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阅读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2 21:52: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昆曲阅读答案

昆曲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曲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昆曲阅读答案1

昆曲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 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衰落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 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上士大夫内心深处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是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有力支持。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新中国培养出的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的优秀剧目。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

美需求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以致在演出市场上陷入困境,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入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这种说法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凸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昆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讨生活,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如上海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昆剧院团长们则希望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院等院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更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它自生自灭!

1.人们之所以把昆曲称作“活化石”,是因为( )

A. 昆曲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入选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B.昆曲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是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极为丰富。

C.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D.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甚远。

2.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昆曲自生自灭?如果你是文化部部长,你准备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昆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大家共同保护,请你设计一条公益用语,号召人们保护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因为昆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遗产,所以我们不能让昆曲自生自灭。如果我是文化部部长,我准备将昆曲引入部分现代化因子,让腔调更具节奏和活泼感。

3.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文化。

昆曲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曲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遏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髯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是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物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3.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4分)

答案:

1.(3分)B

2.(3分)D

3.(4分)长处: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2分)

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2分)

昆曲阅读答案3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 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 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 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 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 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 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 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 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 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 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 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 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 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盅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16.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4分)

答案

14.(3分)B

15. (3分)D

16.(4分)

长处: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

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

第2篇:昆曲

牡丹亭上我眷恋日日年年未停歇

——关于昆曲

朱瑾

人们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然而相较于至于两百多年历史的京剧,已经存在六百多年的昆曲,却由于自身的艺术特色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这次的暑期实践中,调查苏州地方方言的时候,我再次对这个美丽的剧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去追溯了昆曲的前世今生,内容虽不甚深刻,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保护她,也能带动对于吴方言的重视和保护。昆曲简介: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多人普遍意义上所认识的昆曲其实是昆曲中的南曲,即以苏州白话为主的南昆。历史沿革:

昆曲有着悠长的历史渊源,而我们今天所欣赏的曼妙的昆曲,也是经过许多改革才逐渐形成的。昆曲最早并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元末的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这才有了昆曲的雏形。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昆曲大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既吸取了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清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由他创作的《浣纱纪》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自此之后,文人们纷纷争相创作传奇,习唱昆曲的人也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到这时,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而自万历末年之后,由于昆曲班的广泛活动,昆曲开始向全国各地流传,“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到了明末清初,昆曲已成为全国性剧种,并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据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学上的内在的一致性。”、历史地位: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特点: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重大影响的曲种,于明清时兴盛并达到顶峰,却在清末逐渐衰败,而在新中国又焕发新生命的曲折历程与它自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曲不似京剧大锣大鼓的喧闹,仅凭清唱,却足够清丽悠远,打动人心。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一字简概之便是“慢”,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对字音严格要求,注意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如今我们看到的昆曲另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便是“南北合一”,昆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南北曲逐渐交融,相互借鉴,所以如今的昆曲并非纯粹的南曲或者北曲,是两者互相融合的结果。

昆剧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和独特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剧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手势是昆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人物借由各种丰富的手势来表达自身情感和心理活动,含蓄但充满的美感的手势为昆曲增色许多。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濒危状况:

说到昆曲的濒危,不得不说起它曾经的辉煌,还有在那辉煌背后的中国的一段浮沉历史。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

那么,中国的雅乐毫无疑问就是昆曲。

元末明初,昆曲诞生在江南。自此,昆曲便和园林一样,成为了中国人精心营造的艺术生活典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哲学思潮的涌动,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在此时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峰,士大夫们摆脱了宋理学的“禁人欲”,主张放纵自己的欲望,离经叛道,而明朝廷的腐败,让这些一心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士子文人转向另一条道路用另一种方式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士大夫们开始在家中养家班,并且自己亲自调教优伶,写剧本,逐渐的,昆曲这种符合文人情趣品位的剧种开始走向顶峰。

那时,听昆曲、唱昆曲是中国人最时尚、最风靡的生活方式。每到中秋,当一年一度的虎丘山曲会举行的时候,整个苏州城都会陷入狂欢的海洋。

当年在虎丘上曲会,万人空巷地去看昆曲,也许只有古希腊的大元剧场的悲剧演出,才曾经出现过这种景象,否则很难比较哪个民族的戏剧演出,曾经出现过如此如火如荼的狂热场面。

虎丘山曲会,不过是明清两百多年间昆曲流行的一个缩影。这迤俪悠扬的曲声从江南发端,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从威严高耸的紫禁城,到云南、广西的边陲小镇。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利玛窦身后是正在崛起的欧洲大陆,不过,中国才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在利玛窦眼中: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衣食用品还是奇巧物与奢侈品,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

比财富更令利玛窦惊奇的,是中国人对于财富的态度。财富似乎没有给中国人带来扩张和征服的野心。他们彬彬有礼,富于文化修养,懂得享受生活,并把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

而到了满人统治的清朝,昆曲并未衰落,反是在康乾这两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帝王支持下,达到了空前的兴盛。乾隆时期,宫里的伶人已经扩大到了1400人的规模。当时的南府大概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皇家剧团了。清代作家吴太初所写的《寰垣识略》里有着这样一段描写,“景山内垣西北隅,有连房百余间,为苏州梨园供奉所居,俗称苏州巷”。这时的昆曲是当之无愧的国剧。

昆曲见证了中国最繁荣的时刻,却也随着着繁荣的不再,退出了历史舞台。20世纪开始的年代,中国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激荡与不安之中。这时,轻歌曼舞的昆曲不再是戏曲舞台的主角。北京城里早已没有了纯粹的职业昆班,京城已成京剧的天下。中国人被远渡重洋的炮火或惊醒或吓傻,也再没了那份心情坐下细听昆曲的咿咿呀呀。

昆曲衰落。

到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昆曲才又悄悄浮出历史舞台。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与当代人的审美要求说是格格不入也不为过,因而市场不断减小,观众群减少。10年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如今,昆曲已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对于昆曲的保护,却众说纷纭,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这种说法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因为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绝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大的改动能缩小昆曲与时代的差距但是却会使得昆曲失去它自身的特色。

但是人们并非坐以待毙:2004年秋天,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排全本《长生殿》进京公演。

由作家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剧院隆重登场。全本《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带着几许神秘,又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它高贵典雅、精致美丽。一时间昆曲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时尚话题。

而为了培养年轻观众,昆曲更是进驻了大学校园,唤起了年轻学子对这门古老而悠远的艺术的热爱。

当整个中国迈入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纪,昆曲也再次焕发了自己的生机。盛世元音终又唱响!

六百年的昆曲,重新回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仿佛要向世人诉说着当年我们的优雅与追求。

2006年7月,三年一届的中国昆曲艺术节如期在苏州举行。这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后举行的第一届昆曲节。全国7家昆剧院团都带来了自己新排的大戏。

与以往两届昆曲节不同的是,来自香港和台湾的昆曲社团也第一次在昆曲展演中亮相。

在过去几年中,苏州这个昆曲的发源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今的苏州拥有苏州昆剧院、苏州昆剧传习所、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昆曲博物馆、昆曲演出场所、苏州昆曲学校等一批昆曲的演出、教育、传承、研究和保护机构。2006年,苏州市还出台了国内第一个保护昆曲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

迤俪之声在21世纪的今天又一次在古老的苏州响起,虎丘的千人石上再次聚满了昆曲迷。

悠扬的笛声穿过花窗、翻过粉墙,在苏州的大街小巷中回荡。

在城市的喧闹中,人们听到了一片宁静。

昆曲如同一幕永不谢幕的长剧,一次次的场景变换,一年年的人物更迭,转眼就是六百年。

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

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

二百年前,在一代代昆曲艺人的努力下,昆曲折子戏已日臻完善,为刚刚萌芽的各地方剧种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近代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

八十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他们用尽毕生心力守护着昆曲的一脉香火。

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今天,古老的昆曲焕发了青春,迎接着下一个百年。

在这方狭小而又广阔的舞台上,六百年的昆曲演绎着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经典。台下,是一个民族的唱和。

他们唱:前缘 等待 再续 后爱

··· ···

就叫我白了头铁了心去等去爱

··· ···

··· ···

千年的等待滋味酸酸楚楚两人怨

牡丹亭上我眷恋日日夜夜未停歇

第3篇:昆曲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昆曲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 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 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 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 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昆曲阅读答案

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昆曲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昆曲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昆曲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衰落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昆曲阅读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昆曲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