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堕落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久而久之,思乡怀亲之感不断袭扰他。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第2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诗人,在这里我就不介绍了。重阳节到了,所以就选择了这首传唱千古的重阳思亲诗和大家一起分享。此诗在大量的重阳诗中脱颖而出,我个人以为是因为其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地道出了游子的思乡之心。
此诗实际上分为两个场景,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想象的,一个是心里的感受,一个是节日的行为。两相交错,其实都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首联写的是诗人为了求取功名离乡背井的内心感受。一个“独”、两个“异”,反复渲染,使得孤独之感更加厚重,思乡之情自然更加强烈。身处异地已经是迫不得已,要是有个朋友或者老乡还好,可偏偏没有,诗人只有孑然一身,陪伴他的只有他的身影。陌生的社会和地理环境,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让独自在外的诗人如何不想家,如何不思亲念友。
颔联点出诗人之感如此强烈的媒介或者说缘由。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日里大家忙忙碌碌,不觉得离家之苦,可是已到了佳节,那根心里最脆弱的情感瞬间膨胀,像火山勃发一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倍增。以往佳节,家人总是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就算不说什么,也是美好的。现在身处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下子让美好的回忆清晰起来,但这只在心里、梦里,看不见,摸不着。诗人用如此自然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颈联和尾联突然从现实转向想象,从自己转向亲人,使得诗意起伏跌宕,别具匠心。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是用具体的行为来展现亲人之间的互相遥望,互相牵挂,互相祈福,互相思念。妙就妙在不是诗人自己,而是兄弟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就是兄弟对未能一家团聚的遗憾。宕开一笔,从他人着手,这样既有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兄弟对诗人的牵挂,就使得两者在情感上合二为一了,使得情感更加深厚和凝重。虽然不能团聚,但是至少稍稍弥补了一丝缺憾。这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比较新颖别致,这也可能就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的缘由吧!
第3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