维。比如在行文中,她提及到的外国作家就有:乔治?桑、屠格涅夫、海德格尔、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雨果、海明威、沃尔夫冈、伊瑟尔和丹纳等;论及的中国作家有王国维、鲁迅、周作人、沙汀、王蒙、汪曾祺、周国平、龙应台等人。此外文中还涉及到了《金瓶梅》、新乡土小说概念和侨寓者的文学等理论问题,可见她的文学理论基础之扎实与宽泛。遗憾之处是没有再深入展开,让我们有一种不解渴的感觉,这大约是我的一种奢求。

所以我说,周静华老师的文评不是一般的为了抒情而抒情,而是有着十分宏大的视野、浩瀚的胸怀、扎实的理论、细腻的笔触的。

其三,文论对照。

这一次的评论文章合集,还有一个非常方便读者之处即是有附录支撑。每每一篇评论,后面便附有一篇散文作品或是小说的经典节选,这种精心策划真是对症下药、有据可查、方便至极。我们可以切换对照来读,细心的读者可以很方便的领悟文章与作品的各自之美,也许你还会即兴产生出个人的独特感悟。

家军兄是腾声飞实的新进作家,前些时候我写了一篇《作家段家军印象》。在那篇文章中我说:“家军曾经荣获天津市“第四届文学新人奖”、天津市‘第十四届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第十五届文化杯孙犁散文一等奖’等奖项。在京、津、冀也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新进作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创作之星。我的荣幸是在家军创作力最旺盛、名气最上升的时候认识了他,可谓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见到了一个应该见到的人。”我想对此周静华老师应该也是感同身受的吧。

我很高兴自己是第一个评论段家军小说的人,但是把段家军作品进行系统化分析、研究的人则是周静华老师。她的细腻、全方位、宏大、多侧面,大约无人可以追随其右。

作家、作品论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这方面的成果非常之多。但是对于当代作家来说,这方面的出版物目前还是太少了。因为评论当代作家非常之难,就像我们常常忽视身边的风景一样,我们往往不太注意自己身边的人。有句话说得好: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你坐在他的身边,他却在低头看手机。

说一句代表他们二位的心里话,我和周老师与家军兄都是普通的人,共同点是都有文学上的追求,这就让朋友之间变得不寻常起来,记得鲁迅说过世界往往是由愚人造成,他的意思是要我们下笨工夫,扎扎实实做事,因为聪明人支撑不了世界。扎根中华大地,文学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现在主流话语不是也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吗。

所以本书的出版也许是一个冲击,它昭示着一种精神。也就是我们要向自己身边的人学习,还要把学习体会记录下来,告诉更多的人。这应该是一种美德。

我写此文的目的也就是要向周老师和家军兄学习,用他们的成绩激励、督促自己奋然前行,永不停息。

是为序。

20xx年12月20日于南开大学文科楼

第2篇:暖暖故人情

暖暖故人情

早晨推开楼道的门,便觉得一股凛冽的寒气,迎面扑来。裹紧衣衫,走出小区门口,猛然看见一小摊水,已经结成了一层薄薄的冰。那冰在朱砂红的地面上,越发晶莹玉白。心里一阵惊喜,“真正的冬天终于来了”,于是不念寒冷,一路搜寻而去,一如寻找失散多年的故人。

城市的地面,虽然刚刚经历一场冬雨的洗礼,但到处已经是一片干燥洁净,只在转盘的红绿灯处,有一大片低洼的地面,果然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有车辙碾过的痕迹,冰碴细细碎碎,如玲珑的玻璃,似剔透的水晶。刚刚升起的太阳照在这一片稀有的冰面上,反射出晶莹炫目的光。于是凝结在记忆深处的冰,也在岁月的的河面上熠熠生辉,慢慢在心头盈暖。

记忆中始终有一种冷,叫回中的冷,那冷是一种寒彻心扉的冷,是一种蚀骨入筋的冷。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冬天形成了一种惯性的怕。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家里学校都有了暖气空调,对于冬天仍然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畏惧。

而我们一家三口在回中生活的两年,却是那些年,寒冷的冬里至 今难忘的温暖,至今回味不尽的记忆。

由于婆家在市里,我们学校又偏居老城一角,交通极为不便,在那个没有私家车的年代,来回上下班仅靠一辆自行车,再碰上恶劣天气,其中的艰难辛苦可想而知。于是为了方便照顾不满周岁的女儿,我们一家搬到学校的大杂院,从此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学校的家属院,其实就是大门两旁临街而盖的东西两排灰砖瓦的平房,因就地势而建,故而全是门朝北,不向阳,除了夏天,其他季节几乎不见日光。

大院的住户,每家一间房,中间扯一个布帘子,既是卧室也是客厅,房间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一层薄砖的瓦房,冬冷夏热。住房对面家家有个朝南的小厨房,冬天也难得见到太阳。

中间是一条小胡同,也是大家共用的院子,天天阴沉沉的,同样没有阳光。每家厨房门口都有一个水龙头,冬天要给水管缠上厚厚的棉布,极冷的那些天,要用开水烫开上冻的水龙头,才能接水。

最怕的就是大院的冬天,一到冬至,院子中间的小水沟就开始结冰了,每家厨房门口小水池里都会结一层亮晶晶的冰,再刮一场呼啸的北风,简直就像冰窖一样冷。

特别是到了大雪天,积雪堆在胡同中间,因为没有太阳,很长时间都不化。即使化了,那冰结得厚厚一层,晶亮亮,滑溜溜的,亦是不化。看见它,那冬天的冷冽寒彻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再遇上我这样怕冷之人,故而那冬天便郁结心头,多年挥之不去了。

这样的大杂院是没有院门的,进了学校大门,随便在院口喊上一声,就知道谁家来客人了。当然谁家改善伙食了,顺着香味就能找到,难免口馋的邻里会毫无顾忌地尝上一口,自然主人也不在意。

而且家家都不锁门,更不锁厨房的门,于是做饭的时候,你到我家拿棵葱,我到你家抓把盐都是常事。就是借米借面什么的,也不用还,只需要招呼一声,谁也不介意,谁也不用放在心上。小孩子们更是串门串到都不知道在谁家了,该吃饭的时候大人要挨家挨户去找。不回家干脆就在别人家吃,谁家都无所谓,多一碗小孩子的饭也没人计较。

尤其到了周末,女人们都忙着洗洗刷刷,缝缝补补的,各家的女主人坐在自家门口,边干活便闲聊。这个时候大院里家家几乎都要改善伙食,炖鸡炖鱼,包饺子,煮排骨,满院子飘香。男人们常常是大厨,这时候也是他们比拼厨艺的好机会。他们端着自己碗,串串门,去品尝一下别人的手艺,还一个劲儿地撇嘴,把别人的饭菜贬得像猪狗食一样,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场唇枪舌战也分不出个高低上下。

逢年过节更是热闹,小孩子们喜欢挤在一个人家里看电视,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或者是跑到院子后面的操场上,你追我赶。都是放养,也没大人看着,打起架来哭闹也是常有的事,大人也不护犊子,反正泪一干又玩在一起了。大院里的男人们会一起喝酒,各种理由的喝,你家喝罢去我家。晚上在隔壁邻居家玩麻将,女人们也参加,玩到深夜,甚至通宵。有时候吵闹的声音很大,常常吵得我睡不好觉。我极少参与,因为不会亦不喜欢,只能拿一本书在家哄着孩子。

就这样,热热闹闹,乱乱哄哄地在那儿住了两年,学校开始盖家属楼,大杂院拆掉了。于是原来的住户,各寻新居,只有几户留下来住进了新楼房,依然是邻居,但没有了住大杂院的热闹和方便。再后来古城改造,我们学校整体拆迁。昔日的故地已被绿化成一片美丽的风景区,原来的邻居也都四散在不同的小区,调走的,退休的,都已是多年不见。

只有时光飞逝,当年大杂院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开始陆陆续续地结婚生子。借这种场合大院的老邻居重逢相聚,个个已是白发苍颜。想起当初青丝韶华作别,如今两鬓如霜相见,大家依然如故人归来,诉不尽的时光故事,忘不了的大院情深。

我亦是感叹,那时光阴的纯粹,如冬日的冰凌,洁白,清透,那时人情的简单,如冬日的阳光,温暖,真诚。

网友对“暖暖故人情”评价:意犹未尽。

第3篇:旧信故人情随笔散文

旧信故人情随笔散文

妈妈有一个樟木箱子,里面放着她认为重要的东西,譬如证书、证件、相册等。冬日午后,难得阳光普照,妈妈叫我帮忙整理旧物,我们把箱子里的东西一样样清出来,惊奇地发现箱底有一摞旧信。

妈妈坐在阳光里,将这些旧信一封封重读了一遍,一边读,一边感慨,末了,竟泪水潸然。在征得妈妈同意后,我也阅读了其中数封,没想到这些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的旧信,竟让我找回了久违的感动。

有外公写给妈妈的信。“姑娘:一人在外,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身体,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凡事三思,谨言慎行……”在信中,外公用朴实的话告诉妈妈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妈妈感慨地告诉我,当时她孤身在外求学,外公每个星期都要给她写一封家信,信中千叮咛、万嘱咐,她当时却不以为意,经常一个月才回复一封,弄得父母很是担心。二十多年后,重读这些信,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走遍天涯故人情作文1500字

走遍天涯故人情作文1500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题记

亲爱的芮婕,你,还好吗?你现在进入了哪个中学学习?你还会为你的成绩而伤心吗?此时此刻,我们分离已有近两年了,我却一直记得你。我想念你对我无微不致的关心,想念你无所顾忌的放声大笑,想念你失败后倔强坚持的身影。我,更想念你——我一生的朋友。

你是一个乐观开朗、勇敢坚强的女孩。在别人看来,似乎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你前进的脚步。但是,只有我知道,你坚强背后的脆弱;只有我,才能明白你心中的伤痛。也只有我,和你有着共同的梦想。

那一次,一个“远近闻名”的恶霸男生大摇大摆地走来,故意把你最心爱的杯子摔碎,还冷嘲热讽:“你的破杯子怎么这么碍事,赶紧拿一边去。”你强忍着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描写落日故人情的诗句

描写落日故人情的诗句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很是熟悉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落日故人情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孤帆远影壁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执手相看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描写黄山故人情​的作文

导语:希望黄山依旧是那般青松苍翠,不再有人破坏那大自然的美丽,为人类留下一份净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黄山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黄山故人情

车才到黄山脚下汤口镇,还未停稳,一群当地人已涌了上来拉客。

“大哥,住旅店吗?”一个双眉斜飞如剑的英挺小伙子隔着车窗问我。

我微笑着摇摇头道:“不了,我还赶着上山明早看日出呢。”说完,背上背囊下了车径往黄山大门走去。

黄山已是第二次来,轻车熟路的了。

小伙子并不放弃,追上来道:“大哥,你现在上山,上到山顶天都黑了;现在是旅游旺季,山上旅馆万一爆满了咋办?还不如今晚就住在山下,明早三点半我叫醒你,送你上去云谷寺的车,再赶上山顶一样能看到日出。况且住我家比住山上也便宜多了。”

我心中暗想:“原来这里还有以家为旅店的,倒也有趣。”小伙子见我踌躇,又顺势从怀里取出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故人情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人情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