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代印度测试题附答案
古代印度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2013海南12)古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
A.世袭制B.分封制C.种姓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2.(2013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8)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A.吠舍B.刹帝利C.首陀罗D.婆罗门
3.(2013湖南湘潭11)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的是()
A.种姓制度B.阿拉伯数字C.佛教D.《天方夜谭》
4.(2013广东湛江16)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口里劳动
5.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A.日耳曼人B.雅利安人C.印第安人D.苏美尔人
6.印度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表现出独有的
历史特征。右图反映的是印度的()
A.分封制度
B.民主制度
C.种姓制度
D.封建等级制度
7.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A.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森严
C.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8.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的人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9.阿育王在印度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0.下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
A.佛教B.阿拉伯数字C.活字印刷术D.基督教
11.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有()
①印度人②中国人③阿拉伯人④希腊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A.宣传种姓制度B.宣传“众生平等”
C.倡导刻苦修行D.号召削弱王权
13.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古代印度有关的有()
①摩羯陀国王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②种姓制度
③发明阿拉伯数字④创立佛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前3世纪D.公元3世纪
15.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有自己的住房,在城市开了一家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所属的等级是()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16.某班级准备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下面台词中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殿堂
二、非选择题:
17.下列材料摘自《摩奴法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是最先出生且掌握‘历史知识’,因而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
“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婆罗门主人得强迫其首陀罗执行屈辱的服役,因为他是自在神创造出来为婆罗门服役的。”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整个世界动摇。”
(1)你能否推断出,这是什么地方的法律条文?
(2)这些条文反映了什么制度?说明什么问题?
(3)国王在这一制度下属于哪个等级?
(4)从这个法典的内容来看,婆罗门、首陀罗之间的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
(5)制定上述条文的目的是什么?
18.每当我们游览某种宗教的建筑时,发现最大、最宏伟的建筑是大雄宝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宗教的建筑?该宗教产生于什么时候?创始人是谁?
(2)“大雄”指的是谁?
(3)该宗教宣扬什么?反对什么?
(4)该宗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5)该宗教是如何传播的?请描述一下其传播路线。
参考答案
1.C2.A3.D4.B5.B
6.C7.B8.C9.B10.A
11.B12.B13.A14.A15.C16..A
第2篇: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一、概述
“印度”(India)《史记》——“身毒”《汉书》——“天竺”《大唐西域记》——“印度”来源于印度河(Indws)
(一)自然环境
复杂、南亚次大陆各部落或国家的总称 印度河 恒河(Ganges)(上古文明)
(二)历史 △哈拉帕文化(Harappa)
1、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流域城市国家(约公元前3000—前1750)
2、孟达人·恒河流域城市国家(森林土著居民)(约公元前2000—前1000)
3、雅利安人·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000—前400)△婆罗门教形成 △种始制度形成4、孔雀王朝(Maurya)(约公元前324—前187)△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阿育王统治的40多年为极盛时期
因创立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为国王养孔雀之家族而得名 艺术:△阿育王大石柱 △桑奇窣睹波(佛塔)△舍利容器 初期佛教艺术
5、贵霸帝国Kushan(1~5世纪)迦尼色加统治时为鼎盛时期 艺术:犍陀罗艺术 Gandhara 盛期佛教艺术
6、笈多王朝Gupta(5世纪)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并行大力发展印度中世纪历史的灿烂时代
艺术:阿旃陀石窟(公元前1世纪—前7世纪)长550M八百年建成共29窟(5拜、24居)1819年被英军官偶然发现
(中国云岗(460年)、龙门石窟(493年)均为5世纪)
☆种姓Caste(英语)瓦尔那Varna(梵语)1婆罗门Brahmana——“人间之神”,最胜种姓。僧侣
2刹帝利Ksatriya——武士贵族,掌握军政大权
3吠舍Vaisya——平民、农、牧、商、工(雅利安人)再生族 ④首陀罗Sudra——土著居民、雅利安人中贫、破者 一生族 ※旃陀罗Gandala——最底层 山林地区落后部落或不同种族 结婚后生的子女,“最卑贱者”
(三)宗教
△吠陀教Veda约公元前20世纪雅利安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信仰多神,自然物象均被幻化为神。
△婆罗门教Brahman源于吠陀教公元前7世纪形成。信仰多神,突出三神 梵天Brahma——创造之神 毗湿奴Vishnu——保护之神
湿婆Shiva——毁灭之神 三大主神 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 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使人获得解脱。
△印度教Hindu(新婆罗门教)教徒占总人口之83% 约4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成。
8、9世纪逐渐形成现代雏形
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同 信多神、突出三神
※特点:对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进行崇拜 △佛教Buddhism 500万80年代中期 乔达摩·悉答多 创立公元前6世纪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迦毗罗卫国国王之子 属刹帝利种姓
乔达摩(约公元前566—前486)释迦(族名“能”)牟尼(寂静、仁、儒、忍)佛陀(觉悟者)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一切皆苦 集谛——欲动业果 灭谛——灭欲、道谛——修行,实行五戒、八正道
※大乘佛教Mahayana(北传)大(大道、大业)乘(运载、流、度)普渡众生 革新→ ※小乘佛教Hinayana(南传)保守
△耆那教Jaina(胜利者的宗教)胜利者/完成修行的人 尼乾陀子创立、故译有:尼乾外道 公元前6世纪—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故自称是最古老的宗教。基本教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苦行主义。特征:1不杀生 2实行苦行主义
※五戒1不杀生 2不妄语 3不偷盗 ④不淫 ⑤无所得
※三宝1正智(认识真理)2正信(信仰真理)3正行(实践真理)公元1世纪 分为两派
1天衣派(裸体)2白衣派(穿白袍)
二、工艺美术
(一)陶工艺 最早见哈拉帕文明
特点:祭器、陶俑多、器皿较少、雕塑感强(母神尤多、瘤牛其次)风格:古朴大方,具有大写意风采、夸张变形、强调艺术感受、充满活力
(二)石工艺 成就突出
特点:神像及建筑装饰多、实用者少,完全依附于宗教,体现宗教精神
风格:造型优美、生动、线条流畅,注重节奏变化,创造了东方神像造型法则及标准,具有世俗性。※水晶
(三)金属工艺
特点:祭器(神像、舍利容器等)生活用具 风格:精致典雅、神像造型优美、富于世俗情调 ※货币
(四)建筑装饰 特点:注重建筑的外部装饰,主要是宗教建筑,全面装饰,装饰精致,像雕刻和工艺作品 风格:装饰繁缛、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纹饰生动活泼
(五)其他 木制乐器
三、小结
1、宗教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可以说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宗教性可算作是其工艺美术最突出的特性。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证实了这样一个规律,即古代印度的工匠们将宗教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动力,并通过工艺美术创作来加强对宗教的信仰。
2、丰富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表现出极度丰富的形式和内涵,有许多创作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如表现形式上,我们既能看到它的单一性,又能感觉到它的多样性;在风格上,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浓郁的国际意义;既反映出禁欲的一面,又表现出纵欲的一面,从而将宗教的、世俗的文化融入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虽有更多的装饰性表现,但也有不少写实性的表现。总之,其风格特征是多方面的。这与印度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成分及宗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3、象征性。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它是由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道德规范。但宗教又是从主观精神出发,要求信仰者按照宗教戒规行事,并为此创造出符合这种主张的形象来象征教义的永恒与万能。古代印度工艺美术所反映出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精神和象征形象,比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似乎有更大的神秘感和隐喻性。
4、神秘性。古老而富于哲理的宗教,赋予印度工艺美术以神秘性,这种神秘性来自工艺制作中的繁缛精致的纹饰,和变化多端的线条,以及抽象意味的造型和含蓄的色彩效果,但极端的单纯形式也是神秘性的来源之一。
5、官能性。对生殖的崇拜及对性的直观表现,是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另一特征,这一点,主要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特征带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对人的歌颂或将神赋予人的品格,表现和赞美人体,歌颂人的生命,都表明了古代印度工艺美术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特质。
6、韵律性。许多工艺美术作品都反映出印度艺术所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造型夸张、纹饰活泼,线条富于动感,对比强烈。尤其是装饰纹样中所表现出来的节律和韵味,给古代印度工艺美术注入了清新、活泼、典雅、瑰丽的风韵。
第3篇:第三章 古代印度
第三章 古代印度(4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化产生、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更深层次理解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阶级实质,同时要掌握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重点
(一)哈拉巴文化的衰亡
(二)宗教的产生
三、教学难点
(一)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演变
(二)印度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辐射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印度文明是分裂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大致有以下:
印度河流域(BC2300—1750)
吠陀时代(BC15000—600)
列国时代(BC600—400)
孔雀帝国时代(BC1500—187)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C)笈多王朝(320年——540年)
戒日帝国
拉其普特时期
德里苏丹国家
莫卧尔帝国(1526—
第4篇:旋转测试题(附答案)
旋转测试题(附答案)
旋转测试题(有答案)
1、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沿相同方向转动了,任意一对对应点与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的距离相等.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形旋转后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B、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C、旋转后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经过旋转中心;D、旋转形成的图形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决定的.
3、要使正十二边形旋转后能与自身重合,至少应将它绕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
A、30°B、45°C、60°D、75°
4、如图1所示的五角星旋转多少度能与自身重合?
5、如图2所示,若正方形ABCD可由正方形CDEF旋转后得到,则图形所在平面上可以作为旋转中心的共有几个?
6、(2010年天津市)如图3,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3,为边上一点,.以点为中心,把△顺时针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