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19 08:16: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浅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

浅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

浅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自主探究】

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答案:A

〖例2)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解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 B.K C.Na D.Ca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指的是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其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另一部分来自于蛋白质。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的80%来自+—Na和Cl,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溶液),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胞膜破裂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影细胞。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第二课时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标点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例题精析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

〖例2〗(20xx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答案:C

【自我诊断】●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B.酶C.pH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3)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5,这一叙述是()

A 、CO2产生,不影响呼吸

B 、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C、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第2篇: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出现时期: 2. 出现背景: 3. 主要学派:

4. 争论(三方面)问题: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活时代: 2. 孔子思想产生背景: 3. 孔子的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2)自然观:(3)教育思想: 4. 孔子的重大贡献:(1)思想上:(2)教育上:(3)典籍上: 5.孔子思想载体: 6.孟子及其主张(1)生活时代:(2)道德规范:(3)政治思想:(4)民本思想: 7.荀子及其思想(1)生活时代:(2)自然观:(3)道德观:

自主落实

(三)老庄之学 1. 所属学派: 2. 思想特点: 3. 思想影响: 4. 老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辩证法思想:(4)思想局限:(5)思想载体: 5. 庄子

(1)生活时代:(2)思想核心:(3)思想载体:

(四)法家思想

1.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 2. 法家思想核心: 3. 法家思想的影响:

4. 法家思想实践者(改革者)

(1)李悝变法(诸侯国?内容?)

(2)商鞅变法(诸侯国?内容?影响?)

5. 法家思想理论集大成者:韩非(思想主张?)

(五)墨家的主张 1. 创始人: 2. 优良作风: 3. 思想主张:

4. 墨子的两大重要贡献(1)认识论:

(2)逻辑学: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的是什么学派?

3.维护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什么学派?

4.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蓬勃向上,进取自信风貌的是哪些学派?

5.反映小生产者(平民)愿望的是什么学派?

6.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何地位吗?为什么?

7.你认为在战国时期最受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应该是什么学派?为什么?

8.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9.你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与该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汉代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落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 1.朝代: 2.背景: 3.过程(1)焚书:(2)坑儒: 4.影响(评价):

(二)罢黜百家 1.时期: 2.背景:

3.确立(汉武帝的措施):

4.影响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三)太学(中央长安)的出现 1.时期: 2.性质:

3.影响(评价):

4.太学生的参政意识(1)表现(2)原因(3)影响

4.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开始时期: 2.考试内容: 3.影响

(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

合作探究

1.秦朝时儒学的命运如何?表现何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2.西汉时儒学地位怎样?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秦朝和西汉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手段有何区别?对儒学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相同的实质是什么?相同的根本目的何在?

5.古代思想界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演变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6.回忆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早期:

(2)汉武帝开始:(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三.宋明理学(新儒学)(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 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2)魏晋时期: 2儒学复兴运动(1)唐朝中后期 韩愈: 李翱:(2)北宋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开创者:

2.北宋五子的主张及贡献(1)周敦颐和邵雍:(2)张载:(3)二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时期: 2.理学体系(1)理气论:(2)修养论:(3)社会政治论: 3.理学经典: 4.地位: 5.影响: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开创者(南宋陆九渊): 2.心学集大成者(明朝王守仁):3.心学创立的影响:

合作探究

1..宋明理学有那些显著特点?

2.宋明理学为什么能被官方化?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哪些异同点?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同:(1)思想主张:

(2)目的:

(3)地位和影响:

异:(1)宇宙观:

(2)道德观:

关系:

5.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2课时)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自主落实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活时代: 2.思想主张:

3.治学主张: 4.主要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

(2)经济思想:(3)治学思想: 4.思想影响: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治学思想:

(2)政治思想: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2)哲学思想: 4.地位: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生活时代: 2.主要著作: 3.思想主张: 4.思想评价:(1)积极影响:

(2)局限性:

合作探究

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条件(背景、原因)是什么?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有何特点?

3.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思想?

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有何共同主张?

5.明清之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是何关系? 6.列举中国古代三个思想活跃时期。

7.古代儒家思想是怎样发展演变的?(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3)西汉:(4)宋朝:(5)明朝:(6)明末清初:

8.儒家学派的地位是如何变迁的?(1)春秋战国时期:(2)秦朝:

(3)西汉汉武帝时期:(4)东汉末年开始:(5)北宋:(6)明朝:(7)明末清初:

第3篇: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导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导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导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导学案: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2、识记现代传播手段的特点以及熟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知识梳理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 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

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 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重要途径

① 。 ②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

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③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 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其他途径

小到 、外出旅游,大到各种 、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

文化传播的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浅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