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言文训练题
《一》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1)昔者()(2)有馈鱼于郑相者()(3)吾以嗜鱼()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译文:
3.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
(四)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②辄默记 辄()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五)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七《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⒈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⑪与日逐走
⑫河渭不足()
⑬北饮大泽()
⑭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⑪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⑫未至,道渴而死
⑬弃其杖,化为邓林
⒊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⒋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⒌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八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文写作
1、小叶六月三日要和爷爷去机场接从海外回来的叔叔,需要请假一天。请你替他写个请假条。
2、7月2日下午三点,学校准备在多媒体教室召开六年级全体学生会,请你为学校写则通知。让学生们来时记得带笔和本子。
3、今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没在家,同桌邀你一起去照顾生病的李奶奶,请你写一个留言条。
4请你替七月三日,学校大队部写一则倡议书。内容是:让大家为支援灾区而捐款。
一
过去,有一个给郑国的宰相送鱼的人,他不受.有人对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我因为喜好吃鱼,所以不能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如果接受了别人送来的鱼,就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了俸禄,那样一辈子就没有鱼吃了.约不可失
〖注解〗①魏文侯:战国是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森林的小官。③焉:哪里。④罢:停止,取消。
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宴会。
------选自《魏文侯书》
道理: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绝不可言而无信.曾子杀猪【注释】
①市:集市。市集
②女还:你回去吧。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
④妻适市来: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
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⑧待:依赖
⑨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今:现在。子:你,对对方的称呼。之,代词,指儿子。
⑩而:则;就。
⑾成教:教育有效果。
⑿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翻译】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夸父逐日答案: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⒊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⒋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⒌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赛跑,太阳落山的地方,黄河,北边的大河
(昔者:从前
触:碰
铁杵成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老妪)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郑人买履4略附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王冕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刻舟求剑1 ①自:从。②是:这。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第2篇:文言文阅读赏析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赏析训练题
郑覃,郑州荥泽人,故相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书郎,擢累谏议大夫。穆宗立,不恤国事,数荒昵。吐蕃方强。覃与崔郾等廷对曰:“陛下新即位,宜侧身勤政,而内耽宴嬉,外盘游畋。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习之徒,赏赐太厚。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愿节用之,以所馀备边,毋令有司重取百姓,天下之幸也。”帝不怿,顾宰相萧俛曰:“是皆何人?”俛曰:“谏官也。”帝意解,乃曰:“朕之阙,下能尽规,忠也。”因诏覃曰:“ 中殊不款款,后有为我言者,当见卿延英。”时 中奏久废,至是,士相庆。
宝历初,擢京兆尹。文宗召为翰林侍讲学士,进工部侍郎。覃于经术该深,谆笃守正,帝尤重之。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以正其阙。”从之。覃虽精经义,不喜文辞,病进士浮夸,建废其科,曰:“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又言:“文人多佻薄。”帝曰:“纯薄似赋性之异,奚特进士?且设是科二百年,渠可易?”覃曰:“亦不可过有崇树。”帝尝谓百司不可使一日弛惰,因指香案炉曰:“此始华好,用久则晦,不治饰,何由复新?”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覃之侍讲,每以厚风俗、黜朋比再三为天子言,故终为相。然疾恶多所不容,世以为太过,惮之。以病乞去位,有诏解太子太师,许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俄罢为尚书左仆射。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
(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B.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C.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D.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解析:选C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解析:选D “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穆宗不忧虑政事,喜好游乐宴饮。即位之始,吐蕃正是强盛时期,郑覃与崔郾等人直言进谏,劝说穆宗不可沉湎享乐,而应警惕边患,加强军备。
B.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喜文辞。他以南北朝尚文辞而误政的历史来劝说皇帝,建议取消进士科,但皇帝没有同意。
C.郑覃擅长经学,笃守正道,文宗特别器重他。郑覃建议皇帝召集学问精深之士校正《六经》,并将经文刻写在太学的石头上,作为永久的准则。
D.郑覃晚年身体不好,皇帝特许他可以五天上一次朝。后来李德裕当政,打算引荐郑覃与他共同执政,郑覃坚决推辞,后来他接受了司空的职位,最后死在任上。
解析:选D “致仕”是退休的意思,郑覃是退休后去世的,没有死在任上。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5分)
译文:
(2)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5分)
参考答案:(1)游乐所费用的金银丝绸,本来就是百姓的膏脂血汗,可以使没有功绩的歌舞杂技艺人而滥受赏赐吗?(得分点:“金缯”“固”“膏血”各1分,句意2分)
(2)南北朝时国家治理不好的原因,就是(士人)文采的华美胜过了质朴。士人只要用才干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文章的辞藻呢?(得分点:“所以”“治”“质”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郑覃,郑州荥泽人,是前宰相郑珣瑜的儿子,因其父功绩的恩荣所及,补授弘文校书郎,多次升迁任谏议大夫。穆宗即位之后,不忧虑国家政事,屡屡沉溺于放荡之中。吐蕃当时正是强盛时期。郑覃与崔郾等人在朝廷中对答说:“陛下新近即位,应当尽力勤奋于政务,而不是在内沉浸于宴饮
嬉戏,在外游乐打猎。现今吐蕃就在边境上,伺机袭击中原,假若有什么急事,臣下不知道陛下在哪里,不是耽误大事了吗?臣等身为谏官,非常担忧害怕,希望陛下稍微减少吃喝玩乐,多留心政事。臣又听说陛下白天黑夜和歌舞杂技艺人在一起,对身边的'人,赏赐过于丰厚。游乐所费用的金银丝绸,本来就是百姓的膏脂血汗,可以使没有功绩的歌舞杂技艺人而滥受赏赐吗?希望陛下节约开支,将所结余的财物充作边防费用,不要再叫有关部门加重百姓的负担了,这是天下人所希望的啊。”皇帝不高兴,回头看了看宰相萧俛说:“这都是些什么人?”萧俛说:“他们是谏官。”皇帝明白了意思,于是说:“朕的缺点,下面能尽力规劝,这是忠诚的表现。”因而下诏对郑覃说:“在中奏事时间上很宽裕,以后有要对我说的,我当在延英殿接见你。”当时在 中奏事废除已久,到这时,士人相互庆贺。
宝历初年,朝廷升郑覃为京兆尹。文宗将他召入翰林院任翰林侍讲学士,进任工部侍郎。郑覃在经术方面知识完备精深,而且忠厚笃实恪守正道,皇帝尤其推重他。郑覃曾从容上奏说:“经籍中的文字如果有脱漏或错误,博士以讹传讹,就难以改正。请求召集学识渊博精通经学的儒士,校勘订正《六经》典籍,依照后汉的做法,在太学立石镌刻经文,让人们永远根据石刻,来纠正典籍中的缺误。”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喜爱作文赋诗,厌恶进士浮夸,建议废除进士科,并说:“南北朝时国家治理不好的原因,就是(士人)文采的华美胜过了质朴。士人只要用才干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文章的辞藻呢?”又说:“文人大多轻薄。”皇帝说:“质朴和轻薄似乎是天性的差异,难道唯独是进士轻薄吗?况且进士科已设置了二百年,怎能轻易更改呢?”郑覃说:“也不能过于尊崇树立。”皇帝曾警告百官不可使自己有一天松弛懒惰,顺便指着香案上的香炉说:“这东西当初华丽好看,用久了则暗淡了,不整治修饰,怎能由旧变新呢?”郑覃说:“挽救时世的弊政,首先在于求实。近来人们都不处理职事,这本来也是因为天下太平,人人无事做,是安逸带来的结果。”皇帝说:“主要在于谨慎守法而已。”
郑覃清廉正直谦让俭约,和人相处不曾串通结党。任宰相时,所居住的宅第不加修饰,家中没有侍妾。他把孙女嫁给崔皋为妻,崔皋是个九品卫佐,皇帝推重他不与有权人家联姻。郑覃任侍讲时,每每以厚风俗、黜朋党向天子再三陈说,因而最终被任用为宰相。但是凡为他所憎恨的多不能容忍,世人认为太过分了,然而还是畏惧他。郑覃因有病请求免官,皇帝下诏解除太子太师之职,允许他五天到中书省一次商量政事。不久免去别的官职任尚书左仆射。武宗初年,李德裕被起用,打算引荐郑覃共同执政,郑覃坚决辞让,于是授任司空,退休,去世。
第3篇: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
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
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一)
〔北齐〕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①,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②,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③,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④,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⑤;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⑥,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⑦,非所以得名也。
(选自《颜氏家训·名实》)
【注释】
①德艺:德行与才能。周厚:丰厚。
②姝丽:美丽。
③令名:这里指美好的声誉。
④体道:躬行正道。合德:合乎道德。
⑤非所以……也:不是用来做……的。
⑥荣观(ɡuān):犹荣名,荣誉。
⑦干(ɡān):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如干禄。
【译文】
名誉对于实际来说,就如同容貌对于镜中之像。(如果)德行与才能丰厚,那么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