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四川省南江县第二中学
刘新明
【学生分析】: 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能正确的受力分析
对传感器这种测量加速度的工具已有一定的了解
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对物理实验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2.理解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加速度跟受力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学习使用传感器
过程与方法:
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自主探究,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改正错误。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真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器材】: 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轨道、小车、钩码、砝码、细线等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歼 15 战斗机开始介绍,战斗机要在百米内由静止加速到达起飞的速度,根据我们之前学过的运动学公式,a 要足够大!
二、猜想假设
战斗机靠什么提供这么大的加速度呢?
1.发动机。加速度与力一定有关系,而且动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2.飞机一般都设计成流线型,目的就是为了减小阻力。加速度与合外力有关系。
3.加速度还与质量有关。
三、实验方法
要研究 a、F、m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要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
从中找出 a与 F、a与 m的关系。
四、设计实验
为了简化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物理模型。我们把研究对象确定为轨道上的小车。如何有效地测量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先试着设计实验操作步骤,来有效地测量 a,m,f 这三个物理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想办法解决。
学生设计思考一到两分钟后…… 现在我们要运用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来提出你们的问题。
A 组举手:我们用弹簧秤拉小车,不好读数
师:你们组用弹簧秤拉小车是为了测量小车的拉力吗?
A 组:小车在加速运动,看不清楚读数,而且也不能保证小车是做匀加速。
B 组举手:我们是用钩码来拉小车。
师:这个办法非常巧妙。通过钩码绕过定滑轮来拉动小车,让钩码的重力来给小车提供稳定的拉力,使小车在轨道上做匀加速运动。
C 组:没有打点计时器,测不了加速度。
师:为了减小计算量,我们选用位移传感器。
教师介绍位移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五、实验操作
六、汇报小结
大家的实验都结束了,请同学分析一下。
问 1 :为什么要选择数据?
问 2 :分析一下你们组得到的实验数据。
生:从表格里我们发现加速度随力的增大而减小。
师:那么怎样才能更直观地看出他们的定量的规律呢?
生:拟合图像。
师:图像的横纵坐标表示什么含义,图像可以说明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正比。
师:正比关系的图像应该要严格过原点才对。有其他小组做出和这不一样的图像吗?有没有过原点的图像?
老师把课前做好的过原点的图像投影到屏幕上,请同学们比较,并且分析图像会不会过原点,那么不过原点的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发现:
1.根据前面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图像应该要过原点
2.不过原点是因为有摩擦
3.共同想办法解决摩擦力的问题。
七、继续第二部分实验操作
F 一定,研究 a 与 m 的关系。
八、汇报分析,小结实验结论
九、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不仅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同时还学习使用了传感器。传感器减少了我们实验过程的计算量,从而大大节约了我们实验的时间,提高了我们学习的效率。
第2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必修一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学生实验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物理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书中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学生自己设计,但是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控制变量法。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控制变量法,难度应该不大。
二、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实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应以掌握,关键是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不强,应让其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五、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20辆,每辆车上贴上质量为200g,贴上“参照车”与“实验车”字样),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20个),一次性小塑料口杯及棉线套(20个,质量可忽略),50g规格钩码10盒(每盒10个),托盘天平砝码20盒,刻度尺(米尺),线绳若干,铁文件夹10个,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一套,计算器。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第3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材料)
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人教版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第一课时:理论探究部分)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物理两年的学习,科学探究思想必然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高中阶段,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体会探究的本质。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是由它所受的力决定的,而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又与物体自身的质量有关,因此,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是自然而又十分必要的。关于实验的基本思路:可以先结合一段视频,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一些小常识出发,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想,因为这与实验数据的处理直接相关。正比、反比的关系用图象进行数据处理比较直观,而且有利于减小误差的影响,所以本实验用图象
第4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本实验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活动,通过“科学探究→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建构概念”的教学流程,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利用小车与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得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第5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此说课稿是本人参加柳州二中所抽到的课题,并以此说课稿取得了胜利,仅此献给找工作的同行们,希望跟大家分享)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舒畅,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专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我的说课分为四大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内容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定量的解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得出其数学表达关系。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对学生探究性试验能力的培养,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观点,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改进已学过的物理实验来达到实验目的,以此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祈祷了积极作用,同时这节内容页是为下节牛顿第二定律知识作铺垫。
重点是:探究出加速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