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十三课 《宇宙的边疆》
一、确定目标: ㈠、课标摘引
能阅读实用类的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
㈡、课标分解分析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志,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海洋中遨游。本文又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行文是伴随着电视画面展开的,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的办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展开想象,伴随着内容走入一幅幅的宇宙画面。再由师生共同讨论学生疑难的地方,总结作者的思路,完成本课的教学。㈢、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二、落实目标:
1.走近宇宙、激发兴趣:
课前,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太空的视频,请大家说说感受: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过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由此引入新课。
《课标》中有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视频营造出与文本相一致的氛围,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内容奠定基础。2.知识积累、自学释疑: 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卡尔•萨根,谈谈对解说词的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解说词的文体特点:解说词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解说词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再请学生自由诵读文章,整体感知,筛选重要的信息。
(1)解说词是一种说明文体,那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 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让我们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说明对象,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也契合解说词的第三个特点: 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3.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对认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议论抒情部分的作用有重要帮助。在本环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点内容。
(1).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解说词本身就要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作者用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⑵.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是从地球开始呢?
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另外,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⑶.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文中提到“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⑷.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⑸.课文中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读者,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人类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但能传播科学知识,还能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本文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感染了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科学更具有人文内涵。通过本部分的教学,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检测目标:
走出宇宙、拓展延伸:
为了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宇宙以它的浩瀚震撼了我们每一位读者,请大家以《我们现在认识的宇宙》为题,写一则感悟,并在课上展示自己的观点。
2.作者在带领我们遨游宇宙后说:“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那么作为地球上的主人,请你做解说员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
第2篇:《宇宙的边疆》说课稿范文
《宇宙的边疆》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志,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海洋中遨游。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宇宙知识,发表了自己对宇宙的众多看法。行文是伴随着电视画面展开的,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联系实际,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辨析各种假说的区别。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难点是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XXX。”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板书)宇宙的边疆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 太阳系 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2、【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3篇:《宇宙的边疆》
《宇宙的边疆 》教学设计
选用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品味文章语言,掌握解说词的文体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二)能力目标
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说词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发现真理的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解说词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这一句子,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二)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引导学生从相关的说明材料逐步掌握解说词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4篇:宇宙的边疆
学习科学精神,探索宇宙未来-----宇宙的边疆
【设计简说】
这是一篇大型电视片解说词。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应该不陌生。《舌尖上的中国》、《探索发现》、《动物世界》等节目很多同学都很喜欢,但碰到这样类型的文章却很少静下心来去读,去思考。一方面是文章中的专业术语难于理解,另一方面和同学缺少必要的文体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这类文章以前的做法一般采取自读的方式,但是由于这类文章里面专业术语较多,专业知识强,学生往往读不懂,而且学习兴趣也不浓厚。本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文章、文学、和文化的角度走进文本,抽丝剥茧,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我们的语文课激发出浓烈的“语文味”。【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筛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思考。
第5篇:宇宙的边疆
《宇宙的边疆》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
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志,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海洋中遨游。
2、解析:从古代运用天文方法确定耕作时间,到现代对宇宙形成演变的种种假设,对宇宙的探索,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宇宙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人类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味。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扩展他们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解析:引导学生借助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