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原文及译文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原文及译文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世以武力仕,然位不过裨将。晟幼孤,奉母孝。身长六尺。年十八,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忠嗣抚其背曰,万人敌也。凤翔节度使高升召署列将。击叠州叛羌于高当川,又击连狂羌于罕山,破之。
大历初,李抱玉署晟右军将。吐蕃寇灵州,抱玉授以兵五千击之,辞曰:“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多。”乃请千人。由大震关趋临洮,屠定秦堡,执其帅慕容谷钟,虏乃解灵州去。马璘与吐蕃战盐仓,败绩,晟率游兵拔璘以归,封合川郡王。璘内忌晟威略,归之朝,为右神策都将。
晟性疾恶,临下明。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虽厮养小善,必记姓名,尤恶下为朋党者。笃分义,隆于故旧。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晟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
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勋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晟幸得备蒋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叔度惭。故晟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即却之,不得进。
九年,薨,年六十七。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选自《新唐书·李最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璘内忌晟威略 威略:武勇和谋略
B.笃分义,隆于故旧故旧:过去的旧东西
C.是非唯上所择尔是非:对与错
D.正岁,建氏女归宁归宁:已嫁女子回娘家探亲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B.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C.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D.帝闻流涕/诏百官就第/进吊比大敛/帝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晟对敌军作战勇武。李晟多次率军与吐蕃作战,在高当川、罕山连败羌人;在临洮生擒吐蕃统帅,解除灵州之围。
B.李晟对朋友重情重义。岚州刺史谭元澄曾经有恩于李晟,谭元澄蒙冤被贬致死,李晟不仅为其申冤,还抚育其子女。
C.李晟对朝廷尽忠尽节。李晟仰慕魏征并效仿魏征直言进谏,廷外从不泄露朝廷机密,展现了古大臣尽忠报国的风范。
D.李晟对亲友要求严格。李叔度劝谏李晟不要干预朝政,李晟严厉地批评了李叔度不尽臣忠;在家也不与后辈谈公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毙之,三军欢奋。(5分)
(2)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我诚慕焉。(5分)
参考答案
4.B 故交 旧友
5.C
6.D 没有严厉批评李叔度
参考译文
李晟字良器,是洮州临潭县人,世代凭武艺做官,但职位都不超过偏将。李晟年幼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很孝顺。他身高六尺。十八岁时,投奔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跟随他进攻吐蕃。一个凶悍的吐蕃军头目登上城墙,杀伤了很多唐朝士兵。王忠嗣发怒,招募擅长射箭的士兵。李晟一箭射死了那吐蕃军头目,三军都欢呼振奋。王忠嗣抚摸着他的背说:“真是力敌万人的勇将啊!”凤翔节度使高升征召他,安排他任列将。在叠州高当川攻击反叛的羌人,又在罕山打败了连狂羌。积累军功升为左羽林大将军。广德初年,进攻党项,立了功,封特进、试太常卿。
大历初年,李抱玉召李晟去任右将军。吐蕃侵犯灵州,抱玉交给他五千士兵攻敌,李晟推辞说:“用强攻,兵不够;用智取则兵有余。”于是请求带一千士兵。由大震关向临洮进发,攻下定秦堡,活捉了吐蕃统帅慕容谷钟,敌人就撤了包围灵州的军队。马璘与吐蕃在盐仓作战失败,李晟率巡哨兵救回马璘,被朝廷封为合川郡王。马璘心里嫉妒李晟的武勇和谋略,让他回到京城,任右神策军都将。
李晟生性痛恨丑恶,对下级严明。每次作战,必定说:“某人有功劳,某人在这方面擅长。”即使是做杂役的人做了点好事,也一定记下姓名,特别憎恶下属拉帮结派。坚守信义,对老朋友感情深厚。岚州刺史谭元澄曾对李晟有恩,后被朝廷流放而死。李晟显贵后,为他申冤,朝廷下诏追赠元澄为宁州刺史,李晟抚养他的两个儿子,让他们成年、成才。
李晟在凤翔时,曾说:“魏征因为直言进谏,让太宗取得超过尧舜的业绩,真是忠臣啊!我真仰慕他。”行军司马李叔度说:“那是文官的职分,您功高德厚,怎么还追求这呢?”李晟说:“您说错了,我有幸能充任将相,如果为了明哲保身不说话,这难道能说是皇帝有错误臣下不隐瞒吗?这不是皇帝所要选择的臣子。”叔度听了很惭愧。所以李晟每次上朝,对答皇帝,都忠诚正直地尽到大臣的节操,不曾居功自傲、锋芒毕露。治家严格,子侄辈不是早晚不特别见面,话家常时,不曾涉及国事。正月,嫁到崔氏的女儿回娘家来,李晟批评她说:“你有家,你的婆婆在堂,媳妇应当备办酒食,准备招待宾客。”立即挡住她,不让进门。通达礼义,督促教化,竟到了这样的程度。
贞元九年,李晟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帝听到噩耗直流泪,下令百官到李晟府第吊唁。到装棺入殓时,皇帝亲自写诏书,立誓保护李晟的后代,延续他的爵位,在他的灵柩前宣读。
第2篇: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原文及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原文及译文
李善长(1314年~1390年),男,汉族,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B.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C.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D.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中:“里”为古代居民组织,有“五邻为里”之说。“里中”指同里的人,也指家中。文中为后者意。
B.茶法:古代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茶叶买卖实行征税。明代茶法征收办法在元代基础上斟酌改订。
C.连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罚。李善长全家就因胡惟庸谋逆之罪而连坐被诛。
D.中丞:官名,即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首。因居殿中而得名。明初沿用旧制,太祖就曾封刘基为中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善长全力辅佐太祖,深得信任。李善长曾跟从太祖攻下滁州,担任参谋,参预机密事务的谋划,主管军队的粮饷供应。
B.李善长熟悉典章制度。他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人才,常常命他书写文告书信。
C.李善长多次修订法度。他提出对盐实行专卖,立茶法,恢复制钱法,请求删去除犯大逆罪的连坐处罚,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
D.李善长外表宽和,内心褊狭刻薄。参议李饮冰等稍有越权,李善长立即上奏罢黜他们。刘基也因与其发生争执而请假回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5分)
⑵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5分)
参考答案
4.B (文言断句要注意该句出现的人物姓名、官职名、地名等,并结合文意来进行推断。)
5.A (“里中”在文中指同里的人,同乡之人。)
6.C (C项表述中“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概括不全,原文为“太祖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法律条文”,并非李善长一人。)
7.⑴译文:又替太祖向这些将领表达收留他们的诚意,使这些人都能安下心来。有人因为事情相互意见不合,
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款诚”意为忠诚、真诚,“龃龉”意为意见不合互相抵触,“委
曲”意为事情的经过、底细。“款诚”“自安”“龃龉”“委曲”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⑵译文:罪案已定,说李善长是国家元勋、皇室的亲戚,知道有反叛的阴谋而不检举告发,狐疑观望,持两面派的态度,实属大逆不道。(“狱”“发举”“怀两端”各1分,语句通顺2分)
【文言文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读书,有智谋,学习法家学说,预料事情多能料中。太祖在滁阳攻占地盘,李善长前去迎接太祖的军队,并拜谒太祖。太祖知道他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于是以礼相待,并留他任掌书记。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任参谋,参预机密事务的谋划,主管军队的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亲近信任。太祖的.声威名气一天天炽盛,对那些因为太祖的威名而来归附的将领,李善长细察他们的才能,向太祖一一进言。又替太祖向这些将领表达收留他们的诚意,使这些人都能安下心来。有人因为事情相互意见不合,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
太祖任吴王,拜任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了解熟悉典章制度,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他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什么人才,常常命李善长书写文告书信。前前后后凡是亲自带兵出去征讨,太祖都命李善长留守后方,将吏信服他,服从调度,居民生活安定,调运兵饷,使前方不至困乏。李善长曾经请求国家统管两淮盐务,实行专卖,立茶法,都是在元代盐法茶法的基础上斟酌改订,剔除其弊政。不久又恢复制钱法,开办铁冶,确定鱼税,使国家用度更加丰足,而百姓又不因乏。太祖刚刚渡过长江的时候,处事常常用很重的法典,一天,太祖对李善长说:“法律有三条连坐的规定,不是太过分了吗?”李善长于是请求除犯大逆罪要连坐之外,其它连坐的规定都删去。太祖于是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法律条文,并且在朝廷内外公布,让大家知道。
李善长外表宽和,而内心偏狭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有些越权,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李善长立即按照他们的罪上奏罢黜他们。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法以至于怒骂。刘基心中不安,于是请假回乡。富贵都达到了极点,内心也渐渐骄横,皇帝开始有些讨厌他。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退休,赐给他临濠地若干顷。
丞相胡惟庸最初任宁国知县,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擢拔为太常少卿,后来任丞相,因此和李善长互相往来。而李善长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诛,因为同党之罪而死的人很多,但李善长依然如故做官。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年纪已有七十七岁,因为年老而不约束自己。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际是胡惟庸的党徒,皇帝下诏免他们一死,贬谪崇明安置。李善长不谢恩,皇帝心中含恨。于是御史们接二连三地上奏章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人,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互赠钱财,暗中勾结。罪案已定,说李善长是国家元勋,皇室的亲戚,知道有反叛的阴谋而不检举告发,狐疑观望,持两面派的态度,实属大逆不道。恰逢有人上书说星象变化,其应验应当在改换大臣。于是把李善长家以及他妻子、女儿、弟弟、侄子家共七十余人全部诛杀。
第3篇:《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译文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译文
基于格律来讲,把古诗文分成近体诗文和古体诗文,其中近体诗文也叫做今体诗,而古体诗文则可以叫做古风或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梓州李使君》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梓州李使君》原文:
王维〔唐代〕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梓州李使君》译文:
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送梓州李使君》赏析: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
第4篇:《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原文及译文
“糖小碗”为你分享10篇“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原文及译文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原文及译文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原文及译文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