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20 08:10: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后感《教育学》

《教育学》读后感

宁城县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 刘卫丽

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三年,经历了数不清的考验,考验后的结果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觉的就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幼儿,能力只是幼儿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幼儿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那就需要教师对幼儿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能按照幼儿的能力来划分爱的界限,要一视同仁,教师对幼儿的爱要成为一种义务。师爱是每一位幼儿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这种爱不能是表面的应付工作,它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幼儿。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幼儿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幼儿,喜欢幼儿,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幼儿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教师以身作则,对幼儿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幼儿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儿的技巧,方法。教师关心幼儿,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幼儿和幼儿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只爱一部分幼儿,而对另一部分幼儿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不公平的情感。教师有“不偏爱幼儿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幼儿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爱以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爱幼儿,就有教育,幼儿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教师,对幼儿的爱首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偏待幼儿,绝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无遮掩,或进行体罚,更是对幼儿的侮辱。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幼儿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幼儿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幼儿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要明白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对幼儿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幼儿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幼儿“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根本的道德。

当然,爱不是肆意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幼儿犯了错误,或者幼儿与幼儿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幼儿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幼儿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我们看到幼儿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幼儿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对幼儿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幼儿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幼儿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第2篇:教育学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读了老师推荐的《爱弥儿》,收获很多,疑惑很多,不解很多,反思很多„„

作为一名未来将会踏上三尺讲台的师范生,在这里,我想就自己关于卢梭所说的三种教育谈谈自己的零星收获,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一、成为学生的伙伴:

“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快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无论从自我还是他人的感受,都可以发现,一个整天板着一张脸、居高临下的老师,无论自身学识多么渊博,技能多么高超,都是很难与学生亲近,和孩子打成一片的。不可否认,教师需要威信,但是我想好老师不仅只需要威信,还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在把握他们的心理的前提下,才能充分赢得孩子对你的信任与依赖,才能叩开孩子的心门,做孩子的知心人。

有张有弛,松弛有度,让孩子在玩中学吧!孩子需要的,是既能在他们迷茫的时候给予耐心指导,又能在他们放松的时候成为他们快乐玩伴的老师。

二、让儿童成为儿童: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

这是我对卢梭在少年期(12-15岁)中阐述的教育思想中,感受最为深刻的一段话,让我想起了时常在耳边听到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盲目跟风的家长让孩子背上重重的书包,穿梭在各种英语提高班、奥数特长班中„„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做法,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感受,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只会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极度厌恶。

家长如此,那么,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呢?我们是否也会在将来的教学中,全然不顾学生的想法、感情,只是将我们的的思想、书本上所谓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孩子?如卢梭所说,孩子不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对每一事物的看法、思想、感情,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思想,却没有权力剥夺他们的这一自由。让孩子们的思想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充分挖掘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一个个丰满、甜美的果实,万不可将孩子作为我们随意填充的容器,让他们成为一部部只会填写“标准答案”的机器!

三、授之以渔: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卢梭说:“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了兴趣,学生求知的欲望便不在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教学策略,变枯燥无聊的公式、定理为直观又形象可感的游戏、试验,在课堂中,避免这种“填鸭式”教学,充分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我相信,这时候孩子从中学到的道理是印象深刻的,因为他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更体验到了自我探索的乐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交给孩子知识,不如教会孩子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乐趣。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欲望,掌握了学习方法,他才能贪婪地吮吸着知识,才能享受在书海中遨游的欢乐,成为自己的老师。

成为孩子的玩伴,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做他自己,体验自由带来的无限欢乐;授之以渔,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愿我们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第3篇:教育学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80110850 许莉

《我的教育信条》 读后感

杜威要求学校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社会的观念和社会兴趣只有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展;还要求校内学习应与校外学习联系起来,因为学校的社会生活毕竟不能完全代表学校以外的生活。可见“学校即社会”在杜威那儿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道德教育变革的要求。道德教育不仅应通过学校生活进行,还应通过教材与教学方法进行,这三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构成“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要求通过教材与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实际上是为了沟通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与道德发展之间的联系,泯除理性与道德、知与行之间的对立。

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这属于社会方面的原理;心理方面是指道德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是一位老师的必修课,其中分十章,主要讲了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目的、学生与老师、课程、教学、德育和班级管理。

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主要是学生与老师。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做为一名教师,我们所赋予的职业角色却是多种多样的。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思维方式;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要具备的个性品质: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受颇多。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了几年以后,重新拿起《教育学》这本书,感觉熟悉而又陌生。

我们整天把教育挂在嘴上,那什么是教育呢,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美育这一章节。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教育学书读后感

教育创造力的悬崖勒马

--------读《创造力危机》有感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刻命题。教育普遍缺乏创造力的现状,不得不引起国人的反思。由上官子木编著的《创造力危机》一书便较为细致地整理出教育中存在的抑制创造力的因素,用大量调查数据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深感目前教育改革之迫切而又艰难。

一、禁锢心灵 扼杀创造力

“官本位”实际上是一种高级权利的“下放”,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现行的干部建制不仅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少年儿童的自主人格,而且还强化了一种富有等级意义的职权意识,孩子们不得不用等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同伴,并按照这种班干部等级来确定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由此,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易变得专横、虚荣心强,以自我为中心,被管制的学生易走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教育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